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雪萍:“抓痕”的历史寻踪
最后更新: 2020-08-21 17:51:12就美国而言,18世纪是否真是对中国人的“尊重的年代”其实并不很清楚。但当时经由贸易,从茶叶,到瓷器,包括把一箱箱茶叶倒入波士顿海湾,作为当时来自英国的开拓民对英国王室的反抗,引发美国独立战争,必然多少会产生某种印象。不过,从18世纪到19世纪,强权之争以欧洲各国在世界各地的纷争为主,中国/中国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基本作为远远的背景存在着。而且,即使当时有间接的“被好感”,也阻挡不了之后成为“弱肉强食”对象的命运。
19世纪中期,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美国紧随英国和法国,跟中国签定不平等条约(《望夏条约》1844)。对“中国人”的蔑视,基本也紧随欧洲老牌殖民主义的逻辑。而且还与19世纪中叶去到美国的中国劳工,及其国家内部对华人产生的种族歧视,有关。1882年美国联邦政府出台的排华案,是此类“蔑视”的极致表现之一。
跟英法老牌殖民国家不同的是,19世纪下半叶,上升时期的美国,以一种新兴帝国的姿态“发现”了亚洲,开始在那里跟老牌殖民国家一起争夺、瓜分。作为八国联军的战胜国之一,不但瓜分到大出其“损害”多得多的赔款,以及其它特权,而且还真正开始超越英法等国,把中国视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加以改造的国家:基督教和潜在的市场,两个基本点,但美其名曰是“民主”和“自由”。代表了美国向全球扩张的主要愿景之一,属于一种超越领土扩张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同步的扩张愿景。
回到上面列出的艾萨克斯划分的年代。它们走马灯式的,对中国反反复复的红脸变黑脸,均与此愿景相关。
1905年以后,进入中国的“基督教传教输出国”,以美国为主。《辛丑条约》让传教士们在中国享受特权。1911的庚子赔款留学项目,旨在培养亲美精英。1927年以后,认准蒋介石,尤其在他成为基督徒以后,在美国媒体上广泛正面宣传,说这位委员长将是民主中国最理想的领导人。1937年后,尽管美国表面中立实则继续向侵略中国的日本出售武器,以宗教组织为主体的各类社会组织,包括媒体,则积极把“中国人”宣传为跟美国人差不多,重视家庭,重视土地,爱好民主,等等。所以这个可怜的“他者”,本质上是“自己人”,需要美国的帮助。1941年珍珠港事变以后,更是把“中国人”视为盟友,把带有种族歧视的攻击性宣传,指向日本人。1945年以后,对蒋介石集团腐败的报道,引发对中国人的“幻灭期”。1949年,“失去”了的中国,成为敌对者。
尽管作者没有直接强调,但可以看出,在那些走马灯式的“抓痕”里,真正的中国和中国人本身并不重要。中国国内究竟发生着什么,怎样发生着,为什么发生,中国人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等等,美国的媒体、教会、学校,以及各类机构,基本不关心。民众更无从了解。即,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印象,一般都跟中国自身的历史和中国人自己的历史命运和主体意愿无关。因此,有时看似正面的印象,只要美国自身的角度改变,立马就会成为负面的。
比如小到“讲礼貌”。正面看,中国文化讲究礼貌,所以中国人都很有礼貌;让别人先说话,不随便插嘴,等等,都是有礼貌的表现。负面看,同样的礼貌之举,则被理解为难以琢磨,狡猾,不直言自己的想法,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看似文化层面的正负印象,实则都与美国自身利益和政治的“大愿景”直接相关。任何一次的正负“变脸”,基本万变不离其宗。
因此,作者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跟中国的“敌对年代”开始,曾经针对日本人的种族性的歧视,便不假思索地转移到“中国人”身上。
历史,确实骨感。艾萨克斯所呈现的,透视出一段被人忽视,但至关结构性原因的历史。
无论在方法和内容安排上,这都是一本比较特别的书,类历史,类人类学,类国际研究,类口述访谈,类美国华裔研究,甚至类后殖民主义理论,但又不是简单的“专业”、“理论”研究。
相比1978年出版的《东方主义》,这本1958年出版的书, 提早20年就强调,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对“他者”的印象问题,而是权力关系的问题。跟历史有关,跟这一历史中的霸权关系有关,跟内在其中的种族歧视有关。
哈罗德·艾萨克斯,图片来源:goodreads.com
唯一不同的是,这位1950年代的作者,对当时世界范围内的反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及其对西方至上主义 (Western superiority) 的冲击和改变,稍微乐观了一点。
但同时,他通过书的最后一段,指出:
