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之:拉舍特or索德尔
——评“后默克尔时代”联盟党内的第一场“热战”
从组织架构上看,双方唯一一个能联席推举候选人的平台是两党在联邦议会中共同的“议会党团”(Bundestagsfraktion der Union)。
这里坐镇的是两党的联邦议员,而这些议员——无论是在各自选区内直接胜出的,还是被党推举入选的——是由选票决定的,因此,他们的政治职业生涯与共同候选人带来的胜算概率密不可分,候选人的强弱和获胜前景,直接影响他们的“饭碗”。
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每次两党争执不下的时候,议员们非常希望能介入候选人的遴选程序;而占据民意优势的一方也更愿意通过联邦议会党团这个平台来决胜负。
历史上,眼下的僵局并非“首例”,而是已发生过多次。
·科尔VS施特劳斯
基民盟前主席科尔(Helmut Kohl)和基社盟前主席施特劳斯(Franz Josef Strauß)均非常有个性,且彼此看不上。施特劳斯曾这样评价科尔:他永远不可能当上总理,他毫无能力,缺乏性格、思想和政治方面的条件,他缺乏当总理的所有条件。
政治宿敌:科尔和施特劳斯
1976年大选前,科尔未与施特劳斯商量,相当“冷血”地使用了“优先权”,独自宣布挑战当时的社民党总理候选人施密特(Helmut Schmidt)。受到轻视的施特劳斯很生气,坚决抵制科尔的做法。
双方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会谈,最后科尔虽然成为两党的联合候选人,但基社盟并未真正支持过他。在双方会商后发表的声明中,基社盟冰冷地表示:“基社盟获悉基民盟作为大党提出了优先权的要求……”
那年大选的结果,联盟党虽然成为联邦议会第一大党(48.6%),却以不到2%的微弱劣势败给了另外两个愿意继续组成联合政府的政党(社民党和自民党),这两党的票数加在一起为50,5%。科尔的第一次“总理梦”破碎。
·施特劳斯VS阿尔布莱希特
1980年大选前,两党在候选人问题上再次出现严重分歧。
科尔在上一届大选中败北,加上这次自己的民调结果不佳,所以,他放弃再次行使“优先权”,但并未“主动让贤”给施特劳斯,而是推举时任下萨克森州州长的党内朋友阿尔布莱希特(Ernst Albrecht),也就是现任欧盟理事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女士的父亲。
这个做法惹毛了基社盟。施特劳斯一度打算两党分家,不再把本党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巴伐利亚,而是冲出巴州面向全国;基民盟则“威胁”将向巴伐利亚发展势力,以此成功逼迫基社盟放弃了改变现状的计划。
但在总理候选人问题上,双方进行了多层面的会商,但均无疾而终。最后,两党决定在联邦议会党团内进行不记名投票。结果,施特劳斯胜出,成为两党总理候选人。只不过,他在大选中惨败,是联盟党1949年以来最差的战绩。施特劳斯坚信这是“大姐”基民盟没有全力支持他的结果。
·斯托伊贝VS默克尔
2002年大选前,基民盟在经历了1999年老总理科尔的“献金丑闻”后尚未从低谷走出来,而2000年才上任的新主席默克尔当时在党内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这里的原因很多,也包括默克尔的女性性别以及来自东德的背景和不强争的个性。尽管如此,她在第二年(2001)还是表达了竞选总理的意愿。
面对一个积弱的“大姐”基民盟,也因为自己较好的民调结果,时任巴伐利亚州长的基社盟党主席斯托伊贝(Edmund Stoiber)邀请默克尔来沃尔夫拉茨豪森(Wolfratshausen)家中做客,共商如何解决“K”问题。
