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者网“中国经济季度观察·圆桌纵横谈”(2024三季度)上篇:供给侧还是需求侧?中国经济改革该朝哪边走
最后更新: 2024-10-21 14:34:222024年,观察者网重磅推出季度性经济观察栏目——中国经济季度观察·圆桌纵横谈,邀请经济界和金融界重量级专家学者,围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经济数据,解读中国经济形势和政策,回应当下公众最为关心的热点话题,展望未来发展。
10月19日,2024年第三期中国经济季度观察·圆桌纵横谈在上海举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厦门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赵燕菁等嘉宾齐聚一堂,聚焦三季度经济数据和近期出台的一揽子增量政策,共议中国经济破局之道。
本文为圆桌讨论实录上篇。
左起:李世默、鲁政委、彭文生、盛松成、张燕生、赵燕菁、王慧
王慧:今天圆桌讨论的主题是“一揽子增量政策,求解中国经济破局之道”,这也是最近大家讨论非常热烈的一个主题:为什么选择在目前这个时间点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国家的政策思路进入到了一个大调整和转向阶段?这个增量到底要多少万亿,才能跟市场预期相匹配?
今天是10月19日,一个月之前的9月18日,美联储宣布降息,我相信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在那之后的一个月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很大转变,从最高决策层到经济相关的各个政府部门,都先后亮相推出了新政。
首先是9月24日,三大金融主管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紧接着是9月26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然后是9月2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之后发改委、财政部的发布会接踵而至。
首先我想请各位经济学家们来谈一谈,你们怎么理解这次的一揽子增量政策与这套政策组合拳?同之前的政策相比有哪些异同?
改革应该放在需求侧还是供给侧?
张燕生:这次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主要有5个方面的内容:宏观逆周期调节、扩大内需、助企脱困、提振资本市场和促进房地产的止跌企稳。
至于该怎么看待这一揽子增量政策?先从我们改革开放的经验说起。我们衡量经济发展,主要看两个指标:GDP和TFP(全要素生产率)。从2002年到2008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是10.47%,TFP年均增长率4.2%。
什么叫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就是TFP的大幅提升。因此,我个人认为2002年到2008年是过去45年来,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最好的时期。当然这中间有经验也有教训,时间关系就不展开说了。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测算:1991—2015》,周永锋,《理论探索》,2018年第3期。
有两个原因促成了这段时期的发展。一是从1998年到2002年推出的一揽子政策,在短期解决国内内需不足的问题,采取的策略是发行了66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带动3.2万亿元的投资。
而且,那一次出台政策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真抓实干。1998年2月形成一揽子政策,当年10月就派了31个督察组下去,主要查三件事:第一,查合不合规,要求把所有的合规证书拿出来,比如项目的招投标、项目的法人责任制及工程监理制等等。第二,查资金是否到位。第三,查是否开工。比如长期建设国债投在某个省的交通基础设施,就查每一个片区、每一个工段开工没有,堤防开工没有,粮库开工没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开工没有等等。
中期则解决结构性改革。我们这里搞金融的人都知道,1998年到2002年有金融股改、引进战略投资人等等。我个人认为,那个时期对今天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是有借鉴意义的,它带来了后续GDP的高增长,也带来了TFP的高增长。
过去45年来,哪个阶段的GDP增长是最慢的?答案是2009年到2022年。2009年以来,GDP的年均增长率为7%,TFP年均增长率为2%,而最近几年已经下降到1.21%到1.3%。
所以我有时候也在想,为什么政府在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后,会出现2012年GDP增长率破8%、2015年GDP增长率破7%的情况?也就是说,大规模刺激政策对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一揽子增量政策,无论是逆周期调节、扩大内需、助企脱困、提振资本市场还是促进房地产的止跌企稳,在短期内就是要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这里就会有一个政策选择,短期内是扩大投资更有效,还是扩大消费更有效?哪个是快变量,哪个是慢变量?就投资来说,我们当年的研究结论是,固定资产投资或基础设施投资已经在2018年达到峰值。
那么现在来讲,我们的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个投资的峰值过去了吗?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且值得争论的问题。
一揽子增量政策的中期目标是解决当前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内生动力不足。我们现在缺少信心,缺少预期,什么样的政策能够建立起信心和预期?
从长期来讲,我非常同意刚才前面几位嘉宾讲的,但怎么改善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的负债状况?怎么通过这一揽子增量政策,用2024年到2027年4年时间进行结构性调整,让中国经济在2028年之后慢慢步入到高增长的轨道?
