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小平:中国制造升级面临“最后一公里”问题,技能工人断档怎么办?
最后更新: 2024-05-09 01:06:24观察者网:市场换技术,换的不是别人给我们技术,而是一个引进、消化、吸收的机会。
徐小平:所以我们国内慢慢可以做一些设备和零件,因为外企把一些东西放在国内生产,在国内培养出一批零部件的供应商,这些供应商同样可以为中国企业供货,但是牵涉到一个知识产权问题。怎么办?改!早年就是在这里改一个尺寸,那里改一个细节,自己出一个图纸,在别人的基础上修改一些东西,就“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但是在这种状态下,要去超越就很困难。
现在我们确实在一些技术上已经超越了,比如说新能源车,我们走在前面,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技术路线。中国的新能源车走出去了,新能源车产业链上的装备企业也走出去了,成为外企的供应商。只要把机会给中国企业,中国企业一定能起来,这是我坚信不疑的,新能源车这件事情上,完全可以说明这个观点。
但是过去几十年间,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过去不把这样的机会留给我们国内的设备供应商,全都要去买进口的装备?我们最后几道精细加工的设备做不了,难道前面的粗加工设备也做不了吗?“市场换技术”30年,中国汽车行业没有给我们自己的装备制造业留下一个市场空间,全部都买进口的设备。就说机床,过去上海的磨床是很有名的,如果能给上海的那批机床厂留一个口子,很多厂都不会倒,他们有基础在,有一支队伍在,厂子关了,人就散了,整个体系也没有了,过去上海的工业基础是很好的。
补上制造业升级“最后一公里”
观察者网:最近流行一种说法,过去我们发展依靠“人口红利”,后来是“工程师红利”,就是说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体系培育出大量的工程师,他们发挥聪明才智,解决了很多问题,成为中国产业发展创新的中坚力量。
徐小平:工程师群体当然重要,没有他们,就没有新方案和新技术。
但是现在我们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面临了制造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很多东西不是设计不出来,是造不出来。
现在芯片被西方卡脖子,大家都知道了,是卡在设计吗?不是,是卡在制造。别的领域也一样,未来肯定不是数据、控制、人工智能等等软件方面的东西被卡住,而是精细化制造、机械、材料这一关非常难过,这是基础性的。比如说材料研究,既不能靠砸钱,也不能到外国去抄,必须有一帮多少年也不会改变初心的人,在那个地方默默无闻地反复实验,才有可能把高端的材料搞出来。
我再讲一个例子,我们现在要提高加工精度,能不能只靠设备?设备是死的,现在我们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有许多高精度的加工,还是靠人工来主导,往往是人工把精密的东西做出来以后,再把这个过程固化,变成设备的精度。国外也是这样,先技能,后设备,再技能,再设备,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当前,工程技术人员和技能人才,把它们看成两块短板的话,那块更短?现在是技能人才更短,这就涉及我多年来非常关注的技能人才培养问题。
重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在实操练习 新华社编辑 王全超 摄
观察者网:您之前也提到过,现在我们的职业教育出现不少问题,您怎么看?
徐小平:从人才培养这个角度,我来谈谈我的观点。我考察了很多学校,有中职也有高职,他们也意识到当下技术在发展,实验室的投入也都非常大,培训的科目也非常超前,这都没问题。但是从学生培养角度来讲,整个课程体系对培养学生的“感觉”非常不利,我认为,教学还是要回归实践,关键节点的考核应当取消标准答案,要把每个学生的天性和特长,通过教育充分展现出来,把不一样的学生,培养成拥有显著特长的人才,而不是把不一样的学生培养成一样的工人毕业出去。
现在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和模式做不到这一点。
观察者网:其实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德国人能做到吗?
徐小平:他们就能充分做到,因为第一,他们在选课的时候,自由度是非常大的。选择读大学,还是选择读职业技校,选择哪个专业,自由度非常大。
这牵涉到第二个问题,技能工人的社会地位的问题。
我先谈谈我们当初进工厂是什么感觉。我是1977年毕业的,正值文革结束,当时我们和之前的几届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当工人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如果能够被分配到工厂当工人,不但自己非常荣耀,父母也非常开心。所以我们进工厂,是发自内心想学技术,有那股劲头,也不会去看赚多少钱,当然收入大家都差不多,所以做得特别开心,学技术也学得特别开心。
随着改革开放,大家都追求高学历,全都走独木桥去了。工人的社会地位随之下降,越来越不被认可。
当我们要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的时候,一线工人的重要性被认识到了,突然发现人才断层了,现在要招个好的徒弟都非常困难。
当初我和全国劳模李斌一起当全国人大代表,他在两会上提出,现在所有的孩子都不想当工人,家长也不愿意孩子当工人,好的师傅招不到徒弟,那我们的生产如何进行?产品如何进步?要把好的产品凝聚成走向世界的品牌,这项任务谁来落地?
我2020年退休后,这几年跟中职、高职打交道比较多,我又发现,现在大部分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出路不是进企业当工人,他们又去读本科了,所以有“中本贯通”的说法,我了解到一个数据,现在大约70-80%的中职毕业生进了高校,也就是说,只有20-30%可能考不上高校的学生才会去社会的基层岗位,这样的情况下,技能人才哪里来?
观察者网:他们读本科以后,职业出路是什么呢?