这次史称“沃尔夫拉茨豪森早餐”(Wolfratshauser Frühstück)的会面,还真有点中国历史上“杯酒释兵权”的意味。最后,默克尔先忍为上,作出了妥协;斯托伊贝如愿以偿,成为联盟党的总理候选人。
整个竞选过程中,斯托伊贝一路看好,民调领先,胜利在望。可是,一场自然灾害让他的“总理梦”在易北河的洪水中化为泡影,眼看连任计划要落空的社民党候选人施罗德比联盟党多得60万选票,逆转获胜。
从以上历史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两党在“K“问题上出现僵局均与党主席的个性以及”大姐弱,小妹强“的阶段格局有关。这次拉舍特和索德尔互不相让的背景同样如此。
一周的“内斗”终于落幕
拉舍特年初当选为基民盟党主席后,“K”问题自然也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每当被记者问及此事,他的回答总是:我和索德尔商定,这个问题会在复活节(Ostern)和五旬节(Pfingsten)之间做出决断。
这两个基督教节日分别在4月5日和5月24日,中间相隔一个半月多,所以,具体哪天有结果一直是一个谜。
复活节过后,这个问题再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起码是记者们每次都不厌其烦重复的一个问题;党内要求尽快澄清这一问题的呼声也此起彼伏。
上周日(4月11日),拉舍特和索德尔在联盟党议会党团两位负责人的陪同下,一起面对记者的提问,有关“K”问题的博弈也由此从幕后转到了台前。
关于这场为时19分钟的“历史性”记者招待会,如果只看媒体报道,我们会被再次误导(这点在下文中会进一步阐述)。经验告诉我们,凡事最好尽量看当事人当场的全部表述,而非媒体事后的“碎化”报道,不然很难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笔者全程跟踪了记者招待会,总体印象是拉舍特的表现比较拘谨,发言内容比较宽泛,也略显枯燥,这说明他很清楚自己的“软肋”,能感觉他更愿意幕后斡旋布局。索德尔则一如既往的自信,而且是绝对的有备而来,他很清楚自己是“民调之王”(Umfragekönig),所以数次强调“支持率”的重要性。
如之前所说,这次两人宣布了一个“不是结果的结果”:双双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总理一职,也都愿意出来担纲,但不确定两人中谁出马。很明显,这只是一次“火力侦察”,放一枪,看党内外的反应再说。
索德尔有段话很重要,后来也被“对手”和媒体反复引用,所以,为了严谨起见,笔者将这段话的原文翻译出来以作参照。索德尔说:
“……经过反复考量,我今天在议会党团领导小组,不是对媒体,而是在一个恰当的场所,即议会党团这里,宣布愿意出来担纲竞选。如果基民盟,她是大姐,不言而喻,广泛支持(我的竞选),如果党、议会党团和党员们愿意,那对我来说事情就很明确,我不会收回承诺,愿意担起这个责任……当然,如果大姐说(我)不是他们的人选,而是有别的人选,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个明确的表示,我们当然也会接受……”。
第二天(4月12日),基民盟最高领导机构(党的联邦执行委员会和主席团)开会,拉舍特获得“绝大多数成员”的支持;当天晚上,基社盟的最高领导机构也召开会议,结果是“全票”支持索德尔。
基民盟党内高层会商结果很明确:你索德尔不是表示只要我们广泛支持(“breite Unterstützung”)某一个人选的话你就接受吗?那好,我们绝大多数都支持本党主席拉舍特。对此,基社盟的回应更明确:你们的支持只是“绝大多数”,说明还有反对声音,而我们可是“全票”。
很明显,双方在前一天的“火力侦察”后开始正式进入阵地对垒。大姐坚持使用自己的“优选权”,小妹则毫无放弃的意思。“K”问题由此陷入僵局。
周二(4月13日),两位候选人共同面对联盟党议会党团全体会议。据报道,拉舍特是“被迫”前往,因为他在前一天的记者招待会上被问及时还表示第二天没有参加的安排。但索德尔单方面宣布要参加,在这种情况下,拉舍特不能“示弱”,只好硬着头皮去。
