-
KGB1986:该是终结谣言的时候了——漫谈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谣言
最后更新: 2022-01-26 10:04:48苏联光纤的应用:
1977年起,苏联邮电部先后建立了下列几条光纤通信实验线路:
1977年,在莫斯科市内的两个电话局之间的地下管道内铺设了一条管线通信实验线路,传输12路脉冲编码调制电话信号,整条线路的传输损耗为35db。
1980年1月在高尔基事铺设了一条光纤通信实验线路,该线路设有两个中继站,光缆平均损耗为15db/公里,传输30路脉冲编码调制电话信号,传输速率2.048mb/秒。
1981年11月铺设了连接莫斯科市内两个电话局的光纤通信实验线路,传输熟虑为8.448mb/秒,可同时开通120路电话,其间有三个无人维护中继站,光缆平均损耗为15.3db/公里。
1982年铺设了连接高尔基市内长途电话局和市内电话局的光纤通讯实验线路,传输速率为2.048mb/秒,线路长度为1公里。光缆平均损耗为12.5db/公里。
1983年莫斯科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报导了用多模光纤进行数据传输的光纤通信线路,传输距离达8公里,带宽达6.5mhz。
在苏联,高尔基市最早将光纤通信线路投入运行。此外,下列各条线路也已并网运行:
1980年在列宁格勒市内电话网两个自动电话局间铺设了传输速率为8.5mb/秒(120路)的实验光纤通信线路,全场2公里。每个自动电话局安装了NKM-30、NHM-120数字脉冲编码调制通信设备,1982年投入实验运行。(含有四根突变型光缆,光缆损耗为5db/公里,带宽为40mhz.公里。8.5mb/秒的光纤通信线路在苏联市话网中已并网运行。)
1983年列宁格勒市内电话局建立了传输速率为34mb/秒(480路音频)的实验光纤通信线路,全场2.5公里,铺设在两个自动电话据之间,在每个自动电话局内安装有NKM-30和NKM-120数字脉冲编码调制设备和传输速率为34mb/秒的光纤通信系统终端设备。线路上铺设了三段渐变型光纤制成的光缆,损耗为1db/公里,带宽为500mhz.公里,用激光二极管作光源,雪崩光电二极管作探测器。
1984年高尔基市另一条光纤通信线路NKM-120投入运行。
1984年,苏联第一条通过地下光缆传输电视图像的线路投入运行,全场2.5公里。信号不受雷电干扰的影响,也不受城市通信和电动运输工具磁场的影响,图像质量较好。
1985年,苏联已完成NKM-480和NKM-1920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的实验工作,并且已进行了30公里无中继光纤传输系统的实验。光纤通信线路已在莫斯科,基希涅夫,列宁格勒,高尔基市,明斯克和其它城市开通,还计划延伸到乡村地区。被广泛使用的光缆通信线路的中继段的长度大致相当于居住中心之间的距离。
有线电视也将成为光纤的一大使用对象。自1984年以来,莫斯科一直在建立有线电视线路,并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在塔林建立一套光缆传输电视信号系统。
1986年,М.Н.别洛伏洛夫提出了副载频为70mhz的调频波传输电视信号的9公里光纤通信线路方案。使用标准无线电中继线路设备传输信号。9公里长光纤电视信号的测试结果表明光纤通信线路可传输高质量彩色电视图像。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证明:现在用苏联的原件,标准调频设备0.85μm波段可建立10公里内的无中继光通信线路;将来使用1.3μm波段可建立几十公里长的无中继光纤通信线路。
苏联一直密切关注光纤通信线路在计算机成套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应用:通过光纤的计算机通信可使系统增加另外的一些功能,例如使速度加快,并传递机密信息等。1984年,在列宁格勒建立的数据处理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已达到几十mbit/秒,使传输时间下降了一个数量级,从而使系统效率大为提高。
苏联已在市内网络中铺设了工作于0.85-09.0μm波段的渐变型光缆、在长途干线中铺设了工作于1.3-1.55μm单模光缆进行数据传输。苏联科学院院士А.П.亚历山大罗夫说:“光纤将更广泛地进入电站、电视以及其它通信形式中。光纤在光缆电视、视频电话及无线电广播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3.3 苏联的互联网,自产民用电脑和游戏机
“苏联没有互联网、民用电脑和游戏机”
常言道:谎话说一千遍就成真了。不知何时,苏联这个当时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在有些国人眼中尽变得如此不堪:苏联人没电脑用,不存在互联网,苏联小朋友们只能望着日产游戏机“纠结感叹”。作者只能感叹,这太不可思议了,睁眼说瞎话大概指得就是这种情况。
其实早在1984年底,全苏维埃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师范院校的所有数学物理系内,就全部建成了微机专用教室,其中76所院校建有全校规模的微机实验室(引自俄罗斯联邦教育部资料)。
1988年,杂志《Юный техник》的一期读者问答中,介绍了苏联互联局域网运作的状况:
来自莫斯科州读者维克多·彼得罗夫问:我听说,科学家正幻想着建立全球计算机网络,到那时所有的计算机都将联通起来,并入一个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制。那如今有没有采取什么措施来实现这一构想呢?
