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家建言2023中国经济”系列| 大卫·戈德曼:美国可以尽情说中国坏话,东南亚没人听
最后更新: 2024-05-08 18:52:55观察者网:谢谢您,我想追问一下,全球芯片产业界将如何适应这样的局面?如果最终出现了中美两条平行的芯片供应链,这对整个半导体行业会有什么影响?
大卫·戈德曼:影响可能会非常糟糕。半导体这个行业的特殊之处在于,资本支出占盈利的比率非常之高。我记得在2021年,整个半导体行业的销售额大约是6000亿美元,而资本支出则高达约1700亿美元。这是因为半导体行业的技术更新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半导体企业投资时要赌上他们的未来,要基于对未来技术发展的预测做企业决策。
全球半导体产业资本支出与增长率变化趋势 图自:美国半导体行业研究机构 IC Insights
如今,许多美国的半导体大公司,当然也有中国台湾的公司,相当大的盈利都来自中国市场,比如高通、英伟达、泛林集团等等。如果对他们关闭中国市场,这些公司将蒙受巨大损失,美国政府准备好为他们提供补贴了吗?拜登政府在国会推动的《芯片法案》,本身不是一个坏主意,但其中给美国半导体企业5年内提供的补贴资金不足500亿美元,平均一年差不多补贴80亿美元。这可是一个年均资本投资就接近2000亿美元的行业啊,相比之下,美国政府能够提供的补贴只有杯水车薪,所以掐断中国市场会令美国半导体业界付出高昂代价。
所以我并不是很理解拜登政府是怎么想的,因为数字根本就对不上。我认为这是一项考虑欠周、执行糟糕的计划。对此我们知之甚少,但美国政府的行为最终可能会伤害美国的半导体产业。我个人观点,当然是希望美国依然保持全世界最强大国家的地位,但美国要赢得光明正大,不是通过压制竞争对手,而是提升自身的实力。危险在于,压制中国发展的过程也可能伤害美国,我认为这并非是对美国最有利的政策。
观察者网:去年,中国国内舆论围绕有企业将工厂迁往东南亚,产生了激烈辩论。有人担心这会对中国制造业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工作流失。有人则表示支持,认为是中国实现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的必要转型。您如何评价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合作的前景与挑战?
大卫·戈德曼:我认为你提到的说法都有道理。这一过程会给中国带来劳工方面的问题,但也有助于中国进一步攀登科技阶梯。中国的劳动力正经历巨大变革,邓小平时代,成长于农村和工厂的一代中国人,基本上没有受过什么高等教育。那一代人受过大专教育的比例只有3%,到这个十年年末(2030年),可能将超过50%。我们已经见识到,今天中国的年轻人不满足于在工厂从事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中国正同时面临失业问题与用工荒的问题,这是因为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受过职业技术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年轻人,不再愿意接过他们父母30年前从事的工作。另一方面,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创造能够吸纳这么多技术劳动力的工作岗位。
此外,用工成本上升也是个问题。中国企业更有动力将工厂搬去越南、巴基斯坦、印尼等用工成本低的国家。短期来看,这可能令一部分中国劳工感到难受。但从长期来看,我们知道,中国的劳动力总量将会减少,不管未来10年人口生育率有多少,可以预测,未来20年都会持续经历适龄劳动力总量的萎缩。
所以,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提高劳动生产力。要么提高国内资本的劳动生产率,要么让这些资本搬迁到有足够劳工的地方,也就是东南亚、巴西、墨西哥还有其他国家和地区。所以我认为,从人口结构变化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但显然这个过程中会出现矛盾摩擦,如何尽可能顺利地管理这一过程,这对中国政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观察者网:我们在2020年5月发表过一篇您的文章,您提出我们正见证“亚洲世纪”的开启。经历过3年疫情后,您如何评价当初提出的观点?这样的趋势发生了哪些变化,是加速还是遭遇了一定挫折?未来的前景又如何?
大卫·戈德曼:我认为这一趋势的发展比我两年前预期的更快。我最近去了东南亚和香港,这是新冠疫情3年来我第一次造访当地。我在东南亚看到了爆炸式的增长趋势,几乎认不出来那些城市,与我之前去的感受完全不同。在曼谷,每天都有新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过去常见的街边摊贩,现在都搬进了有中央空调的大型购物中心。曼谷已经是一座完全不同的城市了,这意味着民众的收入会大幅提高,创造更多财富。而一旦连接曼谷、老挝到云南昆明的中泰高铁项目完工,我认为会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中泰高铁规划示意图 图自:新华丝路
印度也有强健的增长势头,尽管他们面临许多挑战,但那是另一个话题。是的,我确实认为亚洲经济的表现超过我当初的预料。亚洲的新兴国家,比如越南、马来西亚、泰国与印度尼西亚,可能会在下个十年成为新的“四小虎”,重现历史上韩国与中国台湾的增长表现。
观察者网:尽管过去几周因为气球事件,给中美关系增添了新的波折。但美国财长耶伦依然表达了希望访华谈合作的意愿。我的问题是,中美两国是否有可能在金融领域合作?
