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小平:中国制造升级面临“最后一公里”问题,技能工人断档怎么办?
最后更新: 2024-05-09 01:06:24【按: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最初的“一穷二白”,以及后来的“以市场换技术”,到如今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自主创新、换道超车。作为这一系列过程的亲历者,高级工程师、上海劳模学院特聘教授徐小平近日接受科工力量对话。
他在1989年以基层维修工人的身份应聘进入上海大众,凭一股热情钻研技术和外语,于1992年赴德国接受培训,先后跟过十几位德国师傅学习维修技术。
徐小平直言,当年的“市场换技术”没有换到真正的技术,而他和他的团队“最大的意义,就是能够在对方不给技术的前提下,把问题搞定。”仅突破电主轴专业维修技术一项,就节约委外修理费用2400多万元。
徐小平认为,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面临着从设计到制造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许多设备不是设计不出来,而是造不出来,高级技能工人的断档缺失会是另一个被“卡脖子”的领域。如今,他把主要精力投入新一代技能工人的培养,也对新一代年轻工人和工程师的成长给出真知灼见。
以下为对话实录,小标题为整理者所加。】
(对话、整理/观察者网 周远方)
“在他们不给技术的前提下,把问题搞定”
观察者网:徐总好,先请您简单讲讲您的职业成长经历,包括去德国学习的过程。
徐小平:好的,1983年中国和德国成立了第一家汽车的合资公司,1989年,他们社会招聘设备维修工人,我作为基层的维修工人应聘成功,当时我是29岁。
进入大众后,我们是第一批设备维护工人,是没有师傅带的,困难非常大。
首先,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语言关。那些设备资料,要么是英文,要么是德文,作为工人阶层,当时我们的学历一般都不高,跟老外现场交流也不行,看资料也不行,设备在安装调试的时候,德国的供应商和翻译都在现场,我们经常会通过翻译了解一些情况,他们也会给我们做一些简单的保养方面的培训。
正式投产以后,老外撤走了,要靠我们自己来维护设备,就遇到很大的困难,虽然图纸是符合国际标准的,我们能看懂,但一些参数和说明就看不懂。
当时,公司领导非常照顾一线员工,特地和上外合作,给我们开了两个班,全脱产半年,专门学习德语。
把基础德语基础打好以后,到1992年,领导就让我到德国去培训,跟着德国师傅学技术。这样一来,不仅是过了语言关,而且还能够了解德国设备的一些设计思路和维修方法,经过比较系统的培训以后,我们回来就能独当一面了。
资料图来自汽车之家
观察者网:您在德国待了多长时间?
徐小平:一共4个月,前两周是到职业学校上理论课,后面就在大众发动机厂,跟着师傅上班,接受排除故障专业培训。
德国师傅和中国师傅不一样,他们的工种分得很细,修主轴的专门修主轴,修液压的专门修液压机,就是所谓专业维修,但我们是什么都要学,所以先后跟了10多个专业组,认了10多位德国师傅,他们教了我不一样的技能。
这样一来,我基本了解了整个制造流程上的大多数设备。
观察者网:当时德国师傅是倾囊相授的?
徐小平:他们个人都挺好的,教得非常仔细,有一点让我非常佩服,他们做什么都拿得出数据,这是我们中国师傅直到今天都没有的东西。
德国师傅教的都是以理论依据,数据导向,而我们的维修师傅教“感觉”。他们认为,如果拿不出数据,那这个活肯定没干好。
后来我经过多年实践,发现这两种方式各有长处和不足,德国师傅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我们中国师傅照样可以解决。德国师傅离不开各种设备、仪器,他们不相信自己的感官,我们中国师傅往往是靠自己的感官来判断。
大家想一想,当我们面对一个故障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是有数据,还是有感知?任何事情的发生一定是感觉在先,逻辑在后,有了敏锐的感觉,我们用数据或理论去印证就变得更高效。这是今天一些德国师傅都不如我们的地方。
今天我们的学校有一批用西方方法培训的学生,他们的共同特性是,知道一个项目怎么做,按照规范,按部就班地操作,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让他们判断一件事情,往往就存在困难。如何弥补理论到实践的差距,我想最好的方法应该是两头都要抓,让学生既能有感觉,又讲理论和数据,同时发展,这是问题的关键。
观察者网:但是回过头来看,当时我们汽车产业“市场换技术”不太顺利,从企业层面来说,外方对我们学习他们的技术是有防范的,甚至给我们的图纸都在关键地方剪洞,您当年遇到类似的例子吗?
徐小平:那太多了。我们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市场是确确实实给外企了,但是换到技术了吗?
发动机技术,外方不会给我们,只会给方案,让我们照样生产。从我们装备维修来讲,相关技术更不会给我们,日常修理的任务大都就是把坏的零件拆下,把好的零件换上,至于零件怎么来的,为什么这么设计,材料的工艺,这些事情跟我们中方员工没有关系,也不会提供图纸。
当时我们要降低维护成本,做一些有限的国产化,就对零件进行测绘,通过测绘,我们可以把零件尺寸做得一模一样,材料的成分我们也可以分析,但是材料的热处理这一关,我们只能凭着自己的经验去做,往往零件的寿命就会缩短。
还有图纸上一些可能让我们一眼就能看明白的东西,就要“开天窗”了,他们会把关键的信息或者参数从图纸上剪掉。
观察者网:那你们有办法解决吗?