《Юный техник》杂志编者答道:谈论全球网络的具体建成时间在目前来说还为时尚早,但国与国之间,甚至大陆间的电子计算机信息桥实验已经在进行。在我们国家,这样的工作由全苏自动化应用科学研究所负责着:在那儿,计算中心的电脑可自由连入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计算机网络,也可自由连入奥地利和芬兰的计算机网络。
而前不久,还进行过苏联—古巴,苏联—美国间的电脑信息交换实验。计算机间的连接在卫星设备协助下得以建立,大大提高了技术信息和贸易信息的传递速率。
由此证明,经互会国家间,甚至苏联和西方国家间早已存在互联网。那么苏联军用级别的互联网更是早就该完成了。另外,1990年底欧盟才推出第一个民用级的IE,那岂不是说西方之前也没有互联网?(笑)
1990年夏天,苏联计算机网络РЕЛКОМ (即Russian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Network,现在Рунета的原型)投入运行,其核心部分位于莫斯科库尔恰托夫核动力研究院。
1990年8月28日,苏联电脑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电脑建立了连接。同年9月19日,РЕЛКОМ的程序控制合作社《Демос》(隶属于莫斯科库尔恰托夫核动力研究院)为苏联注册顶级域名.su。1990年底,已联通三十多个组织机构的РЕЛКОМ与EUnet(即欧洲局域网,但实际上EUnet/Relcom在相关国际机构正式注册运行的时间是1992年)建立连接。
——-
提到苏联的民用计算机和游戏机,突然想起已有人专门撰文论述过。所以作者不再打算“长篇大论”讲废话,直接贴出几张实物照片以展示苏联在这方面的情况。总体来说,苏联后期在民用计算机和游戏机的生产上多是与国际接轨,借鉴国外的计算机架构,独立进行研制,独立生产全部元件(包括微处理器)。这反映出苏联在微电路方面确实与西方国家存在差距,不过根本没传说中那么恶劣。
(苏联基于Apple II+架构研制的“玛瑙-4”型8位元国产电脑,1981-1983研制设计,1984年进入批量生产,主要用于教育教学领域。)
(苏联基于“东芝Т1100 Plus”架构研制的首款Электроника МС 1504便携电脑(即笔记本电脑的前身,МС1504是苏联第一款便携电脑,网上流传的Электроника 901是1504的后续型号,91年投产),采用国产处理器КР1834ВМ86(兼容i80C86),86年开始研制,80年代末投产)
(苏联造鼠标,来自网站“20世纪展览馆”:http://20th.su)
苏联自产游戏机的名称与微型计算机相同,也称为Электроника,一般以ИМ-XX,МГ-XX为编号加以区别,游戏内容与Game & Watch的相似:
(Электроника ИМ-02,游戏内容:《兔子快跑!》,1986年生产)
(Электроника ИМ-03,游戏内容:《大海的秘密》,1989年生产)
(Электроника ИМ-04,游戏内容:《快乐的厨师》,1989年生产)
(Электроника ИМ-20,游戏内容:《空中靶场》)
(可通过换屏来变更游戏内容的Электроника ИМ-26,1988年生产)
4. 苏联军工与民生,电视工业,新能源动力……
苏联穷兵黩武,偏废民生,是一句菜市大妈都可能冒出来的话,似乎是对苏维埃历史“永不翻案”的定性。然而只要点点细心,就能发现这种说法站不住脚。作者在1993年4月《Деловой мир》杂志的第22页上和教授Станковская Ирина Кантовна(任教于莫斯科高等国际商务学院,该院1988年由苏联意大利联合成立,隶属于普列汉诺夫国民经济大学,相当于一个系)那里找到了有趣的数据:
据估计,到了苏联末期,60%的机械制造,75%的科研实验及其经费开支与军事相关。军事工业使用着20%的国家能源,全国劳动力中少则有600万人,多则有1200万人在国营企业中从事着与军事相关联的工作。苏联大部分的军工企业位于俄罗斯境内,约有70%。一般认为,当时全苏境内为军事工业服务的制造企业有1700家,而在某些材料中,这一数字还会大得多。
苏联军工联合体涵盖了多个工业部门,如采掘,冶金,运输,所有类型的机械制造,所有类型的通讯,建筑以及航空航天。拥有920个科研机构和多个渠道进行技术可行性研究——验证机的设计和实验。是一个高度纵向一体化的研发生产体系,原因是苏联军方不希望原料供应、组件的生产受到外界影响。
