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实:人类与病毒缠斗不休,药物研发进展如何?
导读近日,俄罗斯注册全球首支新冠疫苗的消息再次搅动了人们脆弱的心灵,差不多同时,由军科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及康希诺生物联合申报的新冠疫苗(Ad5-nCoV疫苗)专利申请已被授予专利权,这是我国首个新冠疫苗专利。 对于已被新冠肺炎缠绕多半年之久的各国来说,实在是太急需新冠疫苗了。而对于整个人类发展来说,也是一部科学战胜病毒的历史。【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徐实】
病毒与宿主的进化总是相伴而生。人类基因组里面,其实有许多祖先遭受病毒感染留下的印迹。一些来源于病毒的DNA序列被整合进了人类基因组,在人类体内代代相传。由此可见,人类的进化史中从不缺少病毒的戏份,人类与病毒的斗争难免要持续下去。各种抗病毒药物就是斗争中所需的武器。
首先我们要谈谈,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其实,许多病毒虽然会引发疾病,但是并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因为这些病毒不能造成对人体的持久感染,而且症状也不严重,人体自身免疫力完全可以战胜它们。典型例子就是腮腺炎。
人如果感染了腮腺炎病毒,免疫系统几天内就会反应过来。接下来,免疫系统会牢记病毒的特征,促使一部分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的职能就是大量生产能够阻止病毒感染细胞的抗体——也就是中和抗体。中和抗体的产生是标志性事件,此后人体会在一周至几周内彻底清除病毒。
这类短期的病毒感染在医学上叫做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病人都会自行痊愈。常见的病毒引起的自限性疾病,还包括风疹、甲型肝炎、腺病毒感染、鼻病毒感冒等等。临床上对于这类自限性疾病的治疗,主要是控制症状、让病人别太遭罪。等到免疫系统发挥作用之后,自限性疾病终究会痊愈。
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的疾病,大致分为以下两类:
1- 某些病毒虽不能造成持久感染,但会在短期内引发严重的症状;
2- 某些病毒能够造成持久的慢性感染,免疫系统难以自动清除病毒。
能够引发严重的症状的病毒,最常见的莫过于流感病毒——每年入冬后直至来年春天,流感病毒都会放倒一大批人。流感病毒感染会造成高烧不退,甚至影响呼吸系统功能。许多身体原本就不好的老年人不幸感染流感之后,健康状况雪上加霜,没挺过去就悲剧了。例如,2009年底爆发的H1N1流感,至2010年3月中旬,共造成5900万美国人感染,26万5千人入院,12000人死亡【1】。这时就需要抗病毒药物前来救急。
例如,奥司他韦(Oseltamivir)和扎那米韦(zanamivir)是常用于治疗流感的抗病毒药物。它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神经氨酸酶的活性,从而阻止流感病毒从已感染的细胞中释放出来。如果流感病毒不能被释放出来、感染新的细胞,也就无法实现后续扩增。打一个比较形象的比方,免疫系统抗击流感病毒的过程,就像是两支军队在交战。金刚烷胺起到的作用就是抑制流感病毒大军的动员能力,为免疫系统完成动员赢得更多时间。显而易见,对于免疫系统来说,对付几千万个病毒,总比对付几十亿个病毒要容易得多。
COVID-19新冠病毒比流感病毒还要强悍得多。虽然多数病人也能靠自身免疫力最终战胜病毒,但是疫情波及的多个国家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病死率多在2%以上,而且重症病人很容易造成医疗系统超负荷运转。瑞德西韦等抗病毒药物被立即投入临床试验,实属江湖救急、事急从权的性质。
3月7日,美国纽约曼哈顿一家药店内贴着口罩限量销售的告示。图自新华社。
能够造成持久的慢性感染的病毒,整体来说更加阴险。免疫系统会自动识别并排斥进入人体的外源物质。能够构成慢性感染的病毒,其实都会对免疫系统构成一定影响。例如,臭名昭著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采取的手段是绑架和摧毁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使得免疫系统逐渐失效,被感染者由此患上了艾滋病,最后被各种入侵的病原体一齐索命。
又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会诱导那些特异性识别HBV的T淋巴细胞走向凋亡。这等于把免疫系统的哨兵干掉了,使得免疫系统对横行霸道的HBV“视而不见”、长期无法产生能够清除病毒的中和抗体。丙型肝炎病毒(HCV)同样会使免疫系统产生耐受效应,并不积极出力清除病毒。
