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一鸣:30年来每次危机都成为中国机会,这一次……
最后更新: 2021-10-28 14:36:29【导读】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第三季度经济数据,三季度GDP增长4.9%,前三个季度GDP增速9.8%。对于三季度增速“破5”一事,外界的关注和解读颇多,也有西方媒体质疑中国经济的疫后复苏陷入停滞。
今年前三个季度的经济表现如何?经济复苏的挑战在哪里?再叠加上气候变化议题下能源转型带来的波折,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对全球经济造成影响?针对这些问题,观察者网采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一鸣】
观察者网:王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采访。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三季度数据,三季度GDP增长4.9%,前三个季度GDP增速9.8%,对此外界开始解读中国GDP破“5”一事。那么,数据与预期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因为这可能关系到接下来大家关心的宏观调控怎么做?事实上,早在二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市场就已经在观望下半年可能出台的政策,毕竟市场对于经济基本面也有一个预期判断。
王一鸣:的确,三季度数据公布后,“破5”受到多方面关注,更多还是表现出担忧。事实上,增速放缓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基数效应是重要因素。去年GDP整体走势是前低后高,今年自然会前高后低。除了基数效应外,也受到内外环境短期变化的影响。今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疫情多点散发,部分地区遭遇洪涝灾害,加上全球经济增势减弱、大宗商品价格高企,这些因素对供需两方面都有影响。
就供给端而言,说得形象一些,首先是“缺电”,它反映了能源供需矛盾。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而是一个全球性现象。今年以来,全球能源供需矛盾明显加剧,很多国家都出现能源供给紧张,比如欧洲天然气库存大幅下降,价格较年初上涨近5倍。
能源短缺很大程度上是全球经济恢复较快,需求大幅增加,但受疫情影响供给尚未完全恢复,加之各国对化石燃料投资下降造成的。考虑到进入冬季后,用能需求还会增加,能源价格高企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当然,我国还有一些特有因素。今年以来,电煤供给紧张,价格快速上涨,火电成本大幅攀升,但难以通过传导机制分摊成本,发电企业大面积亏损,发电意愿下降,增大了电力供给缺口。此外,一些地方为落实能耗“双控”,在处置手段上可能简单化,比如搞“运动式”减碳,或“一刀切”限能限产,也助推了电力供需矛盾。
其次是“缺芯”。这反映了全球供应链关键节点对生产的冲击。比如,今年8月以来,受疫情反弹影响,马来西亚等地的芯片工厂停产限产,全球芯片短缺加剧,汽车、家电、智能产品等一些耐用消费品生产受限,直接影响制造企业的正常生产。
当地时间10月13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当地港口滞留的大批货物和拥堵的集装箱船只。@视觉中国
再者是“缺柜”。我国是最大的货物出口国,大量的集装箱货柜出去了回不来。主要还是疫情原因,国外产能尚未完全恢复,没有充足的货物运回来。加之码头作业也受到疫情影响,人手不够,来不及处理。“缺柜”的后果,就是集装箱价格大幅上涨,连带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对企业正常生产也会带来影响。
第四是“缺工”。现在如果去企业了解一下情况,招工还是比较困难。招工难有多重因素,一种可能是疫情防控使得人员流动的空间范围缩小,另一种是愿意从事制造行业、进工厂的人减少。与此同时,部分群体就业仍不充分,全国16-24岁人群失业率仍比较高。这显然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当地时间2021年10月20日,美国加州,货物集装箱堆放在洛杉矶港。货车司机短缺,加剧供应链紧张。@视觉中国
从需求端来看,消费和投资两方面的需求都不是很旺。从消费看,疫情影响居民收入增长,再加上餐饮、旅游等服务性、接触性消费还没有完全恢复,消费总体上比较弱。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3.9%,而疫情前2019年同期增速是8.2%,两相比较就能看出零售增速还没有恢复。
从投资看,基础设施投资还比较低迷,主要是地方负债比较高,加上缺乏好的盈利项目。前三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5%,两年平均增长仅0.4%。房地产投资,最近一段时期土地拍卖并不景气,预期房地产投资还会放缓。制造业投资相对较好,但由于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企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对投资持续增长也会产生影响。当前比较亮眼的还是外贸出口数据,但随着西方国家产能的恢复,订单转移效应逐步减弱,外贸出口超预期增长也会逐步回归常态。
综上所述,三季度经济增速放缓是供需两端加上基数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疫情后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平衡。在此情况下,既要做好逆周期调节,抑制经济增速持续下行,更要做好跨周期调节,统筹做好今明两年的宏观政策衔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增强有效性,增加有效供给,释放潜在需求,确保经济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
图自中新经纬
观察者网:宏观政策的调控信号,也涉及到市场对下一个阶段的经济预期问题,关乎到投资、消费等供需两端的表现。
王一鸣:市场有变化,预期当然也会有变化。要相信企业,相信市场主体,在经历过这些年经济的起起伏伏后,企业应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明显增强。从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到中美经贸摩擦,再到新冠疫情冲击,市场主体在经历波折的同时,也在不断积累经验,学会在起伏中求生存求发展。市场远比我们想象得更有韧性。同时,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更有经验,手段更加丰富,可以更有效地应对当前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压力。
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每一次挑战,当然会带来冲击,但同时又会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倒逼我们深化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中国经济更加强大、更有韧性。可以看到,每一次危机后,都有一批更强大的企业成长起来,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的台阶。例如,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开始成为亚洲经济大国。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每一次跨越都出现在危机之后,使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这次疫情后,去年美国经济收缩3.5%,中国经济增长2.3%,这不就是力量对比变化吗?如果放到一个更长的周期内去看,中国经济还处在上升轨道之中,中国经济长期向上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要坚定信心,正视困难,努力办好自己的事。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仔猪150元一只都难卖,本轮猪周期拐点来了吗?
