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小玫:无论教育、生育或养老,关注点都应坚持“以人为本”
【导读】 每年3月初,是中国的“两会”时间。
2022年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在此后一周左右的时间里,政府工作报告、经济规划、时政要事、社会民生热点等等,都成为中国乃至国际社会的焦点。
两会前夕,针对全社会长期关注的教育“双减”、生育难题、“一老一小”、流动人口等话题,观察者网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上海市委主委高小玫。
2019年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高小玫委员代表民革中央作大会发言。资料图/新华社
·“双减”,不是狭隘地把“校外的挪到校内”
观察者网:高主席您好,感谢您接受观察者网的采访。我们了解到,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您其实一直比较关注一些民生热点问题,特别是关乎“人的基本权益”的一些“身边事”,包括教育、养老、社会保障等等。这些往往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比如当下的热门话题——“双减”。我们注意到,很多年前,文汇报有一篇对您的报道,当时您就以亲身经历呼吁为学生减压。对这个问题,您是否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高小玫:文汇报那篇报道,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现在社会上对于教育的很多观点我也都有注意到。但我的关注点一直是教育本质,也就是教育本身应当做些什么。在我看来,现在很多教育现象已经过于异化了。大部分孩子是在机械地刷题、背诵,条件反射式地应付考试。当然,刷题背诵不是完全没用,比如我女儿现在很多知识还能张口就来。但人这一生,能背多少东西?又能用到死记硬背的多少东西?从教育本质而言,这不应该是我们努力的大方向。社会、家长和学校都应该建立更全面的育人观:教育还是要育“完整的人”,要五育并举,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才应该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观察者网:在学科教育独大方面,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也许确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去年开始,国家对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整治与规范,您如何看待这项工作的成效?
高小玫:对于教培机构,我的看法是,不是教培本身有罪,只是,当它的目的就是极其功利地收钱、提分,直接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背下来、怎么套用上去就完事了,这就出问题了。正因为教育“异化”太严重,国家不得不介入干预。“双减”落地很不容易,对教培行业来说甚至称得上“惨烈”。那么“减”下来之后,我觉得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付出这么大代价,接下来要怎么办?校外培训减掉了,校内作业也减轻了,学生时间富余出来了,这些时间应当怎样对待?现在是多好的机会,不正好想想教育的“初心”、想想怎么回到教育本身了吗?
观察者网:说到这点,现在社会上对于“双减”之后应该怎么办,确实也有一些观点,比如有人认为想要真正落实减负和教育公平,就该推进高中义务教育等等。您怎么看这些观点?从“回归教育本身”角度出发,对当下教育改革,您有什么建议?
高小玫:首先要看到中央双减意见出台以后,各地迅速落实,效果是明显的。尤其是校外学科类培训快速得以规范,学生自由时间明显增多。但我们在走访调研时,听到有教育部门称“双减”下来后“要把校内的做好”。这句话本身没错,但不能狭隘地理解。“把校内的做好”究竟要做好什么?如果说是把原本的校外培训挪到校内来,好像是本来分走的“地盘”,现在抢回来了,那我觉得“双减”就失去了意义。
从双减的目的讲,是要纠偏教育的短视化和功利化,回归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本真。也就是说“减”的任务完成后,基础教育的真实变革,才是更为紧要的问题。教育改革,还是要从根本上来。我们应该认真反思,过去的教育在哪些层面是缺失的、薄弱的,那么现在要把它补回来。拿我们以前调研过的“体育教育”为例,体育不只是锻炼身体,更是要让孩子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认识并建立游戏规则,培养遵守规则的意识,锻炼人的意志品质等等。“体育教育”,两个“育”都不能少,是从教“育”看体“育”。推而广之,“五育”——美育、德育、智育、体育、劳育,都应当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回归教育的本真。
但是,在这一点上,目前全社会还远未达到共识。真正强烈认为应当要这样做的人其实很少,很多人在内心深处仍然认为,学习好,分数高,升学率才是硬道理,并不关注健康的心理、生理和人格对学习成绩的正向作用,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成绩以外的因素对未来人生的重要意义。如果观念不转变,校内作业减少,家庭作业会增加;校外机构减少,家教自会增多,双减效果就会打折扣。所以我说这条路,道阻且长。像前面提到的,甚至连个别教育部门都会产生“地盘回来了”的念头,地盘回来了你得完善五育并举。这些情况应该引起警惕。关于这个问题,我已经在相关会议上提过两次,今年两会的时候还想再讲。实在太重要了,我们要赶快抓住这个双减时间窗口,如果现在不把这种认识建立起来,将来万一又倒回去了,就更难了。
小学生足球场竞技 体育运动促“双减” @视觉中国
观察者网:那么,在您看来,应该怎样使全社会树立这种认识?