既然免疫系统已经无法有效地对抗造成慢性感染的病毒,那就只好请抗病毒药物出马打破僵局。从作用机理来看,对抗慢性病毒感染的药物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免疫调节剂,病毒复制抑制剂,治疗性疫苗。
免疫调节剂是较早应用于临床的抗病毒药物。严格来说,免疫调节剂并非针对某种病毒的特效药物;其作用机理是增强免疫系统的活跃程度,使得免疫系统能够更积极地识别病毒、产生对病毒的特异性免疫。例如,胸腺肽、干扰素(IFN-α)能够短期增强病人的免疫力,都曾被用于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然而,免疫调节剂的疗效得一分为二地来看:有真实的抗病毒疗效,但疗效确实有限。如前所述,免疫调节剂并非直接针对病毒的特效药,而是通过激活免疫系统间接发挥作用。人体的免疫系统极度消耗能量和资源——试想一下,假如让你连续发烧2个星期,你会不会虚弱不堪?免疫调节剂强行激活整个免疫系统,带来的不良反应较多,例如发热、疲乏、肌痛、头痛等流感样症状,甚至轻度骨髓抑制。这些不良反应反过来限制了免疫调节剂的长期应用。例如,用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往往因为严重不良反应导致半途而废,最终治愈率不超过10%。显然,人们需要更好的抗病毒药物。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吴立群 
-
国务院:芯片自给率未来5年要达70%,去年仅为30%
2020-08-20 14:12 中国精造 -
正式上岗!高分七号卫星投入使用
2020-08-20 10:20 航空航天 -
“天琴二号”将验证下一代重力卫星技术:和美德同一起跑线
2020-08-19 14:07 -
美芯片公司对亚洲代工厂依赖加剧
2020-08-19 11:17 科技前沿 -
120W快充、15分钟充满,iQOO 5Pro售价4998起
2020-08-17 17:50 手机 -
钱学森科技大学选址浏阳,合理吗?
2020-08-17 08:23 -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高纯度含氟电子气体实现国产化
2020-08-14 09:40 5G -
小米透明电视刚上热搜,中兴屏下摄像手机就来抢风头
2020-08-13 11:38 手机 -
服务超500政企客户,华为云GaussDB进阶全场景、全业务
2020-08-12 17:04 TMT观察 -
小米放弃量产环绕屏手机,雷军透露芯片计划未暂停
2020-08-10 09:35 手机 -
印度一架客机降落时冲出跑道 已致3人遇难
2020-08-08 00:00 航空安全 -
我国首次高空大型无人机台风综合观测试验成功
2020-08-03 22:36 无人机 -
5G来了,为什么这个领域用上4G也是巨大的进步?
2020-07-31 17:15 5G -
小米“复仇者联盟”再添一员
2020-07-29 15:00 手机 -
换帅风波后,Arm中国公开信:在华客户、员工受股东威胁骚扰
2020-07-28 16:35 TMT观察 -
摆脱对美依赖又近一步!我国启动首座大型氦气厂
2020-07-28 10:14 能源战略 -
华为郭平:5 “机” 协同,聚焦5G商业成功,充分释放5G网络红利
2020-07-28 07:58 华为 -
iPhone低价策略在华奏效,华为二季度份额近半
2020-07-27 10:13 手机 -
我国成功发射资源三号03星
2020-07-25 11:42 航空航天 -
英特尔7nm芯片恐延期至2023年,美媒惊呼“巨意外”
2020-07-24 17:15 TMT观察
相关推荐 -
罗马教皇方济各去世,曾呼吁“不要害怕中国崛起” 评论 19“原来,中国早就有预判” 评论 223“MAGA巨星”唱反调,阿根廷业界:中国制造真香 评论 202特朗普喊话:俄乌别打了,一起跟美国做大生意发大财 评论 253MAGA基本盘还能“忍”特朗普多久? 评论 181最新闻 Hot
-
“特朗普这是在邀请中国抢走我们的科学家,太可怕了”
-
白宫:特朗普力挺赫格塞思
-
罗马教皇方济各去世,曾呼吁“不要害怕中国崛起”
-
“美国牛肉太贵,换澳牛,味道一样”
-
特朗普、普京、泽连斯基等发文哀悼
-
“原来,中国早就有预判”
-
“拜他所赐,美国变成了流氓国家”
-
“特朗普会输,但中国不会轻易给他台阶下”
-
“MAGA巨星”唱反调,阿根廷业界:中国制造真香
-
又一起!白宫平面图遭万人共享
-
“特朗普非常愤怒:再砍10亿”
-
“我们被美国梦骗了,精英把我们出卖了”
-
“美国太自满,恐在这三方面落后中国”
-
泄密不止一次,美防长在“家人群”也发了
-
特朗普喊话:俄乌别打了,一起跟美国做大生意发大财
-
中方出手,日欧车企“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