从这个角度来讲,刚才的讨论中体现出两种不太一样的观点。一方观点是强调短期的长刺激,无论是针对股市、房地产还是地方债;另一种观点则是分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解决问题。现在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经济在短期、中期和长期究竟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如何通过一揽子增量政策解决问题?
我最后补充一句,我们知道我国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3.9%下降到2000年的42.2%。因此2000年以后,老百姓的需求主要是买车和买房,由过去的吃和穿转向了住和行。而2000年以来,房地产、建筑业和重化工业的发展对改革存在哪些需求?应该讲是对要素市场的改革,包括金融、土地、资源等等。其中有些领域的改革直到今天仍然在攻坚克难的阶段。为什么?
我的看法是,2000年之前我国改革的重点是商品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我们解决了商品、外汇和资本的短缺问题,但是当我们后续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可以看到部分体制机制的改革并没有完成。
现在改革的重点究竟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是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那些问题,包括中央-地方财税关系等等,现在可能到了应该推动这些方面改革的阶段。在引进外资的层面,也到了应该解决中国和世界关系的阶段。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郭涵 
-
“‘快牛’比‘慢牛’好,生病的时候必须打强心剂”
2024-10-21 14:18 2024中国经济季度观察 -
地方“隐性债”不必转为中央债,建立国家住房银行就是条路子
2024-10-21 14:12 2024中国经济季度观察 -
“这是我在麦当劳的第一天,我正在找工作”
2024-10-21 10:33 特朗普 -
男子高空扔8块砖2桶水3罐饮料砸死路人,被核准死刑立即执行
2024-10-21 10:09 依法治国 -
“把公共财政支出挪到家庭部门,未必会促进消费”
2024-10-21 09:31 2024中国经济季度观察 -
“市场在给国家出点子,能解决地方债务问题吗?”
2024-10-21 09:22 2024中国经济季度观察 -
“房地产越扩张,越能带动就业”
2024-10-21 07:42 2024中国经济季度观察 -
“苏联赢了,美国才意识到科技竞争要靠政府”
2024-10-21 07:42 2024中国经济季度观察 -
海南琼海市委书记田志强被带走,曾任落马省委书记罗保铭秘书
2024-10-21 07:13 廉政风暴 -
骑手带着患儿送外卖?美团回应了
2024-10-20 21:54 网络谣言 -
警方通报贩卖婴儿事件:已解救
2024-10-20 21:38 -
男子为讹钱将3岁女儿抛向大货车致被碾身亡!已被执行死刑
2024-10-20 20:45 -
提升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占比 博士生教育以质图强最新部署
2024-10-20 18:52 中西教育 -
区委书记就学校臭猪肉事件表态:从血的教训中反思
2024-10-20 18:43 食品安全 -
“臭肉事件”后昆明市委书记发声
2024-10-20 16:27 食品安全 -
“建议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8000元”
2024-10-20 13:57 2024中国经济季度观察 -
小西天保安大叔透露涨薪后被传辞退,当地文旅部门:不实
2024-10-20 12:11 基层治理 -
师从梁思成,著名建筑师、规划师凤存荣逝世,享年89岁
2024-10-20 11:35 -
四川发现“恶性外来入侵物种”
2024-10-20 11:01 观察动物 -
韩国围棋少女金恩持:人生如棋,许多智慧藏于其中 | 老外讲故事·中华文化圈粉记⑫
2024-10-20 10:55 老外讲故事
相关推荐 -
这场贸易战,美国就是个“纸老虎” 评论 59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评论 226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评论 236“英伟达很急:别再卡了,中国自研芯片已突围” 评论 146“痛苦!关税战被中方拿捏,美国只能二选一” 评论 99最新闻 Hot
-
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
“中国深知‘广场协议’是致命的,特朗普别想了”
-
“中国稀土,关乎美国人生死”
-
美军高官着急:中国速度太快了,是美国3倍
-
德银:中国客户减持美债,转头买欧洲资产
-
美国对中国再下黑手,“黄仁勋道出最大担忧…”
-
跟特朗普谈,拿中国当筹码?英财相:蠢死了
-
加总理扬言:除了中美,还有其他人
-
美方将不再斡旋?梅德韦杰夫喊话欧盟:学着点
-
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
“英伟达很急:别再卡了,中国自研芯片已突围”
-
印尼让步了
-
“痛苦!关税战被中方拿捏,美国只能二选一”
-
西藏日喀则市原副市长张云宝被查,长期在水利系统工作
-
轮胎高速路上狂奔后滚进服务区致人死亡,重庆警方通报
-
中国在智利合建天文台项目,美国又伸黑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