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领中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持续前行——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侧记
最后更新: 2023-12-14 08:00:50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
行至岁尾,回看全年,中国经济在持续承压中走出一条回升向好的复苏曲线,取得殊为不易的发展成绩。
展望新的一年,面对新的风险挑战,中国经济大船如何乘风破浪、持续前行?
定基调,聚共识,谋大计。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的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掌舵领航,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指引奋进方向。
“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11日上午,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回顾即将收官的2023年经济工作。
这一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既有风高浪急,也有暗流汹涌。
这一年,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我国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成绩可圈可点: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有望圆满实现——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前11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升,在国内大循环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有力推进,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加快实施,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传统短板取得长足进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科技新赛道处在世界第一梯队。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央层面全面落地,地方层面有序展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稳定。
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能源资源供应稳定。有效应对海河等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出台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稳定房地产市场等一批政策举措,扎实推进保交楼工作,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不断加强。
纵向看,我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比去年都有明显改善;横向看,我国经济增长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居于前列,仍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引擎。
“正所谓,危中有机。”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今年科技领域涌现不少里程碑式创新成果时发出的这句感慨,透出对中国经济攻坚克难、化危为机的辩证思考。
过险滩,闯难关。回首一年不平凡的历程,中国经济既面对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的因素,也承受内部“三重压力”加大的困难,压力挑战不比疫情三年少。
许多与会同志清晰地记得,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也明确“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形势和巨大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拼搏、迎难而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得来极为不易,必须倍加珍惜。”与会同志共鸣强烈。
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是一以贯之的忧患意识。
“要清醒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除了要直面外部严峻复杂形势造成的不稳定不确定性之外,自身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明问题所在: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
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战胜挑战中发展壮大。
面对与会同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起来看,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们所面临的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更有弥足珍贵的经验启示。
近年来在引领中国经济砥砺前行的实践中,我们党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将之概括为“五个必须”: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
——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要统筹推进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打通两者结合的断点堵点卡点,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推进改革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揭示出重要的治理经验,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思想指引。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继续坚持这一总基调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这12个字是一个有机整体,彰显了复杂变局下党中央对时与势的准确把握,是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的科学方法论。”一位与会同志深有感触地说。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经济依然低迷,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
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把握好“稳”和“进”、“立”和“破”两对辩证关系至关重要。
“稳是大局和基础”——
把经济发展稳在合理区间,巩固回升向好态势,充分保障就业民生,才能为“进”创造稳定发展环境。
“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鲜明指出。
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作出的一系列部署,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提供了坚实保障。
“进是方向和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特别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科技创新是深刻认识和把握“稳”与“进”关系的重要领域。
分组讨论中,不少与会同志提到这样一个细节:与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比,“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首次出现在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中。
会议部署的明年九项重点任务中,第一项就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为经济稳增长注入新动能,重塑新优势。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传递出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信号。
何为“新质生产力”?会议的一系列部署给出生动注解: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我们在新赛道上不能掉队”“要奋起直追,努力实现并跑甚至领跑”“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催人奋进。
以畅通经济大循环之“进”,助力发展大局之“稳”。
“要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围绕“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这一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内需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富矿,如何挖掘潜在需求?
