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维为《这就是中国》第276期:历史大潮中的“中学西渐”
吴新文:
前面张老师全面概述了历史上的“中学西渐”,重点呈现了目前正在展开的第四波“中学西渐”或“中学外渐”。我们都知道,“中学西渐”不是一个新话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话题就曾经引起热烈的讨论。改革开放后,也有学者不时提及这一话题。今天我们重提“中学西渐”,主要是为了澄清并深化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人类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一个常态。在历史上,既有“中学西渐”,也有“西学东渐”,没有哪一种文明可以永远做“教师爷”。中国和西方曾经互为“师生”,这也可以看作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师生辩证法”。可是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讲“西学东渐”的多,讲“中学西渐”的少。在某些人的心目中,中国人永远处于“学生”的地位,似乎一切现代的、先进的、原创性的东西都来自于西方。这种自我贬低心态与历史事实严重背离,现在到了正本清源、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的时候。
第二,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类文明只有经过长时间的交流互动,在量的积累基础之上才能发生质的飞跃,在某一时间段内集中爆发,产生一批让人耳目一新的创造性成果。那些善于在学习其他文明基础上自立自强、不断创新的文明,更容易获得进步,实现后来居上。因此,看待人类文明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不能局限于某种“近视眼”或“势利眼”,急于在短时间内或某个局部评判文明的优劣。在中国全面崛起的今天,中国人应该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培养全面看待文明问题的理性、从容心态。
第三,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是一个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共同进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民族是主要的文明交流和创造的主体,中国既是贡献者,也是得益者,更是责任承担者。
目前人类正处于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初期阶段。人类文明新形态已经出现在新时代的地平线上,中国要成为这个大时代的引领者,必须要确立中国的文化主体性,进一步树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而在“中学西渐”的过程当中,中华文明向世界贡献的“道、学、术、器”,中华民族所展现出来的高超智慧和开阔的胸襟,为中国的文化主体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丰厚的滋养,值得珍惜并发扬光大。
70年前,毛泽东主席在展望21世纪中国的时候曾经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目前,第四波“中学西渐”正在全面展开,我们亲眼见证时代的巨变,也有责任为中国的永续发展,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谢谢大家。
【圆桌讨论】
主持人:刚才张老师说到,其实在历史上已经有过三波“中学西渐”,而且当西方自身处于一些困境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比较主动地来向中国求索答案。张老师,您觉得西方在这种寻找的过程当中,找到答案了吗?
张维为:在西方社会遇到重大危机的时候,他们会把目光投向东方。第一波是“神本社会”走不下去了,所以找到了中国的“人本社会”,也就是儒家的传统。第二波是军国主义造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三波是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造成的无数生灵涂炭。
现在这一波我觉得是美西方新自由主义的破产,经济上以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标志,政治上包括美国现在内部出现的分裂与混乱,包括特朗普上台。美国一位资深媒体人写了一本书,里边有一句名言“一个幸福的国家不会选出特朗普这样的总统”,也就是说老百姓不幸福,西方的民主模式、民主话语,现在都遇到了空前的危机。
所以现在西方国家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好中国,而在“全球南方”,这种趋势早就开始了,比如“向东看”,“向中国看”,他们觉得中国有值得他们借鉴的许多经验。
主持人:是的,所以我在想,历史上发生“东学西渐”浪潮之时,那些学者们、大思想家们发起了“向东看”的学习,最后他们是否找到了答案?
张维为:我想这就是吴新文老师前面提到的,实际上这是一个文明互鉴的过程。比方说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西方的整个文官制度都是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度。从英国开始,它当时不敢在英国本土做,于是就在印度做,先在东印度公司借用文官制度考试这样的构架,最后做出来觉得还可以。因为他们过去的官员制度基本上是世袭的,父传子,子传孙,这样一来以后,他们觉得可以搞文官制度。后来我们改革开放,派人去英国、去欧洲、去美国学习文官制度,他们说这是你们(中国人)发明的,但我们当时自己都忘了。
主持人:所以这也是我们说的“东学西渐”,它并不是瞬间就能看到成果,而是需要在多个维度去观察这个过程。另外,之前的几波“东学西渐”,其中很多可能是学者、思想家们率先提出来,然而这一波可能来自普通人的观察更多,两位老师认为最后的效果会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吗?
