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实:美国为何如此忌惮中国生物科技产业?
最后更新: 2021-12-24 14:01:06这种判断来源于笔者对业内的长期观察。美国在生物科技领域长期领先于中国,这是客观事实。这种差距本应是精神动力的来源,然而,中国商界、学界却有许多人被这种差距打上了“思想钢印”,觉得中国的技术和产品一定不如美国,而且永远赶不上美国。“美国月亮就是圆”这种偏见,恰恰成为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发展的严重阻碍。
例如,我国许多高校在科研设备采购方面严重崇洋媚外,哪怕美国设备比性能相似的国产设备贵一倍以上,也会优先采购美国设备。这让研发国产科研设备的中国生物科技企业感到十分痛苦——辛辛苦苦开发科研设备、致力于实现进口替代,可是连国内高校都不愿意支持国货,奈何?
倘若获取美国产品的渠道不那么通畅了,对致力于实现进口替代的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反而是难得的发展机遇。现实中就有鲜活的例子,倒还不是因为美国制裁,而仅仅是供货不畅,就足以造就中国企业的成功:
长期以来,国内蛋白质纯化设备都被Cytiva公司旗下的AKTA品牌垄断,苏州赛谱开发的同类产品在市场营销方面举步维艰。但是新冠肺炎出现世界大流行之后,Cytiva公司自己的供应链出了问题,而且海运也非常不顺畅,最后折腾到了这副田地——要求中国客户预付全款,而且6个月能否到货还要看造化。
但国内做研发和生产的生物科技企业哪里等得起6个月?这时候苏州赛谱站出来说,我们的同类产品价格只有AKTA品牌的50%不到,货期只要2~3周,而且预付款只要50%,安装调试好了再支付尾款。相当多的国内生物科技企业抱着试着看的心态购买了苏州赛谱的产品,发现产品虽然个别性能尚未达到AKTA的水准,但大体用起来没什么问题,而且性价比是“真香”。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苏州赛谱的销售可能翻了2番不止,彻底告别苦哈哈,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以此观之,如果美国真搞制裁,对于国内做进口替代的生物科技企业来说反而是巨大利好——美国政府直接“挥刀自宫”,不仅一举割掉了买办群体,还把外企已有的市场份额统统释放了出来。中国生物科技企业此时来一场中原逐鹿,岂不快哉?
2016年本土创业投资基金共进行3185亿元投资,其中医疗保健行业投资金额99.26亿元,占比3.1%。数据来源:清科研究中心
对于国内致力于原创性技术研发的生物科技企业来说,如果美国真搞制裁,很可能会改善他们的融资环境。其实,“美国月亮就是圆”这种偏见,早已影响到生物投资圈相当一部分从业者;而且,年纪越大的人,这种偏见越根深蒂固,“河殇一代”恐已无可救药。2015~2016年,由于货币政策一度较为宽松,国内生物科技企业迎来个融资小高潮。然而,即使在当时相对舒适的融资环境下,真正想做创新药的生物科技企业仍面临着诸多压力和质疑。
许多投资人会指手画脚、提出类似这样的要求:美国某生物科技公司针对某靶点开发了某种药物,你能不能针对同样的靶点给我搞个同款产品出来?至于你说的那些个新技术,我觉得不靠谱,先放放……。许多有识之士抱怨中国的生物科技企业热衷于模仿,殊不知,正是某些投资人的偏好造成了这种状况。
在那个时期,国内比较应景的生物科技企业当属索元生物,其创始人罗文来自美国辉瑞。索元生物的商业模式是,先从美国药企购买临床试验失败的候选药物的技术授权,换个适应症之后再引入中国,发掘该候选药物在其他领域的价值。比较形象地说,这种商业模式是“垃圾堆里捡漏”,但“垃圾堆”毕竟来源于美国药企,还是可以贴贴金的。于是乎,索元生物迎合了一票投资人的偏好,融资之途堪称顺利,只是卡在了临门一脚——今年11月26日索元生物在科创板上市的IPO审核终止,前途难料。
终止索元生物科创板IPO审核。来源:中国证券报
我从美国归来、加入生物创业公司之后,同样体会到了“美国月亮就是圆”这种偏见。这家生物公司致力于打造mRNA疫苗平台,不仅具备抗原的预测和设计能力,还开发出了独特的mRNA药物投递体系。然而,有些投资人的问题实在很匪夷所思:
“你们研发团队中有谁是从美国那几个做mRNA药物的公司出来的?有谁是从美国那几个做mRNA研究的高校实验室出来的?”