总书记谈到建设城市地下管网,强调这是城市的“里子”工程。“咱们中国传统都是要面子,实际面子里子要一起要,要更重里子。这个工程投资潜力大,带动能力强。”
还有加强教育高质量供给、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增加养老服务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方向。
既要挖掘潜在需求,也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
会议作出进一步部署: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同时带动相关领域投资。
“总的看,明年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动能依然不足。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扩大内需,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习近平总书记阐明深意。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还要正确把握“立”和“破”的内在逻辑。
2022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实现“双碳”目标时,强调“要先立后破,而不能未立先破”,并打了一个比方——“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
坚持先立后破,关键要做好新旧模式之间的衔接和切换。这尤其体现在“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重点任务中。
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只有打破制度掣肘、疏通断点堵点,才能让经济要素充分涌流,激发出澎湃活力。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一系列重点任务充分体现“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发展智慧。
分组讨论中,与会同志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部署九项重点任务,绘就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施工图。只要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一定能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把党中央的战略意图贯彻到位。
- 原标题:引领中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持续前行——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侧记
- 责任编辑: 范维 
-
住建部副部长:中国住房需求没有出现明显收缩
2023-12-14 07:35 中国房市 -
“深海一号”二期项目新突破!我国压力最高深水井完成钻井作业
2023-12-14 07:21 能源战略 -
四川安岳中学门口公交车撞倒多名学生,警方通报:12人受伤
2023-12-14 06:58 -
上海领导干部会议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023-12-13 21:27 上海观察 -
习近平结束对越南国事访问回到国内
2023-12-13 19:38 中国外交 -
今日辟谣 | 饿上16个小时,真的能启动自噬功能并减肥吗?
2023-12-13 17:39 网络谣言 -
非法收受财物超亿元!辽宁省政协原副主席薛恒被判有期徒刑17年
2023-12-13 17:24 廉政风暴 -
涉案23亿,“红通人员”许国俊一审被判无期
2023-12-13 17:09 依法治国 -
这66人仍滞留缅北等地!安徽警方劝返:认清形势,否则严惩
2023-12-13 15:19 打击网络诈骗 -
淘宝年终好价节收官:官方立减订单量超6500万,好货好价心智凸显
2023-12-13 14:58 -
住建部:把房企债务违约称为“爆雷”,用语不准确
2023-12-13 14:05 中国房市 -
国家医保局:创新药谈判成功率高达92%
2023-12-13 11:34 -
国台办回应杨丞琳言论:望台湾演艺人员自觉弘扬行风艺德
2023-12-13 11:29 两岸关系 -
“我们武林有句话,江湖有规矩,美国政治家有吗?”
2023-12-13 11:20 中美关系 -
台当局宣布停止征收大陆制鞋靴“反倾销税”,国台办回应
2023-12-13 11:14 -
韩文秀:债务低风险地区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能快则快
2023-12-13 11:14 地方债 -
最高法要禁止彩礼?若习俗本身就是错的?嫁妆该取消?律师解读
2023-12-13 11:06 -
赖清德称与大陆签订服贸协议会“抢台湾人饭碗”,朱凤莲驳斥
2023-12-13 10:50 两岸关系 -
探索站城融合发展的杭州西站设计学术研讨会
2023-12-13 10:25 -
国家医保局:126种药品新增进医保,谈判平均降价61.7%
2023-12-13 10:18 医疗改革
相关推荐 -
“特朗普误判啊,中国未来几十年都将是硬核玩家” 评论 24印度断水、停签、赶人,巴基斯坦“以牙还牙” 评论 91“特朗普已经输掉了对华贸易战” 评论 205“中国知道,特朗普何时会眨眼” 评论 129特朗普又“眨眼”:中方来谈吧,签个“特殊协议” 评论 536最新闻 Hot
-
马哈蒂尔:特郎普的高关税撑不了3个月
-
“特朗普错判啊,中国未来几十年都将是硬核玩家”
-
印度断水、停签、赶人,巴基斯坦“以牙还牙”
-
“美官员私下承认:误判了!特朗普原以为中国会最早…”
-
“特朗普这伙人,别砸了‘美国’这块‘金字招牌’”
-
白宫激辩解除“北溪-2”制裁?他俩火速回应
-
“特朗普已经输掉了对华贸易战”
-
“收到中方警告”,韩国业界:后果很严重
-
中企直说了:不会妥协,现在是美国人没的选
-
“这就是中美的不同之处”
-
“中国知道,特朗普何时会眨眼”
-
美财长不痛快:IMF和世界银行,与中国走太近
-
“前220名持币大户可与总统共进晚餐”,特朗普币飙升60%
-
六大重磅团体罕见联名抗议,“特朗普考虑豁免中国汽车零件”
-
“脏话满天飞”,马斯克与贝森特被曝激烈争吵
-
在中美之间二选一?韩国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