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默:台湾“发钱”三次,结果是好是坏?
四者,要不要限制消费民生必需品?
政府发钱,如果目的是振兴特定行业,就不会希望你去买民生必需品,例如加油、买菜、买卫生纸等等,而希望你额外消费非必需品,如观光服务业商品,各种娱乐业商品,或者多买些衣服鞋子首饰玩具家具等等,以活络民生次要产业。
蔡英文的X倍券就限定不可用在网络电商(购物型)消费,缴税、囤积民生物资、股票、水电费、罚款、游戏点数、礼券、香烟、保单等等(也不可找零)。
限制是有必要的,但如何限制,端视发钱的目的是什么。
实际状况是,只要不限制大型连锁超商或卖场,多数民众还是会花在民生必需品上。关键就在于消费券金额不大,民众不会因此去多买昂贵的非必需品,就算不买必需品,原则上也会选择券值4倍以内的非必需品(根据经验,这意味着家电销路上涨,而非观光服务业获益)。
况且,各大零售渠道都会争相加码,促销出清,以赚取这一大笔政府对民众的补贴,而这里面不可能没有民生必需品。
当然,也有人卖券赚价差,就是只爱可自由使用的现金,但有人买,意味着券一定会使用,不影响政府的整体收益,且这样的人其实也是少数,因为别人只会打折买你的券。
个人认为,大陆若要发钱,确实该限制电商消费,因为电商太强大,实体店面真的需要人气。
五者,发多少钱,也是学问,发多了不行,发少了干脆别发。
以礼券形式发放,台湾第一次发3600元台币,是最低工资的约20%。第二次发,1000元换3000元,实际补贴2000元,是最低工资约8.4%。第三次发5000元,不用买,是最低工资的20.8%。
每个人的收入与消费占比不同,大致上,月收入扣掉定存、房贷(或房租)、水电费、保费与其他必要支出之后,还有50%以上消费额度的人应该不多。如果按家庭收支两人工资合计,或能达到50%。
这50%再扣掉民生必需物资消费,包含吃的用的,能有20%“闲钱”消费还算合理,不过这是以家庭为单位(两人工资)计算。若是一般月收入3万台币的单身狗,5000元算是令人开心的意外之财。若是一家3口或4口,能平白多出1.5万到2万的消费额度,感觉钱虽不算多,但也不少。
除此之外,各县市也会随之加码,民间各种大型销售渠道,以及各服务业都会推出加码方案供民众选择,如此形成暂时性的消费荣景。
需要提醒的是,第三次发钱,“五倍券”不是一张纸,而是分为千元3张,500元2张,200元5张,以方便民众消费不同品项,但不能找零。这种设计是避免礼券只被用来购买单一商品。
另外,民众也可选择领取纸本,或虚拟绑定信用卡、移动支付和电子票证。不过,绝大部分民众都选择领取纸本,因为那有“手感”,领取与支付也最单纯,花起来感觉较佳。
大致而言,发钱额度在最低工资的20%上下,对民众而言是有感的福利,但对总体经济而言,收益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因为人民还是多将这笔钱用在采购民生物资上。
综上,政府发钱最主要的正面效益,在于提振经济“士气”,短期降低缩紧荷包的社会氛围,而不是解决长期消费紧缩的现象,不能对此一政策寄予过高的期望,认为它能“搞好经济”。相较之下,更重要的是中长期调整财富分配的政策。
个人认为,就算仅着眼于在消费层面的“提振士气”也是好的,只要政府精算过后认为不会亏钱即可。当然,大陆的人口远超过台湾,各地方状况也不同,在计算与执行层面的考量势必也远比台湾复杂,但总得来说,值得一试。
民众到底怎么花这笔钱?
