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良祥:伊朗改革派想与美国达成“大交易”,但强硬派选择继续周旋
最后更新: 2025-03-06 14:17:46编者按:近期,美俄会谈、美乌领导人吵架,成为全球关注的“顶流”。
当地时间3月2日,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表示,尽管他个人支持与美国对话,但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反对,伊朗就不会与美国进行对话。这一表态很明显是对2月7日哈梅内伊发表讲话的回应。
在那次讲话中,哈梅内伊表示:与美国的谈判既不明智,也毫无尊严。过去的经验证明,与美国谈判不会解决伊朗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佩泽希齐扬的上述发言正是在3月2日伊朗议会以经济管理不力、本币暴跌为由解除经济事务和财政部长阿卜杜勒纳赛尔·赫马提的职务,以及伊朗副总统扎里夫宣布再次递交辞呈前后做出的。这无疑引发外界对于伊朗内部路线的讨论,以及潜在的后哈梅内伊时代伊朗发展方向的关注。
对此,观察者网连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周边安全室主任、副研究员金良祥先生,分析伊朗的发展前景及中伊关系的重点。
【对话/唐晓甫】
观察者网:泽连斯基和特朗普在白宫激烈争吵之后,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社交平台重发了他三年前关于俄乌冲突的评论。当时他用乌克兰语写道:“从乌克兰问题中学到的第一个教训是,西方大国对其傀儡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是海市蜃楼。所有政府都应该明白这一点”
紧接着,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表示,尽管他个人支持与美国对话,但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反对,伊朗就不会与美国进行对话。你如何解读两人的隔空对话,反映了怎样的分歧?
金良祥:最高精神领袖和总统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权力架构中的两个最重要的职位。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权力系统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伊斯兰的系统,包括最高精神领袖、负责监督和选举领袖的专家会议以及宪法监护委员会等;另一个则是共和系统,包括总统、议会和司法部门等,后者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的权力部门并无多大的差别。
但正如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全称所显示的那样,“伊斯兰”是在“共和”之前,这就意味着伊斯兰系统的权力是高于共和系统的。换言之,最高精神领袖及其领导的伊斯兰系统真正掌握伊朗的最高权力,即使是经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也需要领袖的核准之后才能正式出任总统。
尽管总统名义是伊朗的国家代表,但总统的权力其实并不如其他总统那么大。总统权力理论上不仅要受到领袖等伊斯兰系统的制约,没有领袖的支持,总统行使权力寸步难行,而且总统还会受到议会的牵制。但另一方面,总统毕竟是通过合法选民一人一票选举出来的,故而也有较强的权力基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总统也常常凭借这一权力基础对领袖形成挑战。
哈梅内伊
最高精神领袖是伊朗强硬保守力量的代表,更是伊斯兰体制力量的代表。哈梅内伊是伊朗第二任领袖,也是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政治外交孤立、经济制裁和军事威胁的见证者和体会最深者,故而对与美国缓和关系不抱希望。特别是美国特朗普政府于2018年退出伊核协议之后,哈梅内伊以及伊朗保守派对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幻想进一步破灭。
然而,伊朗的社会又是严重西方化的,特别相当一部分中产阶层及相当一部分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精英也是亲西方的,始终幻想与美国缓和关系,幻想美国能把他们当一等公民看。这部分政治势力便是伊朗改革派,而现任总统佩泽希齐扬也来自改革派。当然,伊朗改革派也清醒地认识到,伊美关系缓和绝非一蹴而就,主张伊美缓和应该从减少冲突和对抗开始,慢慢来。
一方面,佩泽希齐扬总统及其所代表的改革派仍然没有放弃缓和对美关系的幻想,但另一方面,也清楚知道,总统并不具有重大外交战略方针的决定权。于是就有了佩泽希齐扬上述显得有点无奈的表态。
观察者网:从您对伊朗总统的了解来看,他对美国是什么态度?是亲美派吗?他希望通过对话与美国在核问题、经济制裁、地区安全等方面达成什么目标?