徐小平:那就看自己选了,可能跟原来职业教育的专业无关,转到其他专业去,那么之前的专业培训是否浪费?当然本科毕业也可以当工人,有多少人愿意当工人呢?特别是现在如果找不到工作,还可能继续读硕士?硕士毕业当工人的可能性好像就更小一点了。
事实证明,技能工人的岗位大有前途,现在的问题就是,国家的需求,岗位的需求和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没有匹配,这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大问题。
在德国,当工人和当所谓“白领”的收入差不多,社会地位也差不多,要干什么都看自己的喜好,如果我们也有这种社会氛围,摒弃偏见的话,相信还会有很多真正的技能工人可以脱颖而出。
观察者网:您之前提到当年钻研技能时的心态,跟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不太一样,当年大家都是热情很高地学技术,同时还有师傅带教,这样的方式现在还适应时代吗?
徐小平:这个问题非常好,我要讲一讲带徒的问题。
技能人才的培养,师徒带教是是一个传统的方法,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途径。一般我们的师徒带教是在企业内部发生的,这和今天学校里实践老师教学生的方式不一样。上实践课的老师,当然不少也来自于企业,但学校的教学体系是按照教学目标来安排实践课的,这是一个流程体系,教每一批、每一个学生的过程都一样,出什么题目,怎么考评,做到怎样能够通过,都是标准化的。
但是企业里的师徒带教,碰到的实际问题并不是标准化的,每天碰到的问题都不一样,解决过程也不一样,所以,学校教给学生的是“技能”,是标准化操作,师傅教给徒弟的是“技艺”。
观察者网:这个方面德国做得怎么样?
徐小平:我们的职校教育和企业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在德国,学校和企业之间是高度打通的,学校培养技能工人,首先是定向培训,学校的绩效和企业实际需要之间,有非常大的关联度,学校的课程是按照企业需要去定制的,是一种企业参与的教育。比如他们要培养一批炼钢工人,炼钢工人必须三班倒,所以学校的教学时间也三班倒,它不仅培养学生的技能,连生活习惯一起塑造出来。在德国的职业学校毕业,如果说不适应工作岗位,那就是出大问题。但是在中国,企业校招以后重新进行上岗培训是常态。
另外,工人进企业工作几年后,还可以回到学校继续深造,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流动非常顺畅,这对人才成长非常有利。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周子怡 
-
国际首次!“量子模拟的圣杯之一”,我国科学家取得重大进展
2024-05-06 12:12 科技前沿 -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2024-05-03 17:19 航空航天 -
环环相扣、步步关键!嫦娥六号月背出差之旅日程表
2024-05-03 16:22 航空航天 -
今天上午太阳爆发强耀斑,对我国上空电离层产生影响
2024-05-03 14:09 天文 -
嫦娥六号任务首选窗口瞄准今日17时27分发射
2024-05-03 07:39 航空航天 -
嫦娥六号计划5月3日发射
2024-05-01 18:26 航空航天 -
准备就绪!嫦娥六号完成发射前最后一次系统间全区合练
2024-05-01 15:52 航空航天 -
币安创始人赵长鹏被判4个月监禁
2024-05-01 10:10 疯狂比特币 -
中美研究合作:核聚变实验实现两方面关键技术突破
2024-04-30 07:33 科技前沿 -
全球运营商最大单体智算中心投产:2万张卡国产化率超85%
2024-04-28 15:14 观网财经-科创 -
“5台ASML极紫外光刻机就相当于2022年欧盟对华葡萄酒出口总额”
2024-04-27 09:01 观网财经-海外 -
刷新纪录!这一国产芯片交付
2024-04-26 09:13 科技前沿 -
华为官宣:盘古大模型5.0将和“纯血鸿蒙”一同亮相
2024-04-25 10:37 观网财经-科创 -
杨利伟获得钱学森最高成就奖
2024-04-24 15:36 航空航天 -
“80后”神十八乘组亮相 简历来了
2024-04-24 11:13 航空航天 -
中国将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
2024-04-24 09:40 航空航天 -
《三体》重要情节被验证?中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电磁波动态传播
2024-04-23 20:29 三体 -
神舟十八号任务完成全区合练 发射场做好应对风沙天气准备
2024-04-23 12:55 航空航天 -
阿斯麦:不走了,就在荷兰扩张
2024-04-23 11:08 观网财经-海外 -
神十八发射场区全系统合练,近日将择机发射
2024-04-21 16:56 航空航天
相关推荐 -
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评论 20美元主导地位遭削弱,“人民币必须抓住机会” 评论 176前十占九!“中国机构正在主导全球芯片研究” 评论 153罗马教皇方济各去世,曾呼吁“不要害怕中国崛起” 评论 116“原来,中国早就有预判” 评论 253最新闻 Hot
-
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
带着石破茂的亲笔信,他来中国了
-
斗争升级!哈佛大学起诉特朗普政府
-
外媒紧盯中方“警告”:孤立中国,特朗普恐难如愿
-
特朗普称未来三天公布俄乌和平方案,美媒曝细节
-
工业电化学奠基人郭鹤桐教授逝世,享年95岁
-
挑衅!英军高官:台海问题,准备好了
-
美元主导地位遭削弱,“人民币必须抓住机会”
-
前十占九!“中国机构正在主导全球芯片研究”
-
谁将继任教皇?
-
石破茂再发狠:不打算唯命是从
-
国际乒联最新排名:雨果升至男单第3
-
最高竟达3500%!剑指中企,美国又动手了
-
“美国自毁前程,中国肯定乐坏了”
-
男子早高峰爬上猎德大桥顶部,广州交警回应
-
特朗普再次抨击鲍威尔:美国几乎没有通胀,他总是降息太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