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网络新四害| 羽龙禁:纵容极端言论,就是在“养蛊”
最后更新: 2024-12-11 11:26:52技术带来的认知模式改造——输入、发酵和输出
技术是一个更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技术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摘除”一些东西。
输入方式会潜移默化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举个例子,看报纸和看视频有什么区别呢?这都是在输入外部信息,最大的区别是报纸的载体是文字,短视频集中于逼真的、临场感的视听语言。报纸需要我们处理文字符号,多种文字依据不同的线索展开叙述,我们的大脑需要进行识别符号、识别符号后的意义、大脑中展开分析、推理、归纳、演绎、整合等一系列的思考行为,每多一重思考,也就多一重理性化判断。
相反,短视频不然,临场感首先会让我们忽略“这个东西是真的还是假的”?受众被“带走”的可能性远比文字要高,因为视频相比文字,更容易激发人们的刻板印象。
社交媒体的信息茧房、回声室效应会进一步发酵受众的观点。随着算法推荐的广泛使用、随着评论区的广泛互动和社交媒体的推动,受众会选择性接触喜欢的内容,同时选择性屏蔽不同观点,最终受众的信念和观点在一个封闭的信息环境中不断被强化和重复。
各种讨论区也会更加容易吸引同质观点的群体。传统的“算法推荐——受众”模式变为了“算法推荐——受众——讨论区”,人们为了寻求归属感,就会形成群体认同。同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无法处理所有信息,选择信任少数信息来源——比如讨论区大家的观点——就成为了一个重要选择。而讨论区内,不同观点交流受到阻碍,思想极端化和群体极化的土壤更加“肥沃”了。
社交媒体的深入客观上改变了传媒的格局。社交媒体兴起前,信息的输出来自于权威媒体,现在信息的输出主要来自于自媒体。如果单纯从“数量”对比,不足以过分焦虑。但如果时间足够久、关注话题足够深入,自媒体长期的耕耘和输出必然会逐步建立起属于它的“传播权力”。举个例子,权威媒体可能仅仅会提供给我们一个“新闻事实”,但自媒体的解读除了提供情绪价值,更提供了“权威解读”,即使这种“权威”可能并不是真正的权威。
综合一下,从输入、发酵到输出均存在利于极端化判断的土壤,或者说已经改变了我们对一个问题的认知模式了。可以想象一下,早期我们接触一个事物,会全面调查各方资料和综合评估,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会选择上微博、小红书、抖音,先看某些大V的陈述,再看评论区的导向,找到自己认同的判断,再坚持这个判断。
事实上,我们的思考过程被不断弱化着,我们的判断不是自我产生的,而是外界给予的。因此,新媒体短视频让我们迎来“弱智时代”,似乎并不是一个危言耸听。
无处不在的社会压力会促使个体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如愤怒、无力感、失望等。这些情绪往往推动极端言论的出现。在面临社会压力时,个体会寻找和自己有相同经历或观点的群体,从而增强归属感。当这些群体认同极端观点时,个体往往会受到群体影响,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极端立场。
这并非批评,而是人性使然,更是报团取暖的必然选择。权力是铁笼,每个人是权力的施加者,也是被施加者,人人都无法逃脱。当面对无形权力带来的压力时,群体必然会寻找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或者非常具象化的象征与标志展开批判。
所以,一个问题涉及群体越广泛,引发群体行为乃至于极端选择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在一个群体内获得了足够多的尊重、关怀、满足,个人和群体的关系就会更加紧密。依赖感的提升被赋予了新的生活方向和意义。同样的,假设这个群体是极端群体,极端个体需要在群体中获得认可和温暖,那么极端言论的出现一定是无法避免的。
“极端话题”背后的“治理真空”
很多极端话题领域都是敏感领域,或者说是无法大规模展开讨论的领域。如上文所说,极端言论往往出现在政治、民族、宗教、性别等各个领域,这些话题领域绝对不是“统一定调”或者“平台治理”可以完成的。
举个例子,如果放开“清史编写的困境”这一话题的讨论,能不能讨论出统一的结果不好说,但一定有一些民族和历史问题会被拿出来反复讨论。而大众认知不在统一的层次时,看待视角和期待的结果会完全不同,就会出现鸡同鸭讲的后果,撕裂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
因为敏感,所以回避;因为回避,所以成为了敌对力量的工作领域。“意识形态阵地你不占理,别人就会占领”,同样的,能不能占领、如何占领、谁来占领,远比“占领”更加困难。因此,这不是某个部门单纯可以解决的问题,更不是单纯依赖平台来处理。
如同审判一般,有的极端言论带有伤害人民内心的严重破坏性,必须予以坚决消灭。此类言论应当禁止讨论,什么都拿来讨论很可能带来的结果是什么都讨论不出来。同样地,有的言论看似极端,但不一定要被打为极端,甚至有的极端言论中存在着新的机遇。
例如,早期的公知言论存在了很久,各种对抗也存在了很久,真正呈现我方言论掌握主动权的趋势,并不是“辩出来的”,而是基于我们的现实和对方的现实共同作用而得的。现在此类言论已经不再是洪水猛兽了,消灭它们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做到让它们无法威胁。一旦无法威胁我们了,这类言论就属于被“观赏”和“嘲讽”的目标了。
不过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是,偶发的极端言论容易直接介入,但持久的、有组织、有规模的极端言论,绝对不要简单化为“网络事件”,那可能是政治斗争和国家安全斗争了。
但是,很多期待的结果不是“辩”出来的,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讨论,问题是谁来讨论?就是前面的问题,意识形态的阵地打算让谁、如何占领呢?
