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在月球栽的嫩芽已经“死了”?这次外媒没乱说
关键字:1月15日,重庆市政府举行发布会,邀请重庆大学副校长、科普载荷项目总指挥刘汉龙介绍了相关情况。
刘汉龙:6种生物首次登上月球背面
刘汉龙:科普,是本次载荷项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使命。项目团队通过研究生物在月球低重力、强辐射、自然光照条件下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状态,为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础和经验。该载荷由结构模块、热控模块、控制模块、导光模块、生物模块等组成,搭载有马铃薯、拟南芥、油菜、棉花、果蝇、酵母6种生物。载荷总重量2.6kg,此外,还有18毫升水,以及土壤、空气、热控以及两个记录生物生长状态的相机,总重量为2.608公斤,生物生长空间为1升左右。
载荷内搭载的6种生物构成一个含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微型生态系统。其中,植物生产氧气和食物,供所有生物“消费”;作为消费者的果蝇和分解者的酵母,通过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此外,酵母可以分解植物和果蝇废弃物而生长,酵母又可以作为果蝇的食物。
刘汉龙:生物物种筛选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
刘汉龙:看似简单的6种生物,最终能成为首次登上月球背面的幸运儿却经历了上百次物种筛选和无数次生物实验。
本次搭载的生物物种筛选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因为“罐子”里资源有限,要求里面的动植物不能占用过多空间。哪些“旅客”能登上月球,首要条件就是“个子小”。其次,由于月球表面低重力、强辐射、高温差等极端条件限制,因此要求动植物能耐高温、耐冻,而且能抗辐射和抗干扰。本次载荷生物种类的筛选除了实现在月球表面环境下植物种子发芽或幼虫成长的最低目标,更重要的是基于未来进一步开展太空生物学研究的长远考量,而这也是为以后人类进入月球乃至地外星球生存提供保障。
为了给载荷内生物营造一个适宜生存的环境,载荷罐体分别装置了“空调系统”、光导管和水仓室。罐子的保温层,能经受月表面剧烈温差的考验;内部装有自动调节温度的“空调系统”,通过温度传感器保证环境在25摄氏度左右。罐体内,植物可通过载荷顶部盖板上的光导管吸收月面自然光,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水仓室携带了一个装有18ml生物专用水的水袋和电磁泵,着陆器落月并加电后,接到地面指令让电磁泵工作,将水袋中的水通过水管释放到生物舱表面,为生物生长提供水分。
刘汉龙:人类首次在月球表面培养植物并生长出第一片绿叶
刘汉龙:科普载荷随嫦娥四号登陆月球的第一天(1月3日)23:18分加电开机后,载荷内微型生态系统开始进入生物月面生长发育模式。从开机到1月12日20点地面发送了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断电指令,载荷正常关机,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在轨工作状态良好,累计工作时间长达212.75小时,主副相机累计拍照34次,下传照片170多幅,传回的照片显示,载荷内的种子发芽,实现了人类首次在荒芜的月球表面培养植物并生长出第一片绿叶,这将为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础和经验。
刘汉龙: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已进入断电状态
刘汉龙:载荷在月面注水进行发芽和生长实验以后,经过9天时间进入月夜期。目前,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已进入断电状态,载荷内部在月夜温度零下52℃的情况下,所携带的六种生物将结束本次科普试验使命,处于冷冻状态。待下一个月昼期温度上升后,在全封闭状态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中,六种生物将被慢慢分解成无害的有机物,并将被永久封存在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内部。
本次试验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记者:在月球背面进行生物生长试验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刘汉龙:我们这次科普载荷的意义,是希望通过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的实施,推动生物学知识的普及,加深普通民众对生物学原理的了解;宣传我国探月工程成果,激发人们对宇宙探索和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究竟哪几种植物发芽了?现在什么状态?
记者:请专家详细介绍一下,在月球表面的试验当中,到底是哪几种植物发芽了,到现在试验结束是什么状态,果蝇怎么样?动物是什么样的状态?
