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小宝:关于伊斯兰自我革新的胡思乱想
关键字: 伊斯兰伊斯兰教世俗化巴黎杂志社恐袭土耳其世俗化伊朗世俗化伊斯兰教复兴凯末尔巴列维当“我是查理”的浪潮从巴黎街头退去,当《纽约时报》“我不是查理”的独善其身被舆论场淡忘,“我们不是查理,我们是穆罕默德”的标语又在穆斯林的示威队伍中兴起。一触即发的“铅笔战争”,不只源于伊斯兰世界与西方世界的“文明冲突”,也内在于伊斯兰自身革新道路上的自我龃龉。有观点认为查理惨案只是世俗“言论自由”与“宗教信仰”间的战争,失之简单,但我们不妨撇开冲突本身,去观察伊斯兰世界自我革新道路上的痛苦。
有一种有趣的观点,将伊斯兰教比作苹果操作系统,将基督教等比作安卓操作系统。认为伊斯兰教晚于犹太教、基督教、佛教700多年产生,吸取之前宗教精华,成为最彻底的一神教。教规相对完善,却缺少更新,类似封闭的苹果系统。基督教之类草创阶段相对粗糙,但适应性强。这是当代爱科学爱思考的IT男的脑洞。不过伊斯兰教伴随阿拉伯世界的兴衰而波动。没有创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就没有基督教新教式的宗教改革。与伊斯兰教重合的地区普遍是后发民族国家甚至部落,伊斯兰世界也一次次尝试着自我更新以适应现代化世界。世俗化向西方学习是其中最主要的道路。
奥斯曼:帝国的反思
何为世俗化?学界众说纷纭。一般而言,世俗化是指宗教的作用和约束力不断“衰退”和“减弱”的过程。如果说基督教趋向于主动变革,那么伊斯兰社会的起点是在外力的驱动。
19世纪,英、法、俄等国对伊斯兰世界步步紧逼,奥斯曼帝国在与西方国家的战争中接连失利。曾经权倾一时的王朝饱经屈辱,抱着“救亡图存”的决心,求“变”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普遍共识。咦,怎么好像在说我大清呢?
1839年,坦齐马特改革启动,帝国按世俗需求进行立法,1840年和1850年,带有世俗特征的刑法和商法先后产生,随之而建立的世俗法庭以此为依据审理案件。世俗教育快速发展,世俗学校脱离了乌里玛(穆斯林教法学家和神学家)的控制,由教育部门管理。此后的几十年里,教育、司法、现代行政管理机构改革深入,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大规模传入,服装和生活方式出现明显的欧化倾向。同一时期,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和其子孙也在大力推行欧化改革。欧式国家教育系统、法国式的民法典和刑法典相继面世。
然而,这一历经百年的世俗化阶段,成果却十分有限。世俗思想仅仅得到少数精英的支持,改革运动遭遇重重障碍。要说最深远的影响,大概是培养了一些类似凯末尔的世俗精英,开启了世俗化改革的序幕。
土耳其:铁腕凯末尔
随着一战的结束,奥斯曼帝国崩溃,现代土耳其兴起,阿拉伯各国除沙特等国外均处于英、法等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在西方强大的压力之下,强劲的变革之风吹遍中东各独立国家,其中以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三国的改革影响最大。这之中,又以凯末尔治下的土耳其为先锋。
生于奥斯曼帝国式微时代的凯末尔,以卓越的军事才能闻名于世。一战爆发后的1916年8月,凯末尔因保卫首都伊斯坦布尔,获得“伊斯坦布尔的救星”和“帕夏”的称号,名扬全国和欧洲。奥斯曼帝国分崩离析,曾经臣服在奥斯曼铁蹄下的各民族纷纷披上古代的外套,早就消失的拜占庭人冒出来了,带着希腊人的面具追求民族独立。风水轮流转,到1920年6月,轮到希腊军队大举进攻,几乎扼杀土耳其独立运动。凯末尔出任国民军总司令,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突破希军防线,把希军赶出了已经很小很小的土耳其。协约国不得不于1923年7月24日在瑞士签订洛桑协定,正式承认土耳其的独立和主权。
今天的土耳其,民众仍将代表世俗主义与现代化精神的凯末尔视作国父。