张维为:历史上来看很明显,西方作家、哲学家、思想家,在启蒙运动的推动、对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等过程中都产生过巨大影响。但现在这一波,我觉得中国普通老百姓和中国学者都可以做出很大的贡献,因为世界对中国知识的需求巨大,你到哪里人家都在问你中国怎么做的。到法国、到欧洲,到第三世界就更不用说了。我访问南非、津巴布韦,他们就跟我说能否让我留在这里一个星期,天天跟他们讲中国是怎么做的。所以,对中国的知识有大量的需求。
我们中国研究院一直强调中国模式、中国话语、中国道路的原创性研究,我们觉得中国崛起是非常精彩的故事,可以跟世界分享。所以我们应该赶快推出各种各样、真的经得起国际比较的一流中国学问,然后去跟整个外部世界交流。人家的问题是非常具体的,比如中国党校的制度,是光建在中央还是地方都有?还是各个部门都有?他们现在已经进入非常细的层次了。这次DeepSeek问世后,大家还很想了解中国的创新科技发展模式。
我们自己的很多东西,其实我们的学者还没有去总结,我们完全应该形成中国自己的话语。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说清楚,以老外听得懂的话说清楚。把政协制度、统一战线制度等一整套东西说清楚,这些都是很好的学问。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人家有好的东西我们也要借鉴。
吴新文:历史上的“中学西渐”和今天的“中学西渐”,一个很大的差别在于——历史上的“中学西渐”是不容易的,因为它受制于巨大的时空距离,当时从欧洲来一趟中国差不多要四五个月,所以说它有时候仅仅局限于上层的精英分子。过去,丝绸、瓷器传到西方,一般人也是用不起的,都是非常有钱的贵族才能用的,包括像书籍和思想这类东西。
所以那时候的交流,它的规模和深度要受到极大的局限,而现在则完全不一样了。现在普通的西方老百姓都可以来中国旅游,而他们所接触的这些东西是原来难以想象的。
传统历史上的“中学西渐”浪潮经常容易被偶然的事情所中断。所以像伏尔泰之后,为什么西方突然对我们中国的印象变差了呢?据有人考证,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1793年,英国的特使马戛尔尼访华,他到中国来见了乾隆皇帝,然后他就把中国描绘成是一个封闭的、僵化的、保守的帝国形象,让整个西方对中国的印象发生了倒转。但是如果当时有其他人来看一看,到中国各地多走一走,说不定会有另外一个版本的描述。
主持人:所以,一个大使或者一个使节要污名化一个国家,就可能影响很多的人。像现在西方的反华媒体,他们只要来抹黑中国,同样可以影响很多人,因为现在越来越开放了。
吴新文:但是小红书一来就不一样了。
主持人:对,中美对账了之后,大家突然发现现实其实很不一样。
张维为:因为这是大数据,这是一些学者、一些媒体,甚至《纽约时报》都没办法阻挡的,它冲破了信息茧房。
主持人:您觉得文明间的交流互鉴,“自上而下”跟“自下而上”两种方式,最后呈现出来的图景会有什么不一样?
张维为:我觉得这一波“自下而上”,影响力特别大,因为它确实和我们代表了先进生产力有关系。从互联网、移动通信,现在到AI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人家先是看到你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
包括自动无人驾驶和电动汽车,他们会感叹,这怎么设计得这么漂亮?我们的设计是互联网工程师设计的,所以产品给人的感觉非常智能化,这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从而对他们产生了震撼。这就是我经常讲的,把中国比西方更现代化的东西给他们看,他们会受到很大的震撼。
吴新文:我这次在印度也这么感受到了,印度现在对中国的态度也是一个比较矛盾的状态。一方面,他们在政治制度上接受了很多来自西方的东西,但另一方面他们又看到了没有接受西方制度的中国。所以当他们看到中国的经济活力,以及中国创造了这么多东西的时候,印度是处于一种非常深的矛盾和纠葛中的。所以,我想起马凯硕的一个说法,他当时接受英国一位记者的采访,记者说“虽然中国有一些好东西,也做了很多正确的事情,但中国是威权的,是压迫的体制。”
主持人:总得给你再贴一个别的标签。
吴新文:对,总要给你加个“大帽子”。然后马凯硕回答说,“一个威权的压迫体制,经济能这么有活力吗?能产生这么多好东西吗?”