据参加会议的议员透露,这次会议的“火药味”比较浓烈。基社民籍的前联邦交通部长拉姆绍尔(Peter Raumsauer)形容当时的情况时称“两人像古代被拉上角斗场的角斗士”。意思是刀光剑影,血花四溅。
明镜周刊用PS图片来表现这次“宫斗”
会上,拉舍特呼吁两党团结,对所谓的“独角戏”(One-Man-Show)不以为然(指向很明确了);索德尔则对议员们抛出“诱饵”,他说:联盟党必须竭尽所能,争取最好的成绩,以便更多的本党议员能进入联邦议会,为此,我们需要一个最佳的团队。言外之意,谁当选,取决于谁最有希望带领联盟党取得更好的成绩。由于目前的党内外民意明显倾向于他,索德尔这里所指也很明显。
会上的许多发言多数支持巴伐利亚州长,拉舍特显得有些落单。
还有一个迹象颇说明两人的处境:支持拉舍特的人呼吁应该尽快做出决断,因为他们知道,时间拖得越久,党内的分化会越明显,动摇者会增加。索德尔深知这点,所以采取了“放长线”策略。他的理由很“简单”:如此重大的决策不能急于求成,再说,也不在乎多几日思考的时间。
果然,周四(4月15日),德国东部萨安州(Sachsen-Anhalt)州长哈瑟罗夫(Reiner Haseloff)表示总理候选人必须根据民意来确定。基民盟地方大员首次公开为索德尔站队,这对拉舍特无疑是一重大打击。
为了稳住本队步伐,若干基民盟要员出来表态公开支持拉舍特,要求索德尔退出竞选。但党内的“豁口”明显增大,萨尔州(Saarland)的州长汉斯(Tobias Hans)和其他一些要员也加入了索德尔阵营。
从现在的架势看,如果不出意外,索德尔自动放弃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根据德国电视二台(ZDF)“政治晴雨表” 节目(Politbarometer)周五(4月16日)推出最新民调结果:63%受访者认为索德尔适合当总理,联盟党选民中支持这位巴伐利亚州州长的比例更高,达84%。认为基民盟主席拉舍特更适合当总理的受访者却只有29%。
周日(4月18日) 本是双方商定出结果的日子,但拉舍特和索德尔在柏林虽然会商了数小时,午夜后分手时却还是既不松口,也不放手。
周一(4月19日),拉舍特宣布当晚将召开党执委会特别会议,届时他将提出解决目前困境的建议;随后,索德尔在慕尼黑对记者再次重申了他一周前的态度:只要“大姐”坚持选择他人,他会接受。
经过6个多小时的辩论和最后的表决,拉舍特获得本党最高领导机构的多数支持,“后默克尔时代”联盟党内的第一场“热战”就此落下帷幕,但联盟党内业已产生的嫌隙是否能“愈合”还是个未知数。
结语
德国基民盟和基社盟之间的这场“政治宫廷剧”有以下几个看点:
1.联盟党内没有解决“K”问题的固定程序,是这个问题成为“政治痼疾”的根本原因。但目前我们看到的这个“乱象”其实也是民主制度下的一种常态。双方的争论对个人命运或党的利益来说或许是“残酷”的,但对民主机制本身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
2.对民调的态度,双方的立场完全对立:拉舍特认为“民意不可取”,索德尔坚持“民意不可欺”。但是,并非强调民意的一方就是“正义”的,因为政治家对民调的“好恶”实际上完全是根据需要而定的:对自己有利时就拿民调来说事儿;对自己不利时,就弱化民调的意义。
3.媒体的报道断章取义现象越来越多,以索德尔上周日记者会上说的那番话为例:有些媒体和记者,还有索德尔的对立面,都认为索德尔说话不算话,以此证明他的人品有问题。但这明显是断章取义,因为他在那句话之前明确表示:“如果党、议会党团和党员们愿意,那对我来说事情就很明确,我不会收回承诺,愿意担起这个责任“。这里的“党、议会党团和党员”才是他所说的“广泛支持”的真正含义。他的政敌断章取义可以理解,但应该中立客观的媒体就不该这么做了。
