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维为《这就是中国》第162期:中国航空航天,创新前行
【圆桌讨论】
主持人:在圆桌讨论环节,我们请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康国华教授一起来参与对话,刚才两位教授的演讲都对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了梳理。在回顾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特别是南航这70年发展的时候,我们看到那么多的第一,其实早期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也有学习别人的过程,后来我们就意识到了自立自强的重要性。从现在这个时间点回过头来看,是不是更能够凸显出自立自强的重要性?
昂海松:我们国家如果不走自力更生、自强自立这条路的话,我们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外国人有的先进东西,我们中国也要有。外国人没有的东西,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研制出先进的装备出来。
康国华:很激动能跟昂老师一起来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关于创新,实际上我们现在能够感受到习主席说的一句话,关键的技术是求不来、买不来、要不来的。回顾过去这一段时间,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航空也好,航天也罢,我们的装备走过了前期的模仿,到领先,最后要超越。那么如何去超越?实际上就是创新,要走到别人没有去的地方,我们现在开始说,老一辈的人他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们这一辈和下一辈就要比他们做得更好,要实现从原来的0到1的突破。
主持人:咱们在节目里面经常讨论,中国的自立自强精神是独树一帜。张老师今天来到南航,我们讨论航空航天报国、强国精神,是不是给您更强烈的感受?
张维为:是的,我特别有感触,今天上午看了你们的校史馆,一代又一代的航空人、航天人做出的贡献才有今天的成就。国庆70周年阅兵我在现场,我在天安门广场,当看到我们的歼-20、东风-17、东风-41,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欢呼。我记得曾有一个刷屏的周恩来总理的照片,边上写着“这盛世如你所愿”,周总理在天安门城楼上以凝重的眼光注视着前方。1949年开国大典,我们只有17架飞机在天安门上空接受检验,总理觉得这个太少了,智慧地建议,我们就飞两遍吧。
现在各种各样的新型一流的战斗机、轰炸机、各种类型的导弹,都是中国自己研制生产的,要多少,有多少,令人感叹万千。
昂海松:前面老一批的航空人,他们就奋发图强,这种精神就传到我们这一代,我给学生讲了两句话,爱国是做人之本,我们这一生要不爱国的话,你这个中国人就白做了。第二句话是,创新是强国之首,光是埋头做人不行,还得要勇于创新,为我们国家做贡献。
主持人:太了不起了,说到创新,康教授,你们在做创新的时候,是不是给自己要提更高的要求?
康国华:首先很感谢昂老师以及其他老师给我们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我也举一个例子,我2006年博士毕业了以后,学校要研制一颗卫星,当时面临一个问题,我们到底研制怎样一颗卫星,这颗卫星要体现南航的特色,要体现技术水平。后来我们的团队研制第一颗卫星——“天巡一号”,我们就在想,是不是还有更多、更先进的技术等着我们去探索。创新的确是很难的事情,相当于在一块木板上,要去找到一个别人没有钻过的孔,把这个孔打下去,看看能不能探出宝藏来。
张维为:刚才昂教授谈到比他还早一辈的,我就想到钱学森。我有幸在1980年代中期的时候见过他本人,我们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庆招待会,我是翻译,印象非常深刻。今天我在南航校史馆又看到了他对南航的副校长说,中国在发展导弹,我们需要无人驾驶的靶机,所以南航是最早生产无人机的。钱学森看得很远。他很早就提到元宇宙,他用的概念是“灵境”,我想到我自己经常提一个做学问的观点,虽然我是做人文社会科学的,有个说法叫做“眼高手低”,就是一定要“眼高”,眼界一定要高,要看得很远、清楚,要认清这个领域内最前沿的是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手低”指的是从小处、从具体问题开始做。
主持人:非常同意张老师这个观点。现在我们说无人驾驶好像是很熟悉的概念,但是在看南航历史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其实南航的研究史上很早就有了许许多多的无人驾驶的第一,无人驾驶的大型靶机、无人驾驶的穿越核试验的取样机、无人驾驶的直升飞机等等。张老师说做科学研究要有一种前瞻的眼光,我觉得南航人也一直有一种前瞻的眼光,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下,中国航空航天人为什么会有这样前瞻的精神?
昂海松:我们南航是1952年创建的,正好是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我们的航空力量很薄弱,必须要办自己的航空技术,所以南京的空军飞机工厂下决心要办一个学校,建设了南航。正是在这种一开始就带着国家使命的基础之上来办学,带着使命来学习,南航人有一种踏实追求,为国家做贡献的机制,这个精神很重要。
中新社: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文化节。图源:视觉中国
主持人:说到自立自强,不断创新,接下来要请康教授再介绍一个他的作品,大家可能有所了解,叫做“锦囊一号”。
康国华:在8月9日,我们在太空的卫星上搭载发射了这样一个东西,给它命名叫“锦囊一号”。当时我们做这个创意的来源,就是我们观察到,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已经快建好了,上面有很多的科学实验,比如说水稻怎么种植。空间站门槛很高,需要很长的周期去准备,需要很高的技术条件去保障。
那么我们能不能在自己的领域,就是微小卫星的领域里面来实现这个事,所以我和团队就打造了这样一个阳光房,是国内首个在这样一个体积大小里面来保持常温常压的装置,相当于我们就在太空里面有一个自己的微小的实验室。
主持人:现在这个“锦囊一号”里在开展什么实验?什么生物在里面?