政策施行后,有若干民调与深度分析,在民众实际的消费层面值得大陆参考。
1. 实体券与虚拟券:原本预期虚拟券接受度较高,但民众偏好领取实体券,原因之一是领取管道(包含连锁小型超商)也会加码,主要原因承上述,简单方便有手感,小确幸感觉得到。
大陆已习惯使用虚拟支付,但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看,钱一进入虚拟账户,就会被民众默认是“正常资产”,而不是“意外之财”,两者的消费态度大不同,前者会理性,后者会“冲动”,而说到底,政府发钱就是想刺激“冲动消费”。
2. 面额问题:分成不同面额,不会推高高额消费(如购买万元以上家电),民众倾向小笔小笔慢慢花。这现象是好是坏,端视政府发钱的目的。
3. 消费类别:政策之用意,原本希望民众花费在非必要商品与服务(如娱乐、观光),但大多数人还是花费在日常消费品,前三大类是“日常餐饮”、“低价民生物资”、“日常衣着”,简言之,近七成的消费落在民众日常就会开销的项目上。而这意味着政府最在意的“乘数”(创造额外消费与收益)很难如预期。
我相信,大陆民众对这笔钱的消费意向,肯定与台湾民众一样,当作日常支出的补贴为多数,当作意外之财拿去享乐的为少数。
当然,这与年龄也有直接的关系,马英九时代发消费券时,我还年轻,一次性买了条昂贵的牛仔裤,没有补贴就不会买的那种。等到蔡英文发钱,我就快尘满面,鬓如霜,拿去补贴购买平板电脑,以及换新手机。也就是原本想买,但心疼钱包而一直忍着不买的东西(当时我iPhone6荧幕都布满裂痕了还在用)。
看待这笔钱,在心理上是从“意外之财”到“自己拥有”的过程,前者你会倾向乱花,后者你会理性看待。这意味着,使用期限不能拉太长,若限定一个月内使用,民众会倾向消费非必需品,但若期限太短,也会让很多民众忘记领取或使用。
限制使用的层面也类似,限制太少,民众会更当成日常支出,限制太多,放弃领取使用的比例就会升高。
4. 加码的效果:从“中央”到县市政府,再到民间各种商家的加码,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面额问题上。如上述,民众倾向小笔小笔使用,往往一次只使用一张200元,那加码的获得感就微乎其微,甚至,小额使用还不符合加码条件。这是在考虑面额问题时必须有所取舍的部分。
总言之,中国人的民族性远比西方务实,天然抑制“冲动性消费”,因此政府若想获得高乘数效应绝不容易。但若限制太多,指向性太明显,总体效益也会大减,因此拿捏政策分寸实在是门大学问。
不过,经验胜于理论,政府在一次大胆的政策实验中,所能获取的绝不只是乘数,还能对国民消费倾向做一次大盘点,有助于厘清掌舵总体经济的方向感。对于这一点,民众肯定是欢迎的。
不同意见的激烈交锋,在政策施行前是必然,也是应该的,而施行后,不同意见反而会降低,因为经验会排除许多不必要的顾虑,或过于极端的论点,有利于下一次规划类似政策时减少阻力。
只要目的明确,利弊得失算清楚,就应该采取行动,我相信透过许多他山之石,大陆能少绕些弯路。当然,大陆也有仅属于自己的挑战,但有时,真正的避险最佳途径,不试不知道。
想不如做,再怎么说,政府发钱,并非制度性的,总不至于发生系统性灾难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标签 台湾-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吴煜 
-
谷歌计划在越南建超大规模数据中心
2024-08-30 11:24 观网财经-科创 -
共同增资四维智联,四维图新“获滴滴团队及相关IP注入与加持”
2024-08-29 21:29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何立峰会见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
2024-08-29 21:05 中美关系 -
变阵半年,美团营收增长21%,净利增长142%
2024-08-29 21:02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华为上半年营收4175亿,同比增长34%
2024-08-29 16:23 观网财经-科创 -
垃圾焚烧发电也过剩?这家上市公司果断跨界转型
2024-08-29 15:43 -
3个月净利润超千亿,英伟达称中国仍是“重要贡献者”
2024-08-29 13:28 观网财经-科创 -
2024沙利文新投资大会开幕
2024-08-29 11:49 -
“期待这样的国家保障自由,如同相信妓院老板推崇贞洁”
2024-08-29 11:36 法国见闻 -
OpenAI接近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超1000亿美元
2024-08-29 11:32 观网财经-海外 -
“中国出了款登顶全球的游戏,有人这么不开心吗?”
2024-08-29 10:11 观网财经-科创 -
中国AI芯片独角兽燧原科技启动IPO辅导,腾讯为第一大股东
2024-08-28 17:46 观网财经-科创 -
AI给传统制造带来什么?我们去看了看电气机柜这条小赛道
2024-08-28 16:21 观网财经-科创 -
为购学区房少交税,男子打算离婚后与卖家结婚,结果…
2024-08-28 16:20 观网财经-房产 -
海通证券副总经理姜诚君被遣返回国
2024-08-28 16:13 依法治国 -
汽车赛事运营能力出海,力盛体育上半年海外收入占比过半
2024-08-28 16:09 -
3分钟会议在华裁掉千人,美企计算机巨头怎么了?
2024-08-28 14:49 观察者头条 -
阿里巴巴正式完成纽约香港双重主要上市
2024-08-28 13:20 观网财经-互联网 -
近期蔬菜价格上涨,到底咋回事?
2024-08-28 12:03 观网财经-消费 -
零下40℃也能飞!氢动力长航程多旋翼无人机全球首飞
2024-08-28 10:47
相关推荐 -
“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评论 41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评论 233这场贸易战,美国就是个“纸老虎” 评论 91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评论 233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评论 246最新闻 Hot
-
“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
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
黄仁勋访华盼继续合作,特朗普回应
-
中国男子在TikTok“神评”美国关税,米尔斯海默秒答:赞同
-
“内地电影票房过亿那一刻,香港电影就被颠覆了”
-
美国税局代理局长刚上任三天就被免,“贝森特抱怨他是马斯克的人”
-
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
“中国深知‘广场协议’是致命的,特朗普别想了”
-
“中国稀土,关乎美国人生死”
-
美军高官着急:中国速度太快了,是美国3倍
-
德银:中国客户减持美债,转头买欧洲资产
-
美国对中国再下黑手,“黄仁勋道出最大担忧…”
-
跟特朗普谈,拿中国当筹码?英财相:蠢死了
-
加总理扬言:除了中美,还有其他人
-
美方将不再斡旋?梅德韦杰夫喊话欧盟:学着点
-
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