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雪萍:“抓痕”的历史寻踪
最后更新: 2020-08-21 17:51:12导读如今,中美关系似乎在加速下沉,美国民调里对中国的好感度也一路走低。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恐怕与现实相差甚远,这背后究竟有怎样的历史源流?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西方至上主义”的影响? 钟雪萍教授以一本上世纪50年代末的旧书《我们头脑里的抓痕:美国人对中国和印度的看法》为切入点,展现了当年美国有识之士的反思,以及跨越时空的偏见及其自身的内在逻辑。【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钟雪萍】
1958年,《我们头脑里的抓痕:美国人对中国和印度的看法》(Scratches on Our Minds: American Views of China and India)在美国出版。作者Harold Isaacs,哈罗德·艾萨克斯(1910-1986)。
艾萨克斯192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30年,作为记者来到中国,结识了史沫特莱等左翼人士。二战爆发回到美国。之后加入《新闻周刊》(Newsweek),作为战时记者被派到中缅边境。1953年加入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成为该中心的研究员。著有9本专著,大都与中国和南亚有关。1986年,去世不久,《纽约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他的“逝者传略”(obituary)。这说明作者属于对美国社会产生过一定影响的人,否则《纽约时报》的“逝者传略”一栏,不可能给他一字之地。
中文网络上,尽管少有关于此书的记录,但还是发现一条,将书名的正标题翻成“心影录”。这标题反映出国人的诗化能力。但原版书名的直接了当,以及书的立意、内容和观点,真的跟诗意没有任何关系。
在国内近几十年来大量翻译出版的的各类书籍里,没有这本书的中译本,让我有点意外。所以想到,尽管是一本出版至今已经六十年有余的老书,还是值得介绍一下。因为六十年来,那些美国人头脑里的“抓痕”不但从未癒合消失,反而如作者所示,会不断随着美国政治的需求,一次一次走马灯式地显现出来。
当然,在西方众多“中国研究”的出版物和课堂里,该书也似乎少有被提及。只是,至今仍未脱销。说明在某些角落,还是有人在阅读它,比如20多年来,我那一批又一批为数不多的学生。
各个版本的《抓痕》,图片来源:ebay等网站截图
“我们头脑里的抓痕”是书名的直译,下面简称《抓痕》,全长400多页,关于美国人——“我们”——对中国和印度的印象。前一半关于中国,后一半关于印度。在此介绍前面那部分。
作者开卷明义,指出:任何“印象”成为普遍,都跟文化传播有关。(在网络媒体出现以前,)有传播能力的往往是精英,即,那些有地位、有资历、有资源、因而能影响民众的人群。只有把这些精英们脑子里关于中国(和印度)的印象,放在美国自身的历史当中考察,才能真正认识那些普遍存在、时隐时现的“印象”的内在逻辑,它们对民众造成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又如何反过来强化那些印象。作者把这类印象形象地叫做 “scratches”,被“抓”后留下的“痕”迹。
书的重点在于思考:这些印象——抓痕——来自哪里?跟美国自身的历史关系如何?又因此留下哪些难以抹掉的印痕?为什么需要予以反思?
1953年到1957年期间,作者采访了181人。大都是当时政府和社会各领域里的领军人物,也都是美国教育、宗教和政治的产物。用作者的话说,是一群具“代表性”的人物。稍带提一句,作者同时提到,这些人大都住在美国东北部,美国精英政治文化中心。
因为自己曾经的工作(记者),他认识其中绝大部分人。也正因为这一层关系,外加作者保证所有的例子,在书里都匿名处理,使得这些精英人物同意被采访,并接受作者那种特殊形式的采访。这一特点,很难被复制,也是《抓痕》的特有之处。
作者说他一般登门采访,根据事先设定好的一系列问题,采访时按序提问,不进行讨论,无一例外。如果必须,他至多加问:你这个想法基于什么?