而真正成就凯末尔的,是他的民族主义情怀。国难之中,凯末尔曾喊出“不独立,毋宁死!”着手把全国各地分散的爱国组织统一起来,他向战友们发出呐喊:“祖国的领土完整和民族独立正处在危机中”。在上述思想的引导下,凯末尔登上总统位置后,提出“土耳其民族不属于任何宗教”的世俗化主张也就不足为奇了。
凯末尔改革努力将土耳其从一个衰朽的宗教帝国变成世俗民族国家。政治方面,他先后废除了苏丹制和哈里发制,建立政教分离的土耳其共和国;法律方面,废除宗教法庭,制定新宪法、新民法和新刑法等法律,使法制彻底脱离了伊斯兰教的控制;教育方面,停办旧式的独立宗教学校,统一全国的教育体制,规定所有的教育机构都隶属教育部。
但贯穿于这种变化、并使之长期稳定的,是文字改革。凯末尔变革存在了数百年的阿拉伯字母,采用拉丁字母。1928年11月1 日,土耳其大国民议会正式通过《字母改革法》,宣布将土耳其语改用拉丁字母拼写。要求40岁以下的土耳其人都必须学习新文字,目标是用15年时间在全国普及新文字。1931年成立土耳其语言学会,开始剔除土耳其文中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词汇,简化土耳其语,新造土耳其词汇。到1930年代后期,文盲率已从建国初期的80%多下降到50%。文字改革既割断了和伊斯兰教传统联系的脐带,同时割断了与外部伊斯兰世界的纠葛,将民众对伊斯兰教的认同演化为对国家的认同。历经20年,土耳其结束了宗教与世俗机构并存的局面,世俗机构就此一统天下。
伊朗:“暴君”巴列维
凯末尔改革在中东引起了连续性的反应。几乎就在同一时期,伊朗巴列维和阿富汗阿马努拉以土耳其为榜样大力推行具有世俗化性质的改革。与土耳其建立共和国不同,巴列维的改革在君主体制下进行,但在法律、教育、社会、宗教管理等方面同样采取了一些世俗措施,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巴列维自小被严厉的父亲送到瑞士,接受西方精英教育。这位国王皇宫里的房子大部分房间从天花板的纹路、壁炉,到桌椅、茶具都是欧式风格。
巴列维自小接受西方精英教育,与其说他是个伊朗人,不如说他骨子里更像欧洲人。
一心西化的他力求完成伊朗现代化。六十年代初,巴列维推行了一场叫“白色革命”的运动。他从土耳其移植了许多观念和做法,建立了现代司法和教育体系,使得法律和教育基本脱离了宗教的约束。如果看那些长年超过10%高速增长的GDP数据,巴列维十五年的“白色革命”可圈可点。在每年200亿石油美元的刺激下,伊朗工业化和现代化进展神速: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高速公路和电气化铁路不断延伸。在他的治下,伊朗开放而时尚。德黑兰的女大学生可以身着迷你裙头戴太阳镜。学生毕业人手一本托福资料,准备去海外留学念书。在展示皇家历史的博物馆中,陈列着1930年代皇室年轻人全球旅行的装备:一辆老式摩托。
巴列维时期的女大学生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钟晓雯
-
“华裔科学家五年前在美坠亡,与美方调查有关?” 评论 24义乌有信心挺过去,心疼美国一秒:他们上哪儿找袜子? 评论 167恐遭监视,欧盟为赴美出差高官发放一次性手机 评论 203“人人都想制造业回流美国,但没多少人想自己下工厂” 评论 170“如果处理不当,还有比美国衰退更可怕的事情” 评论 159最新闻 Hot
-
“华裔科学家五年前在美坠亡,与美方调查有关?”
-
英国人也火大:中国对特朗普的评价,很难不赞同
-
义乌有信心挺过去,心疼美国一秒:他们上哪儿找袜子?
-
美财长污蔑中国“夺走”拉美矿权,中方驳斥
-
果然,又威胁欧洲:中国还是美国?
-
摇摆州共和党人急死:中国都说奉陪到底了…
-
“美对华牛肉出口停滞,澳大利亚火速补位”
-
“美国客户急电:SOS!90天内,能发多少发多少”
-
AI生成“吉卜力风格”图片席卷网络,争议来了
-
“彪马叔”挨批:吃顿饭的功夫,你就被特朗普耍了?
-
恐遭监视,欧盟为赴美出差高官发放一次性手机
-
美财长:第一个采取行动的人可以得到“最好的协议”
-
“美军挣扎过,但就是绕不过中国”
-
特朗普想几乎全砍联合国、北约经费,有人急了:中俄要填补
-
开幕首日就翻车:大阪世博会标志性建筑漏雨,2亿日元厕所用不了
-
“你不该向一个比你强大20倍的国家开战,然后希望别人给你导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