高小玫:认识的建立,不是简单地强迫人们接受就行,它背后有很现实的因素,就是评价体系本身的问题。在现行高考制度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讨论,学生有富余时间了,在这个时间里面,应该做些什么,在加强社会舆论引导的同时,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科学设置课程安排,不在执行层面打折扣,避免“悬置”,才有可能逐步引导全社会真正达成共识。
说到素质教育课程的安排,过去有一种说法--“书法进课堂”“京剧进课堂”“法治进课堂”等等,现在这类声音又开始涌现了。在当时那个时候,我觉得这样说是对的,因为只要能“挤进去”,就是胜利。
但现在情况变了,时间空出来了,我认为不应该是谁喊得响、谁先喊,谁就挤进来。这时候更应该有一个整体性的考虑,要回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宗旨,按照“五育”的教育规律来。哪些方面要加强,哪些东西要放进去,应该怎么布局,要有统筹规划;否则谁喊得响谁进去,资源是分不过来的,会顾此失彼。现在各地做法也是各行其是,缺乏统一指导。虽然有些地方做得也不错,但从教育部门管理的角度来讲,对于该做什么、怎么做,需要整体谋划和评估。随机的、碎片化的课程安排,整体上不一定符合教育规律,也不利于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我以前专门关注过劳动教育,也一直倡导“花文化”是可以在学校中推广的,花本身很美,通过种花、插花等花艺实践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美育;同时在课程学习安排上可以加入生物、园艺、花艺等等,既动脑又动手,还可以给孩子营造热爱自然的氛围,更进一步还可以培养学生低碳生活、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的生态觉悟,等等。“花”是一个载体,我们借助这个载体就可以实现多重教育目标。像这些课程都需要全面的考虑和专业的设计开发。
归根结底,首先是观念问题,教育管理者要对这些东西有所认识,才能有所行动。这么多年,我们的教育在有些方面一直很弱,副科、体育几乎被挤得没位置了,现在应该要做起来。家长、孩子可能从现实角度来说,有分数就行了,但从孩子的培养、学生的教育、国家未来人才储备来看,这是不合适的。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王毅同巴基斯坦外长通电话,就乌克兰局势交换意见
2022-03-09 07:02 -
两会日程:人代会审议“两高”工作报告等
2022-03-09 06:42 2022两会 -
政府工作报告拟作92处修改
2022-03-08 20:38 2022两会 -
水利部长:今年汛期我国北部南部发生洪水可能性较大
2022-03-08 17:50 2022两会 -
新一轮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基本完成
2022-03-08 17:40 2022两会 -
张伯礼谈香港抗疫:大胆使用中医药
2022-03-08 17:39 新冠肺炎抗疫战 -
上海新增本土确诊3例、无症状15例
2022-03-08 17:16 新冠肺炎抗疫战 -
财政部回应央行上缴近年结存利润:用于大幅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
2022-03-08 16:46 2022两会 -
人大代表:发现被拐妇女知情不报应追责
2022-03-08 16:15 2022两会 -
赵立坚祝女同胞们妇女节快乐
2022-03-08 16:05 节日谈 -
香港保安局:青衣方舱入住率近八成
2022-03-08 15:23 新冠肺炎抗疫战 -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本科弹性学制,给有结婚意愿的学生更多时间
2022-03-08 14:55 2022两会 -
中国正积极研发新冠广谱药
2022-03-08 14:44 2022两会 -
北京朝阳同一家庭两名儿童初筛阳性,曾在通州妇幼保健院就诊
2022-03-08 11:21 新冠肺炎抗疫战 -
台当局宣布先给乌克兰捐1亿新台币,岛内网民痛骂“作秀”
2022-03-08 11:18 台湾 -
最高法:对残害妇女儿童等犯罪当判死刑的判死刑
2022-03-08 10:43 2022两会 -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
2022-03-08 10:41 2022两会 -
最高法:决不允许“纸面服刑”、“提钱出狱”破坏公平正义
2022-03-08 10:20 2022两会 -
今年将制定黑土地保护法
2022-03-08 10:01 2020两会 -
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今年将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
2022-03-08 09:59 2022两会
相关推荐 -
中方没续牛肉,“美国对华出口量逼近零” 评论 68果然,美媒用“亲华”来猎巫马斯克 评论 73AI与国运:AI发展到了向西还是向东的节点 评论 21“打中国牌讨好美国,还有用吗?” 评论 126最新闻 Hot
-
中方没续牛肉,“美国对华出口量逼近零”
-
郑永年:中国不是美国,不会加入瓜分世界的行列
-
“怪事!穷国用上先进技术,富国还在用落后技术”
-
“我们列出3个与美方不重复的AI安全风险后,基辛格发出赞叹”
-
“‘奥本海默时刻’到了,我们要边发展边治理”
-
“特朗普都能和普京谈了,欧洲为什么不行?”
-
又现“社死级”泄露…
-
拉夫罗夫:普京访印正在准备中
-
果然,美媒用“亲华”来猎巫马斯克
-
特朗普威胁上了:敢联手,就征更多关税
-
石破茂称将考虑“一切选项”回应,分析人士:日本不会反制
-
美国机器人企业集体上书:要想领先中国,必须要有国家战略
-
丹麦首相警告:特朗普没被吓倒
-
“打中国牌讨好美国,还有用吗?”
-
交割日逼近 ,“港府正接洽长和”
-
欧盟:备战备灾,存好72小时物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