“在这一改变中,会仍然存有过去的印象和经验。它们不会真正消失,而是在新的设计中被吸收被重新调整。其中很多会进入博物馆,进入记忆,进入争论历史的著作里去,但更大一部分会在改变的过程中,起着负面兴风作浪 (bedeviled) 的作用。所有的喧嚣,无论新旧,都会继续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里。所有的形象 (images),无论新旧,都会继续在我们身边闪烁,走马灯似的,在我们的生活世界里和每个个体的脑海中,继续存在。无论是中国人,印度人,还是美国人,关键的问题在于是否试图了解这些(历史)过程的性质,学会分清各种声音,辨析各种印象,进而弄明白这些声音和印象对他个人以及其他人的影响是什么。如果真能如此,至少对产生新的关系,新的认识,以及不那么负面的形象,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本书,就是一次这样的努力,意在历史地分析那些深藏在美国人脑沟里的印痕。如果这样的分析,能够帮助读者,让他们意识到那些呈现在眼前的印象是什么,就很好。如果读者能够进一步去探问这些印象的来同去脉,就更好”。
60多年后的今天,最后那两句话所希望的,仍然基本还是希望。
作者梳理到20世纪中期为止的现实,也不幸仍然是21世纪即将开始的第三个10年的现实:
没有对历史的了解和反思,包括对自己脑子里各种“印象”及其来源的反思,美国人脑子里对中国人的印象,时好时坏,不但万变不离其宗,而且会因其自身的内在逻辑,继续延续,甚至还会变本加厉。各种歧视各种偏见各种攻击,尽管以不同的道德名义出现,仍然与艾萨克斯所说的“西方至上主义”逻辑有关,仍然跟“中国人”本身无关,仍然只跟攻击者的自身利益及其政治愿景有关,跟看似损人不利己,实则损人就是利己的帝国主义逻辑有关。
当然,作者的善良愿望,也许跟“后殖民理论”具有相同的局限性。因为问题的关键,在别处。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底线思维(dixiansiwei)。在这里看到更多,欢迎关注观察者网自己的时评公号:底线思维】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陈轩甫 
-
刷新认知:抓班农的机构,历史比美国还长
2020-08-21 17:02 美国政治 -
拜登发表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讲,提到一次中国
2020-08-21 15:12 美国大选2020 -
拜登还没讲完,特朗普就发推反击:他在打嘴炮
2020-08-21 13:52 美国大选2020 -
美军这玩意,直接被扔在路边……
2020-08-21 13:51 美国一梦 -
又炒作涉疆谣言,华春莹:美国务院成了造谣院
2020-08-21 12:01 中美关系 -
-
英法终于表态反对,美国陷入“五常”孤立
2020-08-21 10:19 伊朗局势 -
特朗普上诉至最高法院:不能禁止我推特拉黑别人
2020-08-21 10:14 特朗普 -
列特朗普“10宗罪”,70多位共和党高官支持拜登
2020-08-21 09:47 美国大选2020 -
美国民主党新党章公然删除“一中”
2020-08-21 09:22 中美关系 -
“除了与中国合作,没有其他选项”
2020-08-21 08:44 中美关系 -
-
中国和印尼正式建立“快捷通道”
2020-08-21 07:32 中国外交 -
班农申请无罪审判,检察官称需缴500万美元才可有条件保释
2020-08-21 06:23 美国政治 -
前“白宫师爷”班农,被捕了
2020-08-20 21:57 美国政治 -
-
这回,我外交官对蓬佩奥说“谢谢啊”
2020-08-20 21:08 中美关系 -
伊朗亮出新导弹,以他命名
2020-08-20 18:48 伊朗局势 -
韩媒:佛教、天主教都安然无恙,为何新教病例激增?
2020-08-20 17:10 三八线之南 -
美封杀TikTok,商务部:维护本国企业权益决心坚定不移
2020-08-20 16:37 中美关系
相关推荐 -
“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评论 41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评论 233这场贸易战,美国就是个“纸老虎” 评论 91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评论 233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评论 246最新闻 Hot
-
“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
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
黄仁勋访华盼继续合作,特朗普回应
-
中国男子在TikTok“神评”美国关税,米尔斯海默秒答:赞同
-
“内地电影票房过亿那一刻,香港电影就被颠覆了”
-
美国税局代理局长刚上任三天就被免,“贝森特抱怨他是马斯克的人”
-
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
“中国深知‘广场协议’是致命的,特朗普别想了”
-
“中国稀土,关乎美国人生死”
-
美军高官着急:中国速度太快了,是美国3倍
-
德银:中国客户减持美债,转头买欧洲资产
-
美国对中国再下黑手,“黄仁勋道出最大担忧…”
-
跟特朗普谈,拿中国当筹码?英财相:蠢死了
-
加总理扬言:除了中美,还有其他人
-
美方将不再斡旋?梅德韦杰夫喊话欧盟:学着点
-
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