所以,我觉得这也是通过文明的交流互鉴,通过越来越多的交流和相互来往,这样的结论慢慢就会自然得出。
主持人:对,就像我刚才说这一波的“中学西渐”,其实还是处于一个开启大幕的过程。因为西方如果要学习其他国家也好,学习东方文明也好,首先它要打开自我。但就像您刚才说的,他们现在还处于不太愿意打开自我的过程,还不太愿意面对自己在某些地方已经失落的现实。
张维为:我们应该做一期“欧洲的‘至暗时刻’”。由于欧洲的整个思想体系使然,现在一下子找不到北,原来觉得大家都信奉“自由主义”,大家都是一起的,美国肯定是他们的天然盟友,结果特朗普根本就不要“自由主义”。
主持人:我在很多年以前看过一个欧洲学者写的书,里面提到从科索沃到“9·11”再到后面美国主导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当中,整个大西洋联盟内部是有分裂的。对此,这位学者感到非常担忧,他认为未来这种分裂的程度可能会是不可阻挡的。所以我想现在欧洲的思想界应该已经意识到了这个现实,但问题在于无论担忧与否,都很难找到现实的解决方法,这可能是目前摆在欧洲面前最大的问题——即你明明知道问题,但却不知道方法。
吴新文:我觉得现在西方的极少数精英分子已经开始觉醒了,但大部分人要么停留在“鸵鸟”的心态,不愿意正视现实;要么就是懒人思维,给你贴上标签,就可以不进一步思考。所以新一波的“东学西渐”、“中学西渐”如果要在西方产生进一步的影响,西方中上层的人物就要克服这两种思维的惯性。
主持人:世界是动态的,让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一切问题,不要把它作为一个静态的模型,然后把所有的数据往里套,最后得出一个其实已经完全不能解释现实的答案。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郑乐欢 
-
美国一小型飞机坠毁,伤亡不明
2025-03-30 07:41 航空航天 -
以军向黎巴嫩南部联黎部队巡逻队开火
2025-03-30 07:12 -
中国救援队抵达缅甸
2025-03-30 07:11 -
离大谱!美防长“迷惑行为”再+1
2025-03-29 23:17 美国一梦 -
“我们很快会看到中国救援队,而美国却不见踪影”
2025-03-29 22:41 美国一梦 -
遇难人数升至1644人
2025-03-29 21:41 地震 -
尹锡悦“最后一搏”?文在寅遭检方传唤
2025-03-29 18:40 三八线之南 -
丹麦忍无可忍,“怎么说话呢!”
2025-03-29 18:40 -
“抢夺中国主导地位,美国快走火入魔了”
2025-03-29 18:39 美国一梦 -
缅甸首都内比都发生5.1级地震
2025-03-29 18:04 地震 -
已致1007人遇难!中缅边境启动应急通关协调机制
2025-03-29 16:51 地震 -
中国决定向缅甸提供1亿元人民币紧急援助
2025-03-29 14:32 地震 -
《自然》调查:超75%在美科研人员想“run”
2025-03-29 14:06 美国一梦 -
缅甸强震已致1002人遇难,2376 人受伤
2025-03-29 13:28 地震 -
李嘉诚4公司市值蒸发超781亿
2025-03-29 12:40 -
美准空军部长:中国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2025-03-29 12:08 中美关系 -
美国达美航空一客机与军机差点又撞……
2025-03-29 11:02 美国一梦 -
果然,“欧盟没硬起来”
2025-03-29 10:59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南部战区正告菲方:引入外部势力撑腰注定徒劳无益
2025-03-29 10:26 南海局势 -
新协议更狠!“乌克兰将变成美国的殖民地…”
2025-03-29 10:17
相关推荐 -
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评论 79这场贸易战,美国就是个“纸老虎” 评论 79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评论 232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评论 239“英伟达很急:别再卡了,中国自研芯片已突围” 评论 147最新闻 Hot
-
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
黄仁勋访华盼继续合作,特朗普回应
-
中国男子在TikTok“神评”美国关税,米尔斯海默秒答:赞同
-
“内地电影票房过亿那一刻,香港电影就被颠覆了”
-
美国税局代理局长刚上任三天就被免,“贝森特抱怨他是马斯克的人”
-
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
“中国深知‘广场协议’是致命的,特朗普别想了”
-
“中国稀土,关乎美国人生死”
-
美军高官着急:中国速度太快了,是美国3倍
-
德银:中国客户减持美债,转头买欧洲资产
-
美国对中国再下黑手,“黄仁勋道出最大担忧…”
-
跟特朗普谈,拿中国当筹码?英财相:蠢死了
-
加总理扬言:除了中美,还有其他人
-
美方将不再斡旋?梅德韦杰夫喊话欧盟:学着点
-
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
“英伟达很急:别再卡了,中国自研芯片已突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