在总理候选人的“产房”里,联盟党这次相当“难产”,而绿党却出人预料地“顺产”。绿党两位主席经过协商,于4月19日推举其中一位主席拜尔波克(Annalena Baerbock)担纲。这种“不折腾”的方式,对富有激烈争论传统的绿党来说,非常难能可贵。
对中国读者来说,拉舍特、索德尔、拜尔波克这三个名字目前或许还很陌生,但有必要记住他们,因为他们肯定是影响“后默克尔时代”德国政坛和对华政策的最重要人物。
在今年的大选中,联盟党的主要政治对手不再是社民党,而是充满活力的绿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联盟党保持第一党地位应该没有悬念,但如果拉舍特挂帅的竞选团队无法接近或达到以往的辉煌,那么,德国历史上首个由绿党主导、社民党和左翼党(die Linke)参与的所谓“绿红红”(Grün-Rot-Rot)联合政府就有可能诞生。
如果真的出现这样的格局,联盟党将在时隔16年后再次下野,而中德关系或许也将迎来“冬天”。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陈轩甫 
-
美国新增确诊51409例、死亡635例
2021-04-21 06:55 新冠肺炎抗疫战 -
弗洛伊德案宣判,前白人警察肖万谋杀和过失杀人罪名成立
2021-04-21 06:55 美国黑人血案 -
“美国给民众发钱,刺激的却是中国经济”
2021-04-20 23:27 美国一梦 -
疫情告急,印度向美国“求援”
2021-04-20 22:13 新冠肺炎抗疫战 -
告别卡斯特罗时代,古巴社会主义将走向何方?
2021-04-20 20:42 -
日媒:菅义伟春季大祭期间将不会参拜靖国神社
2021-04-20 20:15 日本 -
乍得军方称总统在前线受重伤死亡
2021-04-20 19:21 非洲之窗 -
-
-
拜登问:人人都说要搞基建,问题是哪里搞钱?
2021-04-20 16:09 美国政治 -
日本厚劳相称未就辉瑞追加供应疫苗签署文件
2021-04-20 15:53 新冠肺炎抗疫战 -
习近平同普京分别向中俄执政党对话机制第九次会议致贺信
2021-04-20 15:52 中国外交 -
韩国渔船组织海上示威,谴责福岛核废水排海决定
2021-04-20 15:11 三八线之南 -
特朗普离任后电视首秀↓↓
2021-04-20 14:20 特朗普 -
拜仁慕尼黑官方回应:未曾参与欧洲超级联赛计划
2021-04-20 14:10 -
美媒称“克里向中国磕头”
2021-04-20 13:50 中美关系 -
日媒:执着于身高的中国人
2021-04-20 13:24 日本 -
巴西批准又一款中企新冠疫苗临床试验
2021-04-20 13:08 新冠肺炎抗疫战 -
“在这一领域,美国已经落后中国”
2021-04-20 11:54 中美关系 -
“驻联合国大使自曝美国弱点,是中国媒体教的”
2021-04-20 11:46 美国一梦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美国几代人的亚太布局被毁,盟友终将望向中国”
-
“我们投给特朗普,现在他的关税搅乱了我们的行业”
-
美媒吐槽:全员滑跪,除了中国…
-
“别用中国的”,美国务院内部文件曝光
-
越南总理表态:越美谈判,不能影响其他市场
-
“关税正在扼杀企业对美投资意愿,市场重心或转向”
-
“谈判推迟,美国又提要求”
-
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
带着石破茂的亲笔信,他来中国了
-
斗争升级!哈佛大学起诉特朗普政府
-
外媒紧盯中方“警告”:孤立中国,特朗普恐难如愿
-
特朗普称未来三天公布俄乌和平方案,美媒曝细节
-
工业电化学奠基人郭鹤桐教授逝世,享年95岁
-
挑衅!英军高官:台海问题,准备好了
-
美元主导地位遭削弱,“人民币必须抓住机会”
-
前十占九!“中国机构正在主导全球芯片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