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灏:提高劳动者收入,是中国避免西方衰退陷阱的关键
最后更新: 2020-11-23 08:35:45洪灝,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清华五道口紫荆商学院教授。他准确预测了2013年中国“钱荒”市场的暴跌和反转,2014年中至2016年中中国股市5000点泡沫的始末,被彭博誉为“中国最精准的策略师”。
上个月,洪灏的首部著作《预测:经济、周期与市场泡沫》面世,总结了作者20多年来预测市场、经济、周期的理论和实用量化模型,阐述了当下中国和全球宏观经济运行规律,揭示出西方国家长期经济衰退的根源。全球百年变局之下,中国经济做对了什么,未来又该如何走?我们跟洪灏聊了聊。
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洪灏
(采访/张广凯)
观察者网:您的新书中谈到,过去十年中国GDP的波动性几乎被抹平。这主要是政府宏观调控的结果吗?对整个经济来说,平抑波动是一件好事吗?
洪灏:其实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结构性转型,波动性减小是很正常的。过去十年,中国已经更多地变成了一个消费型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以投资为主导、以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为主导。从全球来看,大部分发达国家也都经历过这样的变化。美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同样波动非常巨大,但是到了最近几十年,它的增长速度不断下台阶,经济的波动性也大大下降了。这主要还是由经济结构决定的。
政府调控当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是自上而下的宏观管理模式,因此我们古代就可以修建大量水利工程,开凿京杭大运河。今天中国政府的宏观管理思路,并不是全新的东西,它跟古代是一脉相承的。在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我们的政府就会倾向于去主动刺激,这是中国几千年的古老哲学,它的主要出发点就是维持经济运行的稳定,从而维持整个社会的太平。
所以,这里面既有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也体现出中国独特的宏观管理哲学。
观察者网:现在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呈现出另一种低波动,就是长期的低利率加低通胀状态。您认为这是贫富分化和供给过剩的结果,能通俗地解释一下吗?
洪灏:贫富分化导致的结果,就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如果在一个经济体中,90%的底层人群只获得了50%的国民收入,他们的收入增长持续落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那么就意味着有效需求的增长落后于供给的增长。
相对于整个社会的供给能力来说,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对价格产生向下的压力,导致通胀逐渐消失了。通胀消失之后,国家就开始实施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的货币宽松政策,但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货币宽松政策本身并不能够提高社会总需求,相反,它只能够刺激金融的需求,形成金融泡沫。
所以这些零利率的国家,不管是日本也好,还是欧洲的法国、意大利等等,实行了这么多年,经济还是没有恢复过来。有效需求不足才是根本原因。而且当它们出现有效需求滑坡的时候,并没有像中国一样进行积极的宏观管理,经济长时间停留在非均衡状态下。
相比之下,中国经济管理者非常重视生产和需求的均衡,包括我们现在提出内循环,就是为了让需求足以支撑起我们庞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力。西方国家完全崇尚自由市场,但市场本身并不永远是有效的,有时候政府必须要进行宏观干预。他们始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当他们的经济需要宏观刺激时,政府总是不能够及时出手。
观察者网:西方国家调控力度的不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他们的政府和学术界都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吗?
洪灏:整体上,他们还是过于相信市场经济,相信市场会自我修复,不需要政府干预。而且他们也不是没有干预,但是没有及时地干预,这一点很重要。日本就是个典型的例子,96年泡沫破灭之后,日本没有及时用宏观手段去干预经济下滑。
美国就比较幸运,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伯南克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大萧条,他知道在大萧条之际,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政府刺激计划去干预有效需求,让经济重新回到正轨。虽然08年之前,伯南克本人并没有预计到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和次贷危机,07年还在国会表态没有危机,但危机真的爆发之后,他及时进行了量化宽松,因此美国过去10年的经济复苏,比日本要好很多。
观察者网:可是激进的宽松政策,势必将导致更加严重的贫富分化和恶性循环。面对疫情冲击,美国大规模的放水会带来一场新的危机吗?您对美国经济周期性的研究,也显示危机很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发生?
