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楠:他如此爱台湾,死后还因外省人身份被呛
关键字: 看见台湾齐柏林外省人外省人二代国民党民进党【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林楠】
6月10日中午,《看见台湾》导演齐柏林在为同名纪录片续集《看见台湾Ⅱ》勘景时不幸坠机身亡,当时一同进行拍摄任务也遭逢不幸的还有齐导演25岁的助手陈冠齐及机师张志光。
很快这则消息就在朋友圈传播开来,大家纷纷表示惋惜和悼念。笔者曾和齐导有过一面之缘,悲伤之余未及提笔,整个事件却因为齐导的“外省人”、“国民党员”身份而风向突转,让人不胜唏嘘。
《看见台湾》:看见台湾的美丽与哀愁
在《看见台湾》预告片中,吴念真用他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说到:“我想从来没有一个人,可以用像鸟一样,像一片云一样的高度,认真地去观察台湾。这样的一个角度跟高度,你才可以真正去理解台湾,去理解她的美丽跟哀愁。《看见台湾》,齐柏林就是用那样的高度,带我们去看台湾,去理解台湾,甚至去爱台湾。”也鼓励大家到影院一起“《看见台湾》,看见台湾的美丽跟哀愁”。
2013年11月1日,当时已经入围第五十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的《看见台湾》终于在台湾正式上映。笔者很快就买了票到电影院去看这部由侯孝贤监制、齐柏林导演、吴念真旁白的纪录片。影片过程如预告片所示,前半部分主要是通过高空拍摄来呈现台湾的美,而这样的美是平时我们无法看到的。而后半部分则呈现了从高空看到的美丽宝岛被工业化所破坏后留下的疮疤:如河流被工业废水所污染、台中火力发电厂的烟囱不断向外排放废气、超抽地下水导致底层下陷及海水倒灌、高速公路的建设破坏了山地原本的走势……
影片播完,我和所有在场观众一样都不自觉的起身、鼓掌,掌声持续了一分钟以上……从影院回学校的路上,脑中不断回想那震撼的画面和强烈的对比,同时也希望有机会让更多大陆朋友看到这部影片。
《看见台湾》的评价甚高,更于2013年11月23日获得第五十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肯定,进一步带动更多民众到电影院重新认识台湾这片土地,影片共收获了2亿元新台币的票房,创下台湾史上纪录片的票房记录。
在获得民众肯定的同时,《看见台湾》所反映的问题也触动了当时的“行政院长”江宜桦,江宜桦决定马上成立“‘国土’保育专案小组”,而小组的工作内容也将纪录片中提及的16项破坏环境的内容纳入其中。后来江宜桦在听取该小组报告后,裁示“未来不再新开辟高山公路,并且已开辟者不轻易进行拓宽工程”。可以说,这个纪录片也让台湾的环境保护更加向前,让政府所做的更多了一些。而当时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2014年1月5日观赏完《看见台湾》后,在脸书发表观后感说,“在感动之余也带着几分伤感”,因为美丽的背后确实存在环境污染与土地破坏的丑陋。
齐柏林逐梦:辞铁饭碗、押房借款
齐柏林,曾经是一个在台湾高速公路局负责空中摄影的公务员,而在他还有两点多就可以退休并享受优渥退休金和终身俸时,他决定辞职,带着自己的存款、用自己房子抵押到的700万台币及从亲友处筹来的钱,开始了自己的“看见台湾”之旅。
要说齐柏林这么做的原因,应该有好几个:
首先,因为工作的关系,他比其他人有更多机会从高空俯视这片土地,而当他在拍摄许多呈现台湾之美的作品时,也看到了许许多多台湾被破坏的痕迹。他曾经出书和摄影集、到处演讲或办影展,希望能让更多民众意识到台湾所面临的问题的严重性。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以上这些方法似乎效果不大。
其次,高空摄影是一个需要很强体能和精力的工作,齐柏林并不知道再过三年等到退休以后,他是否还有办法来负担这样一份繁重的工作,若到时候没有办法做到,那么将终身遗憾,他不愿意赌。
第三,卢贝松监制的影片《抢救地球》(Home)刚好在2009年全球发行,影片里面讲到全球五十二个国家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其实大部分在台湾都可以看得到,这也激励齐柏林开始自己的创作和拍摄。而2009年,台湾又遭逢严重的八八风灾,他飞到灾区航拍时,被那惨状震撼,觉得不能再等下去了。“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或许是对他当时心境的最好诠释。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齐柏林决定辞职拍摄纪录片。做这样的决定已经很难,而后续的拍摄则更加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没钱。因为这样的纪录片很难在事前预计有很好的票房,也很难找到投资商愿意协助。而齐柏林为了保证拍摄效果,决定买了当时全世界最好的航拍设备,耗费近3000万台币。此外每次的空中拍摄都受到天候的影响,主要包括对飞行安全和拍摄取景等两方面。后来陆续有贵人相助,让齐柏林先暂时熬过资金缺口,完成拍摄,而吴念真则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打破以往只为自己或朋友作品配音的惯例,为电影无偿担任旁白。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小婷
-
美码头工人集体声讨:这是对工人阶级的经济战争! 评论 72“短短100天,特朗普就把美国推向危机边缘” 评论 83美国工人造手机?“做大头梦,最小螺丝都是中国造…” 评论 1300人付款!美国人买美国货还是中国货?结果扎心了… 评论 271最新闻 Hot
-
尴尬!“特朗普上回庆百日的美国工厂,已迁至中国”
-
美码头工人集体声讨:这是对工人阶级的经济战争!
-
“特朗普关税反倒加强了中国决心,危机正化为机遇”
-
“我们无法在美生产任何产品,销美商品将涨价”
-
“我们努力实现100%美国制造,但连个轴承都买不到”
-
“短短100天,特朗普就把美国推向危机边缘”
-
微软总裁着急:这项竞争不能落后中国,美国输不起!
-
美国工人造手机?“做大头梦,最小螺丝都是中国造…”
-
中方直说了,美农彻底崩溃
-
“中国发货吧,关税美国人自己出”
-
卡尼宣布胜选:对美国,决不“跪”
-
董袭莹本科相当于国内三本?“什么是协和4+4”冲上热搜
-
0人付款!美国人买美国货还是中国货?结果扎心了…
-
中国取得EUV技术重要突破,阿斯麦CEO还在嘴硬?
-
美学者出新书《日本大屠杀》,日本右翼坐不住了
-
清华“挖”来美国顶尖AI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