徐小平:这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所在,我在上汽大众工作了30多年,最大的意义就是能够在他们不给技术的前提下,把问题搞定。
我们团队做成了几件事,比如说维修电主轴,电主轴是加工中心的主要部件,它不靠皮带和齿轮传动,由电机直接带动,转速非常高,达到每分钟1万转以上,因为转速高,对轴承的要求就高,装配轴承的工艺、预紧力的控制都是问题的关键。
这些问题我们都自己摸索,搭建了一个实验台不断试错,花了几年时间,终于形成了摸清了拆装、调试工艺和一些参数。我们终于可以不用找德方,自己修复这根电主轴。
后来德方知道我们能够修理电主轴,他们的反应,首先是把价格降下来,因为他们要做生意,你们自己能造了,他的设备反而卖不掉了,索性就采取合作的方法,本来图纸也不给我们,备件也不给我们,现在他们至少还可以赚一些备件的钱。
由徐小平团队攻克技术难关的制造的电主轴
现在我们还准备把备件也国产化,一点一点摆脱对国外的依赖,现在我们有好多原来必须进口的东西在一点点国产化,用自己的材料、工艺、参数,把昂贵的进口零部件变成国产零部件。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周子怡 
-
国际首次!“量子模拟的圣杯之一”,我国科学家取得重大进展
2024-05-06 12:12 科技前沿 -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2024-05-03 17:19 航空航天 -
环环相扣、步步关键!嫦娥六号月背出差之旅日程表
2024-05-03 16:22 航空航天 -
今天上午太阳爆发强耀斑,对我国上空电离层产生影响
2024-05-03 14:09 天文 -
嫦娥六号任务首选窗口瞄准今日17时27分发射
2024-05-03 07:39 航空航天 -
嫦娥六号计划5月3日发射
2024-05-01 18:26 航空航天 -
准备就绪!嫦娥六号完成发射前最后一次系统间全区合练
2024-05-01 15:52 航空航天 -
币安创始人赵长鹏被判4个月监禁
2024-05-01 10:10 疯狂比特币 -
中美研究合作:核聚变实验实现两方面关键技术突破
2024-04-30 07:33 科技前沿 -
全球运营商最大单体智算中心投产:2万张卡国产化率超85%
2024-04-28 15:14 观网财经-科创 -
“5台ASML极紫外光刻机就相当于2022年欧盟对华葡萄酒出口总额”
2024-04-27 09:01 观网财经-海外 -
刷新纪录!这一国产芯片交付
2024-04-26 09:13 科技前沿 -
华为官宣:盘古大模型5.0将和“纯血鸿蒙”一同亮相
2024-04-25 10:37 观网财经-科创 -
杨利伟获得钱学森最高成就奖
2024-04-24 15:36 航空航天 -
“80后”神十八乘组亮相 简历来了
2024-04-24 11:13 航空航天 -
中国将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
2024-04-24 09:40 航空航天 -
《三体》重要情节被验证?中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电磁波动态传播
2024-04-23 20:29 三体 -
神舟十八号任务完成全区合练 发射场做好应对风沙天气准备
2024-04-23 12:55 航空航天 -
阿斯麦:不走了,就在荷兰扩张
2024-04-23 11:08 观网财经-海外 -
神十八发射场区全系统合练,近日将择机发射
2024-04-21 16:56 航空航天
相关推荐 -
“原来,中国早就有预判” 评论 165“MAGA巨星”唱反调,阿根廷业界:中国制造真香 评论 189特朗普喊话:俄乌别打了,一起跟美国做大生意发大财 评论 248MAGA基本盘还能“忍”特朗普多久? 评论 179从2000兆帕潜艇级热成型钢的“登天”说开去…… 评论 114最新闻 Hot
-
“原来,中国早就有预判”
-
“拜他所赐,美国变成了流氓国家”
-
“特朗普会输,但中国不会轻易给他台阶下”
-
“MAGA巨星”唱反调,阿根廷业界:中国制造真香
-
又一起!白宫平面图遭万人共享
-
“特朗普非常愤怒:再砍10亿”
-
“我们被美国梦骗了,精英把我们出卖了”
-
“美国太自满,恐在这三方面落后中国”
-
泄密不止一次,美防长在“家人群”也发了
-
特朗普喊话:俄乌别打了,一起跟美国做大生意发大财
-
中方出手,日欧车企“慌了”
-
她被提名为联大主席,“德国完了”
-
美媒焦虑:哪怕只为跟上中国,美政府都不能这么干啊
-
特朗普“抱怨”后,日本考虑放宽汽车进口安全标准
-
“五角大楼里完全崩溃了”,3名美国防部高官被解雇
-
“趁纳瓦罗不在,他们冲进白宫劝说特朗普暂停关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