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法专项治理,不以处罚为目的
作为平台经济核心叙事的“完美个人化”或“量身定制”,其实是一种广告或营销手段。而把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个性化服务归结为与推销“脑白金”或“小罐茶”并无本质区别的营销术,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惊讶。[全文]
-
人工智能不关心真理,但“骤然立法”时机不成熟
大型语言模型学会了人类的油嘴滑舌和政治正确,却丝毫不“关心”真理和事实。如果多数中国人使用的由大型语言模型驱动的搜索引擎、聊天软件、社交媒体和生产力工具是基于敌视中国的语料训练而成的,那么便会使国家从内部瓦解。[全文]
-
被放弃的数字生命计划,有研究的必要吗?
数字生命支持者所想象的数字永生,是在有负重前行的人类维护机器的前提下的永生,但他们在反对流浪地球计划的时候把这个基本前提忘记了。[全文]
-
将香港作为“反中”基地,美国从不掩饰这一企图
美国从不掩饰自己想把香港作为一个“反中”基地,包括窃取中国国家机密的基地。早在1960年代,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就发布一份文件,其中对香港的定位是所谓的“自由世界前哨”,就是美国前哨,同时是美国信息项目基地,其实就是间谍活动。而香港国安法的出台是釜底抽薪解决相关问题。[全文]
-
如果有一天,要给AI判罪
在人工智能知识像“普法”一样被普及开来之前,一个过渡性的做法是设立由相关领域专家和法律职业人士共同组成的伦理委员会或“人工智能法院”,按照风险防范而不是纠纷解决的思路来处理相关规则的落实问题。 [全文]
-
谷歌有没有作恶,谁说了算?
成立十天就宣告解散的谷歌“人工智能道德委员会”引发了各方的关注:谁有权作出伦理判断,谁有权执行这种判断?伦理准则、伦理审查和伦理委员会已经成为与人权一样的有效工具,可以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也可以帮助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赢得道德制高点和话语优势。[全文]
-
蛋糕案的问题是中立不彻底,还是彻底不中立?
平权是一种需要政府付出积极行动的社会改造事业,而不是公民享有的消极自由。这种社会改造事业需要支持这项事业的人们付出巨大的牺牲。将同性恋婚姻解释成一种“自由”,其必然结果就是你有自由结你的婚,我有自由拒绝为你结婚提供服务。[全文]
-
当AV遇到AI
将明星脸拼接到色情片里的人,正是那些在现实中无法满足自己占有、侵犯和奴役这些电影明星的人,他们试图在虚拟世界中重构人际关系,并让其他人围观自己物化他人的成果。“眼见为实”“有图有真相”这样的“常识”在今天已经被彻底颠覆了。[全文]
-
欧美整天唠叨人权,其实中国才是人权理事会得票最多的?
中国强调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权观,一直反对“人权高于主权”这种话语。人权是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来给予保障的,每个国家保障本国人权是各国内政。而美国则经常利用“人权高于主权”这一话语来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发动侵略战争来为自己谋利。[全文]
-
最近香港那些事儿,咱一件件评
香港社会有个普遍问题:只读半部基本法,把关乎一国的内容通通略去,凡有援引皆斥为破坏香港自治。我在香港教过的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对“一国”理解困难,或故意不去理解。[全文]
-
大数据时代,法律能保护人权吗?
设想你是一位大数据时代的时尚青年:你脸上戴着谷歌眼镜,手上拿着苹果手机,手腕上戴着苹果手表或Fitbit智能手环,脚上穿着耐克智能运动鞋。你大部分醒着的时间都在上网,即使在没有上网的时候,你的可穿戴设备们也在上网,把你的位置、运动状态乃至心跳、脉搏都传送到某个服务器。你可能感到生活极其便利,然而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