洪灏:本来按照我们的周期预测,在2020年末到2021年的上半年,美国出现危机或者经济衰退的概率很大。但是很明显,新冠疫情已经让危机提前爆发了。而且疫情带来的这场危机,比经济运行本身所产生的危机要深刻得多。
由于美国现在不遗余力的放水,未来两个季度中,它重新回到危机的可能性是很小的。除非新冠疫情完全失控了,那就另当别论。至于说放水导致的下一轮危机什么时候来,时间上不好预测,但是危机的种子已经在酝酿了,因为借钱总归是要还的。
现在有一种“现代货币理论”,认为只要政府有印钱能力,它就可以不断地把宽松维持下去,但这种理论是建立在没有通胀的假设之上的。事实上,虽然印钱不能改变社会的生产力,不能改变经济的真实增长率,但它仍然会改变通胀和通胀预期,或者说通过改变通胀预期而改变实际的通胀。通胀预期会让很多人倾向于囤货,这样就造成了实际的通胀。这可能是被“现代货币理论”忽略的地方。
观察者网:今年中国经济也出现了供给端恢复较快、需求端恢复较慢,高端消费恢复明显快于基础消费的现象。中国是否也面临着需求不足和贫富分化的危险?
洪灏:贫富分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中国也没法完全避免,只不过美国更明显一些。
但具体到今年的经济表现,有效需求的恢复慢于供给的恢复,个人消费者的需求恢复慢于上游需求的恢复,其实是正常规律。每一次经济复苏都是上游先复苏,再逐渐传导到下游。所以我并不特别担心复苏不同步的问题。供给端先复苏,就业岗位恢复了,工资开始重新上涨,人们对生活恢复信心,自然就会重新去消费了。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张广凯 
-
APEC“茂物目标”到期,今年会出台什么文件?
2020-11-20 18:30 APEC -
京东方供应iPhone再度受挫,苹果“绿屏门”或成新契机
2020-11-20 16:24 上市公司 -
《肿瘤杂志》发表研究结果:意大利去年9月份可能就存在新冠病毒
2020-11-20 10:21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我爱我家仍不置可否,天量资金抢先押注蛋壳公寓“渡劫”
2020-11-19 17:52 中国房市 -
台积电、三星“鹿死谁手”
2020-11-19 13:48 上市公司 -
华为客户荣膺2020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三项城市大奖
2020-11-18 22:27 大公司 -
李克强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释放什么信号?
2020-11-18 19:48 中国经济 -
赴港上市首日股价一度破发,上坤地产负债率连降三年
2020-11-17 17:55 中国房市 -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到6.5时代
2020-11-17 16:59 -
前董秘涉内幕交易“裸辞”,董明珠招不到人后被迫兼任
2020-11-17 13:40 上市公司 -
王岐山:灾难和困难不应是世界分化撕裂的边界线
2020-11-17 09:22 政坛观察 -
从IP共创到赛事构建,《和平精英》生态扩圈进行时
2020-11-15 18:39 上市公司 -
苹果5年后或再度让三星代工芯片,韩媒:别无选择
2020-11-15 13:36 上市公司 -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千年大运河 流动的文化
2020-11-15 10:02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华为首次召开城市智能体峰会,引领智慧城市发展新风向
2020-11-13 21:00 大公司 -
中芯国际确认四季度收入小幅下滑:美出口管制影响可控
2020-11-12 16:11 上市公司 -
这事儿终于要定了
2020-11-12 11:11 -
周小川:互联网科技巨头掌控大量数据,形成垄断抑制公平竞争
2020-11-11 20:39 -
限制二选一、大数据杀熟,《反垄断指南》将深刻影响平台企业
2020-11-11 20:37 网络战线 -
智能汽车业务“降温”,欧菲光高额定增聚焦光学领域
2020-11-10 17:27 上市公司
相关推荐 -
关键时刻,外贸大省如何突围? 评论 26“特朗普会输,‘用谈判孤立中国’行不通” 评论 89“中国代表团访问巴西,探讨两洋铁路” 评论 192直播:如何应对特朗普贸易战——来自毛泽东的智慧 评论 30最新闻 Hot
-
“特朗普认为欧盟在占美国便宜,别指望梅洛尼能谈成”
-
“为防止被美国偷窥,连英国也支棱起来了”
-
特朗普:鲍威尔赶紧下台,总是迟、总是错
-
“中国有韧性美国则不然,特朗普已经搞砸了”
-
关键时刻,外贸大省如何突围?
-
“中国代表团访问巴西,探讨两洋铁路”
-
“世界贸易将围绕中美运转,美国如此笨拙…”
-
“中国将缺席,英国遭受打击”
-
“美国设下陷阱,韩国主动入局,要重现广场协议?”
-
美媒感慨:2小时→1分钟,中国又一壮举
-
“英伟达对中国客户隐瞒了…”
-
美国土安全部长放狠话:哈佛如果不从命,就别想再招外国学生
-
武契奇:天塌下来,我也不改主意
-
特朗普突然现身美日关税谈判,“背后是市场压力”
-
沙利文猛批特朗普:中国可不会像苏联那样崩溃
-
美国“吃货”欲哭无泪:特朗普逼着中餐馆换料,味儿不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