苏联军工企业在当时本国的民用品生产方面也占有不小的比例,为30%。具体而言,军工企业制造了苏联全部的电视机,全部的缝纫机,全部的钟表,97%的电冰箱和录音机,70%的吸尘器和洗衣机,以及60%多的摩托车。【以上数字出自93年4月《Деловой мир》杂志第22页,由俄国家国防委员会主席提供】然而,这样的数据在苏联解体后便大为缩水,俄军工企业的民用品生产在92至96年间出现了大幅萎缩(Станковская Ирина Кантовна讲义里的数据):
有图有真相,苏联军工与民生到底有怎样的关系,结论不言自明。(笑)
- 原标题:该是终结谣言的时候了——漫谈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谣言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赵坤昊 
-
“大帅币”与张作霖:作为旅游资源的历史名人
2022-01-21 14:34 -
观网直播间:苏联为什么由盛转衰
2022-01-07 17:57 -
“连无助的老兵都要欺负!?”日本的历史虚无主义很“优雅”
2022-01-04 07:51 -
海昏侯去世时间首次被揭示:公元前59年九月初八
2021-12-30 15:33 考古 -
考古新发现!江西樟树国字山大墓或为越国王室贵族墓
2021-12-25 13:36 考古 -
分久何以必合?中国为何总是走向统一
2021-11-01 07:43 -
《走向共和》不靠谱?为何历史老师常常推荐?
2021-10-29 08:12 -
-
“美国应学学印度,因为印度支配了中国两千年”?!
2021-10-05 08:54 -
水墨动画《奇迹有密码》之“不平凡的扁担”
2021-09-28 16:31 -
做学问?抱大腿?胡适为何能成一代名流?
2021-09-13 07:38 -
胡适立场不正,但学问很大?
2021-09-08 07:40 -
俄解密档案:苏联要求引渡731部队负责人,美多次回避
2021-09-02 16:27 日本战犯笔供 -
河南发现世界最古老造币厂
2021-08-09 15:53 考古 -
1921-2021党史百问汇总
2021-07-06 10:25 建党百年 -
李光耀观中国:“中国有自己的方式”
2021-07-06 09:52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没有列宁主义,五四运动的归宿就是街头政治
2021-07-03 08:41 人间正道·中共建党100周年 -
朝鲜发掘9座高句丽古墓:有助于研究“千年强国”
2021-06-30 10:17 朝鲜现状 -
我在狱中读毛选 ————曼德拉与中国革命的不解之缘
2021-06-15 09:54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机密文件首次证实: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骨灰被美军扬进太平洋
2021-06-07 09:50 日本
相关推荐 -
没有中国制造的家可能吗?美媒画了张图… 评论 89对话孙俪:诠释不完美中年人,生活不给你矫情的时间 评论 41德防长劝乌克兰:别听特朗普的,这是投降 评论 205超越DeepSeek,中国开源“集团军”重塑全球AI生态 评论 131伊朗港口大爆炸已致28死,与导弹燃料有关? 评论 77最新闻 Hot
-
没有中国制造的家可能吗?美媒画了张图…
-
美部长丢包案告破:被人用脚勾走的…
-
特朗普前首席经济顾问:我们最离不开的正是中国的产品
-
对话孙俪:诠释不完美中年人,生活不给你矫情的时间
-
“没有中国烟花,美国明年怎么庆祝建国250周年”
-
特朗普:泽连斯基准备好了“割地”
-
美海军提议:日本可协助美军建造军民两用船
-
江西省国资委原副主任李键再次被查,曾因多次给苏荣送钱被通报
-
幸福航空突然停飞“五一”前全部航班,财务人员透露“没钱飞了”
-
“订单量暴跌,美国进口商巴望着和中国达成协议”
-
德防长劝乌克兰:别听特朗普的,这是投降
-
驱逐4岁患癌儿童,“边境沙皇”辩护:没啊,只是驱逐了他们妈妈
-
1.9万元港币现金遭调包,海南酒店方致歉
-
“就算美国从第三国进口,兜兜转转,绕不开中国”
-
申强履新靖江市委书记,前两任均落马
-
特朗普:泽连斯基现在更加冷静,更想达成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