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小玫:无论教育、生育或养老,关注点都应坚持“以人为本”
再比如,现在流行的“银发经济”,为了老人的生活更美好、更便利,这块需求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像是专门针对老年人开发设计的鞋子非常受欢迎,可以想象得出来这对老人来讲多么舒适舒心,这就是大市场需求。我们按照社会需求来生产商品,整个社会财富就创造出来了。
此外,还有老人的法律需求和情感需求。这个阶段的人生要面临生理的变化、疾病的困扰甚至家庭变故,加上职场抽离,一辈子的性格惯性在此时会放大心理落差,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出现心理需求;涉及老年婚姻纠纷,财产继承的社会话题也屡见报端,类似这些方面的法律服务也要跟上。还有这些年老年人被诈骗的案件层出不穷,其实回头想想,很多老人被骗案件,除了法律问题之外,也有精神情感需求上的问题。这些解决不好老年人就不会幸福。
其实我们能做的事情是非常多的,比如老人学习的需求,老年大学、社区学校的大多数课程一席难求,而课程设置与现在知识老人的需要差距还是蛮大的。老年人兴趣类的社团,也普遍是自生自灭,专业化支持、安全性关照、宣传推广等主动服务老人们也普遍反应跟不上。比如目前公共空间的适老改造还不够,老人活动圈內可能会考虑公共座椅,但很少想到公厕,如厕是老人外出活动的刚需啊,事实上即使大城市也存在老人路边树下解决内急的尴尬。社会大环境和公共资源的支持都应更多地从老人需求的角度出发去考量。
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此庞大的需求,是要有平台来衔接和支持的,这里面衍伸开来的经济能量又有多大。
老年人作为我们社会的一份子,不能被忽视,他们的晚年生活精彩且有意义,也是我们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体现,而这些保障和需求都是现在就要着手去做的。
观察者网:本质上也需要社会大众转变观念。
高小玫:必须转变,以人为本,积极看待人变老这个事情。而且,社会政策也要进行有意识地设计。老龄化问题,不只是解决老人基本生存问题,还有精神层面的问题。
大城市轻老“老有所依”基本无忧,但老有所学、所乐、所为还大有空间。社会体系适老,是系统问题,举个简单例子,照料孙辈在观念上和事实上对很多老人来说都是很难推卸的任务,如果育儿的社会支持能保障,我们就可以为老人松绑。讲这么多,都是想强调在继续大力气解决“养”的同时,需要全社会尽快认识、积极看待老人,政府各部门及社会相关机构也应该改变思路,在各自职能中体现和实现社会关爱,要以“积极老龄观”从顶层谋划。
老年大学课程多样 @视觉中国
观察者网:其实,您谈的这一点,也是回应了现在大家很关心的人口红利话题。我们总觉得,人口红利就是新生人口、年轻劳动力的持续保证,更重要的是提高人口素质,但除此之外,尽量满足每个阶段的人的价值发挥需求,这可能是“人口红利”概念最完整的意思。
高小玫:也可以说是从两个方面看,社会的红利,和对个人而言的红利,就是别样价值的发挥。政策制定者要有人本意识。当然,社会大众也要理解制定政策不是完全理想化的,每项政策的出台都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但完全不考虑人的体验和感受来解决问题,那肯定是本末倒置。其实今天谈到的这些问题,都是相关的,都能落到这个点上。
·忽视排斥流动人口,是城市的短视
观察者网:您前面提到一个数据,上海老龄化按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不同口径来算,程度其实是不一样的。一方面,说明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存在非常庞大的流动人口,这部分人口的权益保障是社会一直探讨的话题,您此前也专门发言谈过外卖骑手的劳动保障问题等。如果我们从最现实的角度来说,保障流动人口,能多大程度上缓解大城市的老龄化或少子化问题?