“如果没有,那你们的技术是从哪里来的呢?解释不了来源啊。”
说穿了,这类人在内心深处认为,只有美国人才配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技术,而中国人顶多只配模仿抄袭;他们拒绝相信扎根本土的中国团队能够做出独立于美国既有体系的原创性技术。于是,我也毫不客气地怼了回去:
“那你说说,中国的氢弹是抄美国还是抄苏联的呢?”
“你是否知道世界上还有个东西叫做‘于敏构型’?”
但是这段经历倒是促使我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美国对中国生物科技产业展开规模更大的制裁,使得中国企业难以从美国购买专利或技术授权,会对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如果真有这么一天的话,从美国获取技术授权、在中国就地变现那种商业模式,必将不复存在;整天执着于模仿乃至抄袭美国技术的投资人,也会被自然而然地淘汰出生物投资圈,因为他们连标的都找不到。能适应产业环境变化生存下来的,必然是脚踏实地开发原创性技术的中国生物科技企业。与其靠输血续命,何如自主造血?而投资机构也再没有所谓的“捷径”可走,唯一的选择就是强化自身的尽职调查能力,将资源集中于开发原创性技术的生物科技企业,促使中国生物科技产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腾飞。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沈玉萌 
-
“如若中国制裁,我们最高将损失50亿欧元”
2021-12-24 13:40 -
特朗普为什么突然化身“疫苗大使”?
2021-12-24 12:03 美国政治 -
日本不派政府高官出席北京冬奥
2021-12-24 11:06 日本 -
美国2名女议员24小时内相继遭持枪抢劫,均支持“警队改革”
2021-12-24 09:53 美国一梦 -
美两院通过法案对所有新疆产品下黑手,外交部回应
2021-12-24 09:23 中美关系 -
印度税务部门对在印中企开展大规模调查,中方回应
2021-12-24 07:31 龙象之间 -
美国新增确诊27.1万例,新增死亡2089例
2021-12-24 07:20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朴槿惠31日将被特赦
2021-12-24 07:06 三八线之南 -
阿富汗,谁在秀,谁在救?
2021-12-23 23:26 阿富汗 -
人民日报:英特尔,想想H&M前车之鉴
2021-12-23 22:38 -
英特尔道歉太傲慢,但更接近“真相”
2021-12-23 21:56 中美关系 -
越南政府花1500万造桥,还没剪彩就轰然倒塌…
2021-12-23 21:16 -
发生集体感染的驻日美军离美时未检测,日外相:强烈遗憾
2021-12-23 20:22 日本 -
争端升级!欧盟启动法律程序,波兰:侵犯主权
2021-12-23 20:04 欧洲乱局 -
耐克挂在巴黎歌剧院外的广告,让法国网民怒了:粗俗
2021-12-23 19:58 法国见闻 -
美舰载无人加油机开始上航母测试
2021-12-23 19:27 -
“美国应意识到,他们遏制不了中国发展”
2021-12-23 19:12 俄罗斯之声 -
“背叛”拜登的他,背后是不能得罪的金主
2021-12-23 17:33 美国政治 -
德国商会警告立陶宛:不改善与中国关系,将关闭在立工厂
2021-12-23 16:59 中国外交 -
每年多交5.6亿“保护费”,日外交人士抱怨:拜登比特朗普更难对付
2021-12-23 16:57 日本
相关推荐 -
义乌有信心挺过去,心疼美国一秒:他们上哪儿找袜子? 评论 119恐遭监视,欧盟为赴美出差高官发放一次性手机 评论 200“人人都想制造业回流美国,但没多少人想自己下工厂” 评论 169“如果处理不当,还有比美国衰退更可怕的事情” 评论 149回过味了?“不该抗中,是时候‘去美国风险’” 评论 109最新闻 Hot
-
义乌有信心挺过去,心疼美国一秒:他们上哪儿找袜子?
-
摇摆州共和党人急死:中国都说奉陪到底了…
-
“美对华牛肉出口停滞,澳大利亚火速补位”
-
“美国客户急电:SOS!90天内,能发多少发多少”
-
“彪马叔”挨批:吃顿饭的功夫,你就被特朗普耍了?
-
恐遭监视,欧盟为赴美出差高官发放一次性手机
-
美财长:第一个采取行动的人可以得到“最好的协议”
-
“美军挣扎过,但就是绕不过中国”
-
特朗普想几乎全砍联合国、北约经费,有人急了:中俄要填补
-
开幕首日就翻车:大阪世博会标志性建筑漏雨,2亿日元厕所用不了
-
“你不该向一个比你强大20倍的国家开战,然后希望别人给你导弹”
-
哈佛“硬刚”特朗普
-
特朗普自夸上了,“我灵活得很,还帮了库克”
-
“特朗普考虑暂停汽车关税”
-
美国加州突发5.2级地震
-
“人人都想制造业回流美国,但没多少人想自己下工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