金良祥:作为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佩泽希齐扬似乎也主张缓和对美关系。以前总统大选中,改革派候选人甚至公开打出“接触西方”的口号,在2024年伊朗总统大选中,伊朗改革派的主张之一便是“接触世界”。这部分体现了改革派对伊朗国内政治现实的接受,但并没有改变其将缓和与西方关系作为政策重点的真实意图。
同时,佩泽希齐扬来自伊朗的卫生系统,而这是伊朗国内比较亲西方的政府部门之一。佩泽希齐扬的政治立场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扎里夫的影响。近年来,改革派逐渐形成了新力量或组织体系,其核心便是刚辞职的副总统、前外长扎里夫。
正是扎里夫等改革派干将多番奔走为佩泽希齐扬站台造势,改革派才能再度逆势崛起,可以说扎里夫为佩泽希齐扬当选总统立下了汗马功劳。正因此,扎里夫团队的核心人物得以出任各个重要的政府岗位,包括现任外长阿拉格奇、第一副外长拉万奇以及总统政治顾问塞纳伊等。
扎里夫一直是近年来伊朗国内政坛中备受争议的人物。尽管深得一部分改革派群体的支持,但他在美国接受教育,并且两个孩子拥有美国国籍。伊朗国内有种说法,认为扎里夫是伊朗国内“纽约帮的帮主”。
扎里夫
最近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扎里夫接受美国著名媒体人法里德·扎卡里亚采访时,当被问他因为两个孩子是美国国籍而在国内遭到调查时,他表示,两个孩子是他在美国读博士期间生下的,是在他担任伊朗政府公职之前的事。
然而,伊朗国内保守派并不认同这一解释,继续施加压力,导致扎里夫不得不在压力之下辞职。扎里夫究竟是不是亲美派我们不予置评,但从其多次接受采访的言论来看,他对美国文化和美国政治运作方式的高度认可是确定的。
佩泽希齐扬主张缓和对美关系,目前看来主要目的是希望美国能够缓和对伊朗的经济制裁。美国仍然掌握着国际贸易结算关键的渠道,对伊朗经济制裁,使伊朗遭到严重损失,也是当前伊朗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但问题是,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主要是因为美国亲以色列游说团体推动,美国国内政治结构不改变的情况下,美国取消对伊制裁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改革派在缓和对美关系方面一直存在一种设想,那就是与美国达成一项涵盖各个方面重大战略的“大交易”,并试图将达成核协议作为“大交易”的第一步。尽管改革派的一些精英对这一所谓的“大交易”语焉不详,但其内容无非是,伊朗帮助美国搞定中东,换取美国取消制裁,并认可伊朗一定限度内的军事和战略能力建设的行为。
2015年,时任伊朗总统的鲁哈尼,也同样来自改革派,正是基于上述思路与有关各方达成了伊核协议。但很不幸的是,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便不断诋毁核协议,并最终于2018年退出了该协议。事实证明,伊美关系缓和的政治条件远远没有成熟。
标签 抵抗轴心-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唐晓甫 
-
马克龙:讨论讨论吧,可对欧洲伙伴核保护
2025-03-06 13:55 -
关税钱中国出?“拉倒吧!是从我兜里抢钱”
2025-03-06 13:17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美候任高官声称台防务支出应提高到生产总值的10%,台湾方面回应
2025-03-06 13:11 台湾 -
鲁比奥嘻嘻→被特朗普点名,不嘻嘻
2025-03-06 11:41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经费被砍后,美国这一著名全球项目停了
2025-03-06 11:02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他再表态:不稀罕当美国人
2025-03-06 10:50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疑似韩美实弹演习失误,炮弹落入民宅致7伤
2025-03-06 10:28 三八线之南 -
巴拿马总统痛斥特朗普:又撒谎……
2025-03-06 10:05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美乌关系有积极进展,希望下周能看到一些结果”
2025-03-06 09:45 乌克兰之殇 -
“欧洲发愁:每天想着花钱买装备,直到特朗普死了”
2025-03-06 09:45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法国心思活络:扣下俄资产,补贴乌克兰”
2025-03-06 09:40 -
美国与哈马斯首次直接谈判,特朗普:最后警告!
2025-03-06 09:25 巴以恩仇录 -
德方质疑中国风电设备,欧盟中国商会发声
2025-03-06 09:15 -
泽连斯基称愿尽快开启和谈,俄方回应
2025-03-06 08:59 俄罗斯之声 -
白宫:特朗普说美国人有点“疼”,多诚实,要感恩
2025-03-06 08:31 美国经济 -
武契奇涉华最新表态
2025-03-06 08:31 -
马克龙:下周召开欧洲防务首脑会议
2025-03-06 08:11 欧洲乱局 -
白宫:重新考虑为乌克兰提供资金
2025-03-06 06:46 乌克兰之殇 -
美国:墨加汽车,一个月关税豁免
2025-03-06 06:46 美国政治 -
被特朗普点名批评,韩国担忧......
2025-03-05 23:16 三八线之南
相关推荐 -
“特朗普执意破坏全球规则,中国会打败我们” 评论 45关税风暴下,日德巨头“对中国投下信任票” 评论 61“特朗普误判啊,中国未来几十年都将是硬核玩家” 评论 120印度断水、停签、赶人,巴基斯坦“以牙还牙” 评论 152“特朗普已经输掉了对华贸易战” 评论 226最新闻 Hot
-
“特朗普执意破坏全球规则,中国会打败我们”
-
关税风暴下,日德巨头“对中国投下信任票”
-
日本也不跟,“拟抵制特朗普联手遏华贸易的计划”
-
特朗普:俄罗斯没占领整个乌克兰,让步很大啦
-
日本:中国不买美国大豆,要么我们买?
-
“特朗普发现美国不再不可或缺”
-
特朗普再提“第51州”?加拿大总理:的确说了,但他称我为总理
-
法国高中发生持刀袭击事件致1死3伤,嫌疑人为15岁学生
-
“特朗普这伙人,别砸了‘美国’这块‘金字招牌’”
-
纽森宣布:加州已超日本,成为全球第4大经济体
-
中国田协通报:涉事10人禁赛3年
-
97岁航空发动机泰斗温俊峰逝世,曾参与研制歼7、歼8系列发动机
-
“每天睁眼就焦虑,得做心理建设才敢点开手机”
-
马哈蒂尔:特朗普的高关税撑不了3个月
-
“特朗普误判啊,中国未来几十年都将是硬核玩家”
-
印度断水、停签、赶人,巴基斯坦“以牙还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