然后,作者在采访材料的基础上,整理出被访者对“中国人”(和“印度人”)的看法。在书里,在隐去姓名的基础上,按比例列出他们的族群、宗教、工作等背景,包括生活或者工作是否跟中国有关。把来自被访者的各种回答和解释,按照提问的类型,给出其中一些例子。一方面点出,各种回答跟被访者的具体身份背景有怎样的关联,另一方面也点出,尽管很多人背景不同,他们之间相同的共性又有哪些,等等。
《抓痕》一书的结构比较特殊。最先的60页由“前言”(Introduction) 和打上引号的“‘亚洲’”(“Asia”)两部分组成。之后的150页左右,题为“中国人”(The Chinese),跟着的是130页左右,题为“印度人”(The Indians)。完了最后还有30页左右,题为“一些感想”(Some Reflections)。关于“中国人”的150页,由另一个“前言”和10个部分组成。关于印度人的部分,由“前言”和8个部分组成。
“大前言”和“小前言”重复一些作者缘何写这本书的想法,并给出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解释。之后的组成部分,每一次,都以被访者的总体情况和他们的各种回应开头。然后,作者把被访者的答复,与美国人对“中国人”(或“印度人”)不断变化的看法,再跟美国与中国(或印度)接触的不同历史阶段相结合,进一步讨论。
关于“中国人”的10个章节,分别以美国人对“中国人”不同的“看法”做为标题:
“优于(我们的)人”(The Superior People)
“次于(我们的)人” (The Inferior People)
“中国赤佬”(Chink, Chink, Chinaman) (这部分关于在美国的华人。在美国语境里,“chink” 这个词,被认为其侮辱含义跟辱骂黑人的 “N word” 相等)
“需受(我们)监护的未成年人”(The Wards)
“让人喜欢的人”(The Attractive People)
“崛起的英雄”(The Heroes Risen)
“倒下的英雄”(The Heroes Fallen)
“不知感恩的卑鄙者”(The Ungrateful Wretches)
“醒来的龙”(The Awakened Dragon)
与这些具体对“中国人”看法相对应的,尽管不完全一对一,是西方/美国跟中国300多年的接触史。分别如下,具体的年代标注,也来自原文:
“尊重的年代”(The Age of Respect,18世纪)
“蔑视的年代”(The Age of Contempt, 1840-1905) (其中包括对在美华人的“印象”)
“予以善意包容的年代”(The Age of Benevolence, 1905-1937)
“钦佩的年代”(The Age of Admiration, 1937-1944)
“幻灭的年代”(The Age of Disenchantment, 1944-1949)
“敌对的年代”(The Age of Hostility, 1949-)
不言而喻, 这些年代的每一个定词,跟上面所列的“看法”一样,反映的都是西方/美国人的态度——他们头脑里的抓痕,跟同段历史的中国/中国人本身关系不大。
艾萨克斯认为只有进入历史,从18世纪,到19世纪,到20世纪,才能看清各种看似矛盾的“抓痕”的来龙去脉,及其时隐时现的历史原因。尽管作者没有提及这段长历史的性质,但它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性质,毋庸置疑。包括内在其中的种族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形成。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陈轩甫 
-
刷新认知:抓班农的机构,历史比美国还长
2020-08-21 17:02 美国政治 -
拜登发表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讲,提到一次中国
2020-08-21 15:12 美国大选2020 -
拜登还没讲完,特朗普就发推反击:他在打嘴炮
2020-08-21 13:52 美国大选2020 -
美军这玩意,直接被扔在路边……
2020-08-21 13:51 美国一梦 -
又炒作涉疆谣言,华春莹:美国务院成了造谣院
2020-08-21 12:01 中美关系 -
-
英法终于表态反对,美国陷入“五常”孤立
2020-08-21 10:19 伊朗局势 -
特朗普上诉至最高法院:不能禁止我推特拉黑别人
2020-08-21 10:14 特朗普 -
列特朗普“10宗罪”,70多位共和党高官支持拜登
2020-08-21 09:47 美国大选2020 -
美国民主党新党章公然删除“一中”
2020-08-21 09:22 中美关系 -
“除了与中国合作,没有其他选项”
2020-08-21 08:44 中美关系 -
-
中国和印尼正式建立“快捷通道”
2020-08-21 07:32 中国外交 -
班农申请无罪审判,检察官称需缴500万美元才可有条件保释
2020-08-21 06:23 美国政治 -
前“白宫师爷”班农,被捕了
2020-08-20 21:57 美国政治 -
-
这回,我外交官对蓬佩奥说“谢谢啊”
2020-08-20 21:08 中美关系 -
伊朗亮出新导弹,以他命名
2020-08-20 18:48 伊朗局势 -
韩媒:佛教、天主教都安然无恙,为何新教病例激增?
2020-08-20 17:10 三八线之南 -
美封杀TikTok,商务部:维护本国企业权益决心坚定不移
2020-08-20 16:37 中美关系
相关推荐 -
中国按下“暂停键”,“波音重大挫折” 评论 0“长期来看,特朗普关税或将增强中国国内经济” 评论 118“眼下是美国痛感更强、压力更大,想重回谈判桌” 评论 163“华裔科学家五年前在美坠亡,与美方调查有关?” 评论 143义乌有信心挺过去,心疼美国一秒:他们上哪儿找袜子? 评论 208最新闻 Hot
-
中国按下“暂停键”,“波音重大挫折”
-
“长期来看,特朗普关税或将增强中国国内经济”
-
真急了!特朗普要叫停英伟达对华特供版
-
摩根大通CEO喊话特朗普:中美脱钩不应是美国目标
-
美国网友涌向这家中国电商平台,下载量暴增940%
-
知名华裔教授在美失联,妻子控诉:为这国奉献,却被当罪犯
-
拜登卸任后首次公开抨击特朗普,白宫嘲讽:震惊,我以为他去睡觉了
-
美官员挑拨:匈牙利,要小心中国
-
加税前奏?特朗普下令启动调查
-
法国农业部向广告商提要求:用白人演员替代混血演员
-
刘满仓被逮捕
-
白宫:特朗普希望哈佛大学道歉
-
果然,欧盟白费工夫
-
“眼下是美国痛感更强、压力更大,想重回谈判桌”
-
欧盟抱怨:谈了两小时,不知道美国要什么
-
隔空互怼,万斯批泽连斯基:荒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