高小玫:从大城市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关系来说,政策肯定要关照到流动人口,但政策制定不是完全按照理想来设计的。城市对流动人口的权利和权益应当给予保障,但真正落实下去,又是异常复杂的一件事;起码的要考量,城市有多大的能力做到、以及能够提供一种什么样的保障。但如果大城市忽视他们或者排斥他们,那是短视。
我们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出发点可能不太一样。你可能更多是从现实需要出发来考虑城市和流动人口之间的关系。但我对他们的关注是从他们作为人,人的基本需要。比如骑手问题,这些年我对骑手生活工作状态的关注,包括骑手跟平台到底是什么关系、不完全劳动关系对骑手们意味着什么、骑手最基本的劳动保障应该得到什么等等,都是因为我关注这群“人”,他们的基本权益保障应该都有哪些。简单来说,做为共同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他们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
当流动人口的权益得到公平地保障,享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待遇,他们愿意、也能够在这个城市里面提供劳动,发挥价值,那对于缓解大城市的老龄化和少子化的问题,就是一种应然的结果了。
当然,一个大城市,有其基本结构,也受到城市资源的制约,各种各样的人在这里分工合作,相互支持,结构要合理。城市就像一个生态系统,能循环起来;广义而言,城市生态文明不仅指自然生态,还有人文生态。我们要有构建城市生态文明的眼光和意识,无论社会大众还是政策制定者,都应如此。
观察者网:正好谈到生态文明,我们注意到您对这个话题也有很深的研究,今年全国两会的提案里会涉及这方面内容吗?上海这两年提得挺多,比如垃圾分类和环境治理等等。
高小玫:这两个问题也是我想说的。首先,垃圾分类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处置和分类利用。城市的生活垃圾包组分包罗万象,我们分干垃圾和湿垃圾,有毒有害、其它垃圾,很辛苦。但如果分类以后,利用跟不上或仅仅是低效粗放地利用了,就很可惜。城市缺乏直接能用的自然资源,实际上垃圾再利用就是城市的资源,“金山银山”。而即使是传统上讲的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我们至今做得也还远远不够。
事实上,我们国家的资源环境治理的欠账,到现在还没完全还完,各个系统也没有完全循环起来,未来还应继续贯彻环保节能、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今年我一直在反映建筑节能的问题,像上海这么大的城市,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改进完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大工程,落地推起来也蛮有困难,但我认为人们的意识和认知改变是关键的一步,要坚定地迈出去。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王毅同巴基斯坦外长通电话,就乌克兰局势交换意见
2022-03-09 07:02 -
两会日程:人代会审议“两高”工作报告等
2022-03-09 06:42 2022两会 -
政府工作报告拟作92处修改
2022-03-08 20:38 2022两会 -
水利部长:今年汛期我国北部南部发生洪水可能性较大
2022-03-08 17:50 2022两会 -
新一轮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基本完成
2022-03-08 17:40 2022两会 -
张伯礼谈香港抗疫:大胆使用中医药
2022-03-08 17:39 新冠肺炎抗疫战 -
上海新增本土确诊3例、无症状15例
2022-03-08 17:16 新冠肺炎抗疫战 -
财政部回应央行上缴近年结存利润:用于大幅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
2022-03-08 16:46 2022两会 -
人大代表:发现被拐妇女知情不报应追责
2022-03-08 16:15 2022两会 -
赵立坚祝女同胞们妇女节快乐
2022-03-08 16:05 节日谈 -
香港保安局:青衣方舱入住率近八成
2022-03-08 15:23 新冠肺炎抗疫战 -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本科弹性学制,给有结婚意愿的学生更多时间
2022-03-08 14:55 2022两会 -
中国正积极研发新冠广谱药
2022-03-08 14:44 2022两会 -
北京朝阳同一家庭两名儿童初筛阳性,曾在通州妇幼保健院就诊
2022-03-08 11:21 新冠肺炎抗疫战 -
台当局宣布先给乌克兰捐1亿新台币,岛内网民痛骂“作秀”
2022-03-08 11:18 台湾 -
最高法:对残害妇女儿童等犯罪当判死刑的判死刑
2022-03-08 10:43 2022两会 -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
2022-03-08 10:41 2022两会 -
最高法:决不允许“纸面服刑”、“提钱出狱”破坏公平正义
2022-03-08 10:20 2022两会 -
今年将制定黑土地保护法
2022-03-08 10:01 2020两会 -
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今年将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
2022-03-08 09:59 2022两会
相关推荐 -
回过味了?“不该抗中,是时候‘去美国风险’” 评论 59美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 评论 322朝令夕改!“没人知道特朗普五天后的规定是啥样” 评论 236日本人大幅抛售美国国债,逼停特朗普? 评论 270“关税犹如泰山压顶,将‘不可逆转’伤害美国经济” 评论 119最新闻 Hot
-
回过味了?“不该抗中,是时候‘去美国风险’”
-
“豁免是对中国实力的认可,不豁免更是机会”
-
“从微波炉到芭比,替代中国?难”
-
“还跟我提投资?等美国稳定了再说吧”
-
俄副外长:中国需要多少石油,俄罗斯就准备供应多少
-
英国反华议员赴香港探亲被拒入境
-
石破茂对美发出“迄今最强烈警告”
-
美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
-
关税成本暴涨40多倍,美企CEO叫苦:这是末日
-
朝令夕改!“没人知道特朗普五天后的规定是啥样”
-
加州住房危机!“学生不得不在汽车里睡觉”
-
“如果关税战长期持续,相当数量的美国农民将破产”
-
特朗普对华贸易战注定失败,原因如下↓
-
美防长“挥舞大棒”:伊朗,美军已准备好了
-
被马斯克骂“傻蛋”后,纳瓦罗:我们关系很好
-
乌克兰这下有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