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总设计师、重庆大学先进科技研究院院长谢更新:我们现在公布的是6种生物,微生物、果蝇等,目前的结果已经宣布了,发布了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颗芽,是棉花芽,其他的物种不确定,我们上面有两个相机都是不能调焦的,受重量限制,不可能调焦。我们现在发现了已经确认了棉花的种子发芽,其他是不是发芽?一方面是我们相机,没有看到明显的变化。果蝇是比较懒的动物,不一定出来,与此同时我们分析了一下,我们下去连续将近6天,我们月球上大概10点半左右,月球上温度比较高,我们里面两片冷热片,再怎么控制温度也是超过30度了,大家知道,超过30度很多植物发不了芽,不适合发芽,所以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刚刚讲的,我们这个载荷没有带电池上去,没有带保温的上去,现在大家都知道是很多动不了,我们里面的温度要达到零下负50度以下,植物就冻坏了,就分解成了有机物,永远在罐子里面了。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郭涵
- 最后更新: 2019-01-18 01:57:04
-
任正非罕见受访:女儿坚强,打电话时只讲笑话
2019-01-17 23:21 华为 -
2018年中国App下载量全球第一 占全球近50%
2019-01-17 13:48 手机 -
人民日报缅怀于敏:一辈子把自己的名字看得很淡
2019-01-17 09:00 中国超越 -
于敏解决的问题,对共和国来说有多重要?
2019-01-17 07:35 -
国家航天局:嫦娥四号落月有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
2019-01-17 07:13 航空航天 -
人们最想知道的十一件事情 都在这里
2019-01-16 14:14 -
小米高管:有信心拿下英国,用口碑赢得市场
2019-01-16 12:41 TMT观察 -
唯一参与嫦娥四号任务的香港院校,有哪些贡献?
2019-01-16 10:41 香港 -
日本与波音联手开发电动飞机
2019-01-16 06:56 日本产经 -
阿里云发布分布式语音2.0 将实现多种物联网设备语音识别能力
2019-01-15 17:50 TMT观察 -
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
2019-01-15 16:35 -
俄唯一太空射电望远镜与地面失联
2019-01-15 16:09 俄罗斯之声 -
南极冰盖下800米,中国钻取深冰芯
2019-01-15 13:13 南极探险 -
月球上长出第一株嫩芽
2019-01-15 09:20 嫦娥奔月 -
美方问他:中继星能否多留两年?我们探月也想用
2019-01-15 07:00 航空航天 -
美国以为在欧洲一呼百应 但就有人不配合:华为比对手好太多
2019-01-14 22:15 华为 -
-
国家航天局:目前在论证月球科研基地
2019-01-14 17:12 嫦娥奔月 -
贵吗?航天局:花费跟修一公里地铁差不多
2019-01-14 16:38 嫦娥奔月 -
叫板小米!三星将在印度推出新廉价智能手机系列
2019-01-14 09:57 手机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五角大楼里完全崩溃了”,3名美国防部高官被解雇
-
“趁纳瓦罗不在,他们冲进白宫劝说特朗普暂停关税”
-
泽连斯基回应:停火30小时太短,建议30天
-
韩国一战机飞行训练中掉落机炮吊舱和空油箱
-
“美国在地球上跟中国争,却把太空主导地位拱手让出”
-
内塔尼亚胡:摧毁哈马斯前不会结束军事行动
-
超900人签署“反关税宣言”,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
“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
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
黄仁勋访华盼继续合作,特朗普回应
-
中国男子在TikTok“神评”美国关税,米尔斯海默秒答:赞同
-
“内地电影票房过亿那一刻,香港电影就被颠覆了”
-
美国税局代理局长刚上任三天就被免,“贝森特抱怨他是马斯克的人”
-
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
“中国深知‘广场协议’是致命的,特朗普别想了”
-
“中国稀土,关乎美国人生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