这里想单独指出学术权力的作用,因为国家权力和大V权力已经在这个领域了,而学术权力仍然迟迟没有进入。很多时候,国家决策和人民的理论来源是学术领域,我们不能盲目地、幼稚地认为学术是假大空。
同样地,学术权力需要下沉,不要研究玄之又玄的东西,更不要一天到晚创造一些奇奇怪怪的概念。立足于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是学术真正的关怀和令人无法拒绝的魅力。
学术是否可以建立权威,这一建构过程需要依赖国家权力和人民的权力,而国家和人民在应对未来危机时,学术的理论指导更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小婷 
-
国台办介绍2024上海台北双城论坛情况
2024-12-11 11:12 台湾 -
-
偷拍盗摄时有发生,最高法表态
2024-12-11 10:58 依法治国 -
马英九将率台湾青年再访大陆
2024-12-11 10:39 两岸关系 -
哥伦比亚机场存放两万具遗体?后续来了
2024-12-10 21:14 -
男子用无人机拍军事禁区被判10个月
2024-12-10 20:54 国家安全 -
七部门:将符合条件教师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
2024-12-10 18:52 中西教育 -
农业农村部原部长唐仁健,被决定逮捕
2024-12-10 16:43 廉政风暴 -
严重影响西藏高质量发展!吴英杰被“双开”
2024-12-10 16:34 廉政风暴 -
中方是否计划本周在台岛周边举行军事演习?外交部回应
2024-12-10 16:24 两岸关系 -
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张建春被“双开”
2024-12-10 16:24 廉政风暴 -
女硕士被“收留”事件涉案人员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2024-12-10 13:32 依法治国 -
习近平会见主要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中国好,世界才会好
2024-12-10 13:19 -
政治局会议重磅定调,这些亮点值得关注
2024-12-10 13:17 中国经济 -
政治局会议研究经济,读懂这三个关键词
2024-12-10 12:46 中国经济 -
14年来首次!再提“适度宽松”,释放什么信号?
2024-12-10 10:34 中国经济 -
关志鸥任自然资源部党组书记
2024-12-10 09:56 高层人事 -
将于明年年初首飞!长八甲遥一火箭装船起运,奔赴发射场
2024-12-09 22:49 航空航天 -
-
台湾周边海域发现中国军舰?毛宁回应
2024-12-09 20:34 台湾
相关推荐 -
起诉!“加州州长向特朗普发起最直接的法律挑战” 评论 21“白宫承认‘中方没打来过电话’,我早就知道…” 评论 141“如果美国不认真对待,会被中国彻底碾压” 评论 122中国按下“暂停键”,“波音重大挫折” 评论 143“长期来看,特朗普关税或将增强中国国内经济” 评论 165最新闻 Hot
-
跨性别女性算不算法律定义上的女性?英国判了
-
“也有想把工厂迁回美国的,但零件还得从中国买”
-
“现在是2025年,不是1939年,谁敢拦我?”
-
起诉!“加州州长向特朗普发起最直接的法律挑战”
-
“白宫承认‘中方没打来过电话’,我早就知道…”
-
欧盟威胁武契奇:去了,入欧就没戏了
-
又要跟马斯克杠上了?OpenAI布局社交网络
-
“如果美国不认真对待,会被中国彻底碾压”
-
“买到就是赚到”,特朗普家族出“股神”?
-
第一通电话打给中国,“不然我们像傻瓜”
-
想得真美!美国被曝计划用关税谈判来孤立中国
-
麻省理工“明星科学家”,加盟北大
-
中国按下“暂停键”,“波音重大挫折”
-
“中方反制后续来了,而特朗普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
“‘川建国’在美国作妖,倒逼中国崛起”
-
“我们花了22年在中国打造这一切,全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