大卫·戈德曼:我认为美国的大型金融公司,一直都有在华开展业务的强烈意愿,诸如摩根大通等外资投行已经获准全资控股。贝莱德作为全美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也开始在中国做公募基金业务。我刚刚看到另一家美国知名私募股权公司华平投资集团,希望在中国发展投资产品。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中国经济的一大难题是,民众倾向于投资房地产,而非股票或债券。70%的家庭财富都集中在房地产,只有10%投资股票与债券,余下的大多是银行储蓄。在美国,可能有40%的家庭财富被放在股票债券市场。
显然,中国会乐见更多民众把储蓄转化为对工业和服务业投资,既促进经济增长又带来投资回报。中国会乐见民众通过投资逐步获利,并承担他们未来的养老。而中国的资本市场与监管机制,我认为并没有与实现该目标相匹配。当然,美国在这方面犯了许多失误,我们远远谈不上是一个优秀表率。在我看来,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美国银行业,尤其是监管部门的失职所导致。
我认为,中国要吸引外资公司,当然不仅限于美国公司。如果我没记错,瑞银是第一家在中国获得全资控股权的外国银行。我认为,中国向外国金融机构开放国内市场会大有裨益。中国国内的金融市场在许多领域都有提升的空间,比如债券市场曾经历了非常艰难的时期,尤其是与房地产公司相关的债券蒙受了巨大损失。在市场陷入最低谷时,外国公司购买以美元计价的中国公司债券,损失了大约80%的投资,这当然非常难受。
但目前市场在触底后略微反弹。我依然认为,中国获得西方金融公司的咨询会是明智之举。当然要批判地看待他们,因为这些机构过去的表现绝非满分。在我看来,中国总是能找到热切期待参与中国市场的西方金融机构,我认为我们的经验会对中国有帮助。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郭涵 
-
王炸芯片,难再成苹果救星
2024-05-08 18:18 观网财经-科创 -
ST阳光:控股股东涉嫌内幕交易被证监会拟罚款2.32亿元
2024-05-07 20:57 -
华为苹果同日对决,背后还有中韩面板之争
2024-05-07 17:23 观网财经-科创 -
历史性一幕!iPhone在华市场份额跌出前五
2024-05-07 11:13 观网财经-科创 -
45亿加码“五五购物节”,拼多多助力上海“拼”出精彩
2024-05-06 19:32 -
美国Tiktok法案的起草人,引火烧身了
2024-05-06 18:47 观网财经-金融 -
舒适赛道红利释放,红豆股份品牌转型出成效
2024-05-06 13:33 -
“五一”近3亿人次出游,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
2024-05-06 12:16 观察者头条 -
巴菲特股东大会要点来了!回应减持苹果、巨额现金储备等
2024-05-05 08:28 -
武广高铁、沪杭客专等4条高铁线涨价,涨幅近20%
2024-05-04 14:13 高铁世纪 -
深圳将取消福田、南山之外区域住房限购?深圳住建局回应
2024-05-04 10:27 观网财经-房产 -
-
20张营业执照只有3家实存?央媒:问题在下头,根子在上头
2024-05-03 11:21 基层治理 -
上海推出商品住房“以旧换新”活动
2024-05-03 09:39 观网财经-房产 -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最新进展
2024-05-03 09:30 国企备忘录 -
31省份“一季报”:苏鲁浙增速超6%,山西总量下滑
2024-05-02 21:39 宏观经济 -
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纳指两连跌星巴克重挫
2024-05-02 07:42 观网财经-海外 -
南京公积金新政:包括宣城、马鞍山在内的南京都市圈9城互认互贷
2024-05-01 19:50 观网财经-房产 -
美国当前经济数据中,也许藏着高官接连访华的答案
2024-05-01 09:24 -
余承东不再担任华为终端BG CEO
2024-05-01 08:53 观网财经-科创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美国几代人的亚太布局被毁,盟友终将望向中国”
-
“我们投给特朗普,现在他的关税搅乱了我们的行业”
-
美媒吐槽:全员滑跪,除了中国…
-
“别用中国的”,美国务院内部文件曝光
-
越南总理表态:越美谈判,不能影响其他市场
-
“关税正在扼杀企业对美投资意愿,市场重心或转向”
-
“谈判推迟,美国又提要求”
-
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
带着石破茂的亲笔信,他来中国了
-
斗争升级!哈佛大学起诉特朗普政府
-
外媒紧盯中方“警告”:孤立中国,特朗普恐难如愿
-
特朗普称未来三天公布俄乌和平方案,美媒曝细节
-
工业电化学奠基人郭鹤桐教授逝世,享年95岁
-
挑衅!英军高官:台海问题,准备好了
-
美元主导地位遭削弱,“人民币必须抓住机会”
-
前十占九!“中国机构正在主导全球芯片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