2021-10-28 14:13 -
同花顺一度崩了,网友:能索赔吗?
2021-10-28 11:53 -
中兴通讯终端芯片自研率过半,3年内冲刺世界500强
2021-10-27 11:30 上市公司 -
1-9月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4.7%,两年平均18.8%
2021-10-27 10:12 中国经济 -
美官员:美国想保住超级大国地位,这5项技术必须领先
2021-10-25 20:26 美国经济 -
上交所:将发布中证碳中和指数及相关ETF产品
2021-10-25 19:29 中国经济 -
美国公司谈在华成功秘诀:学中文、生产本地版本设备
2021-10-25 16:31 -
财政部: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
2021-10-25 11:39 -
储户28亿存款不知情下遭质押担保,渤海银行:已报案
2021-10-25 10:18 -
国内市占率不足15%,国产EDA如何破局?
2021-10-25 10:14 科技前沿 -
家乐福盒马斥山姆涉嫌“二选一”:供应商大量买回自己的货品
2021-10-25 09:36 大公司 -
从新央企组建到民营涌现,星辰大海我们来了!
2021-10-23 19:48 航空航天 -
基辛格:认识中国人民这50年,他们做出惊人贡献
2021-10-23 16:46 -
被美国“拉黑”后,华为中芯国际仍获上千亿美元出口许可
2021-10-22 17:24 上市公司 -
光刻机巨头EUV出货量创新高,材料短缺将拖累业绩
2021-10-21 17:35 上市公司 -
国家发改委:“打压民营经济”的曲解和杂音毫无根据
2021-10-21 12:39 -
恒大200亿港元股份交易告吹
2021-10-21 11:00 大公司 -
日媒再炒中国5G建设放缓,这次理由竟是“芯片用光”
2021-10-21 10:56 上市公司 -
前三季度人均收入:9省份高于全国平均,上海5.9万居首
2021-10-21 08:21 中国经济 -
限电、供应链危机倒逼企业转型,数字化是出路吗?
2021-10-20 20:17 数字化转型
相关推荐 -
他无视美国威胁访华,“给世界作出示范” 评论 0这个全球最难进入的市场,中国企业正加速落地! 评论 47对美关税提至125%!商务部:将不再理会数字游戏 评论 521“对华关税实际是贸易禁令,但美国讨不到什么好处” 评论 188最新闻 Hot
-
他无视美国威胁访华,“给世界作出示范”
-
“美输华商品已无市场接受可能性”,又一例证?
-
60票赞成、25票反对,美参院批准了
-
这个全球最难进入的市场,中国企业正加速落地!
-
大部分货源都来自中国,亚马逊慌了
-
欧盟外交官:有了90天喘息期,我们应效法佛陀冷静备战
-
他访华前发声:特朗普虚张声势,反倒给我们机遇
-
“就不跪”
-
对美关税提至125%!商务部:将不再理会数字游戏
-
美学者:对后美国时代的秩序,有理由乐观
-
美国产Model S/X无法“订购新车”
-
“特朗普是将资本的血管砍断,可能加速自己的衰败”
-
现货黄金破3200美元/盎司创新高,券商提醒
-
“美国是只纸老虎,一戳就穿”,毛宁再转毛主席语录
-
菲律宾华人“钢铁大王”遭撕票遇害,我使馆发声
-
“对华关税实际是贸易禁令,但美国讨不到什么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