康国华:我们这一次选择了一个植物叫红萍,红萍有个俗名叫“满江红”,为什么我们选择这个植物?因为这个植物很有意思,在古生物学上有一个事件叫“红萍事件”,在5600万年前,地球上还有98%是二氧化碳,就是因为这个植物的出现,把碳吸收、固定、沉淀,使得我们的大气可以满足人类的呼吸。我们也在设想,火星上现在也都是二氧化碳,那么未来如果要改造火星的话,是不是有这样的一个东西可以去利用。
第二,它是一个蕨类植物,蕨类植物含有20%的蛋白质,是一个高蛋白质的植物,意味着它可以成为宇航员的食物。我们就想带这样的一个小东西上去,来看看在太空里面,它能不能生长得很好,这是我们带上去的一个小实验。
主持人:我们在做科研工作的时候,一方面需要想象力,还需要跨学科的能力。这个“锦囊一号”做完了之后,还会有“锦囊二号”吗?
康国华:我们现在的确在设想,如果它作为平台的话,后续能做哪一些事情,我们也希望来征集大家的一些奇思妙想,如果把领域稍微交叉一下,创新可能就是一个比较容易的事。
张维为:节目开始前和康教授聊天,我了解到,这是跨学科的,但是这些胯学科的工作都是在南航完成的,这本身就说明了南航的实力,这很不容易。我上次看到一个短视频,是讲天问一号的总师杨学军,他回忆他在南航受到的教育,他的老师非常有责任心。
另外就是团队工作的经验,给他一种整体协调的能力,他说这两个能力对他后来作为总师非常有帮助。所以一个优秀人才,他在大学里受过的教育、训练,以及潜移默化受到的各种影响,最后都会得到体现。
- 原标题:回顾中国航空航天前行之路,把不自信的“帽子”送给美国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刘惠 
-
美国新增感染病例7351例、死亡病例45例
2022-10-16 07:35 美国一梦 -
“宝马拟将电动MINI生产线从英国转至中国”
2022-10-15 22:32 观网财经-汽车 -
“时间到了”?
2022-10-15 22:32 -
华春莹连发20张图:每分钟的中国
2022-10-15 20:12 中国外交 -
纽约地铁一男子要亚裔夫妇摘口罩,结果被怼了
2022-10-15 19:30 -
英媒直播整活儿:特拉斯和生菜谁先完?
2022-10-15 19:15 不列颠 -
外交部:请在乌中国公民撤离转移
2022-10-15 18:24 乌克兰之殇 -
“30岁前不要认真与男人交往”,女孩一脸惊愕
2022-10-15 16:34 -
担心断网,英国推迟部分“华为禁令”
2022-10-15 16:04 华为 -
五角大楼证实:给乌克兰星链买单的事,我们一直在谈
2022-10-15 14:28 乌克兰之殇 -
乌克兰外长一语惊人:是我们干的!
2022-10-15 13:25 -
乌克兰全境拉响防空警报
2022-10-15 13:21 乌克兰之殇 -
马斯克自称“奉命滚蛋”后,乌克兰急了
2022-10-15 11:42 -
普京:德国政府犯了一个错误
2022-10-15 11:33 俄罗斯之声 -
除了电热毯,欧洲人正买爆中国“过冬八件套”
2022-10-15 11:19 观网财经-消费 -
半岛炮击不断,朝韩互相指责对方“军事挑衅”
2022-10-15 10:51 朝鲜现状 -
英国环保组织对《向日葵》泼了罐番茄汤…
2022-10-15 10:33 -
IMF:欧洲经济前景黯淡,通胀将继续上升
2022-10-15 09:51 欧洲乱局 -
普京:目标不是摧毁乌克兰,目前没有进一步打击计划
2022-10-15 09:47 俄罗斯之声 -
是否将与拜登会谈?普京:没有必要
2022-10-15 08:44 俄罗斯之声
相关推荐 -
“众叛亲离!要是再发生911,谁还同情美国人?” 评论 173她对美放狠话,还提到欧盟的“实力地位” 评论 266美媒竟来碰瓷:解放军这次演训,“是在考验美国决心” 评论 192围岛集结、多向抵近!现场视频来了 评论 177美国学者开始“流亡” 评论 152最新闻 Hot
-
“众叛亲离!要是再发生911,谁还同情美国人?”
-
特朗普明天将在白宫开会,讨论TikTok命运
-
“白宫正研究:丹麦给格陵兰6亿,我们加价”
-
美国司法部要求判他死刑:让美国再次安全
-
她对美放狠话,还提到欧盟的“实力地位”
-
“欧美关系搞砸了,欧盟准备以自己的方式应对中国 ”
-
周一鸣接棒港警“一哥”
-
他演讲超25小时,狂喷特朗普马斯克
-
解放军围岛演习,菲军方乱插嘴
-
拉夫罗夫:俄美准备举行新一轮会谈
-
魔幻!白宫发言人居然来了句:美国被剥削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啦
-
俄乌冲突以来首次,俄总统特别代表或将访美
-
“斯塔默这么努力地讨好特朗普,但没回报”
-
特朗普最新对朝表态
-
美媒竟来碰瓷:解放军这次演训,“是在考验美国决心”
-
“一些政府打电话来问:中国已深耕十年,我们咋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