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军:增速18.3%!中国经济复苏遥遥领先,增强全球信心
还有一个层面的意思,中国的相关行业也开始进行国际市场的“再布局”,从过去比较依赖欧美市场,经过这几年的调整,转向其他的市场。
比如他们发现,其实目前销售增长最快的地区是东亚、东南亚。这次疫情中,很多制造业出口企业发现东南亚市场逐步繁荣,从长远来讲,我们也可以想象欧美的增长边际放缓,景气相对衰弱,亚洲地区新兴市场反而相对比较集中,特别是中国周边的东亚、东南亚,中国企业过去对这些地区的依赖还不是很高,去年我们核准RCEP,有可能形成一个包含15个国家,占全球1/3的以上人口的超大市场地区。
商务部:中国已完成RCEP核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嗅觉比较敏感的中国出口企业,一定会去布局这样一个区域性的自由贸易市场。将来绝大部分国家批准协议后,很多产品都会变成零关税,这对我们这些出口企业的生存也是巨大的利好。
虽然我们跟欧盟也签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BIT),但是最近遇到一点波折,还有一些不确定性。所以我们的民企更容易把握的、确定性更高的暂时还是周边市场,这也是对他们比较利好的事情。
而且我们的RCEP有一个副产品,就是东北亚市场,因为我们跟日本、韩国都尚未实现自由贸易协议的安排,现在有了RCEP以后,至少我们在双边层面上,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零关税了,可以作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一个先行或铺垫,通过东盟10国+5的RCEP机制,未来可能还会加印度,这对我们的出口中长期会有比较大的利好。中国企业的出口格局也在发生变化。
观察者网:在双循环内,我们会有更多地区和国际之间的合作,您之前也讲过国内大循环可以理解成中国向全球开放更大的市场准入承诺,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张军:“双循环”这个概念和提法很容易让人想成是两个圈,但是这两个圈有没有交集呢?我们当然希望这两个圈有一定的交集。
中国过去的国际大循环,可以从地理上看成,沿海地区跟整个太平洋范围内的循环,现在,国内大循环可以理解为这个圈的放大,也就是从沿海放大到中国的内地,把内地也圈入其中,依托中国从沿海到内地的这个巨大的市场,跟太平洋以及全球市场融为一体。
所以换个角度,很多人理解的国内双循环是两个圈,其实也可以把它画成一个圈。
理论上,中国作为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拥有全产业链,供应链也比较完备,可以自给自足实现内循环,但我们不能使其封闭,我们是一个“内循环”而非“自循环”的系统,要将其开放,将我们国内巨大的市场纳入到全球市场当中去。包括刚才提到东南亚、东北亚地区,跟我们经济循环的契合度很高,也可以打通。
观察者网:“十四五”报告里面提到,国内目前面临着一些投资乏力和消费不足的问题。有观点认为,房地产泡沫如果不挤出的话,中国的内需消费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我们也看到目前官方对房地产的监管力度是很强的,想请您谈一下这个现象。
张军:中国的房地产问题不能完全作为全局的问题来看待,它更像是个不平衡的现象,这个现象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造成的。
房地产价格也就是北上广深、沿海地区等地区比较贵,内地房价相对而言是不贵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房价比较高,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发展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的政策应该有更大的格局和视野。在空间和区域经济发展上,应该鼓励将更多的经济资源聚集在这些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和都市圈,这也是经济学家可以给出的一个重要思路。
北上广深等城市房价高就说明人们愿意往这边去,这边发展好、生产率高,每单位土地、每单位资金的生产率都远远超过其他地方,这样的话,应该鼓励更多的资源流向这些地区。
从流动的角度来讲,我们的资本、人口都已经流动起来,问题是土地怎么流动?
目前我们的土地是受到严格管制的,地方的建设用地指标受到管制,把耕地变成建设用地政策更加有严格的管制,土地要素受到严格的用途管制和总量管制,这已经成为资源要素流向城市群和都市圈发达地区的一个障碍。
因此,土地的管制需要做相应的调整,简单的思路是建设用地指标、主体指标要跟着人走。
比如,杭州每年流入几十万的人口,但这些人并不给杭州增加任何建设用地,这就需要在全国层面上,进行关于土地建设用地指标市场化的改革,使其流动起来,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入多,那么就可以使用更多的建设用地。
对于周边的地方,我们推行区域一体化,比如长三角的三省一市。不要出现由于房价上涨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让更多的人匹配更多的空间用于建设,这样就能相互促进循环起来。我认为这是最终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
观察者网:前段时间,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举行,总投资4898亿元的216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我们也能看到一些项目比如特斯拉、半导体产业链,以及人民币债券等资产落地。在当前的环境下中国对资本仍然有吸引力,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张军:尽管美国对中国进行高压制裁,但从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上,肯定是中国这边发展以及投资回报更好。
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有一个针对欧盟、美国商会的调查,问有多少企业愿意离开中国,基本上都在10%以内,大家离开中国的意愿很低,大多数都认为中国有很好的投资潜力和营商环境。
观察者网:“十四五”强调“碳达峰”和“碳中和”,最近一些碳交易的措施也在加速落地。中美不久以后会开G20气候变化峰会,这些举措会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注入怎样的变量?
张军:中国力争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这几十年当中,如何做到净排放逐步递减?在减排过程当中,经济发展需要付出哪些代价等等,目前研究还不够,现在也有一些人担心“碳中和”可能会让我们经济放慢增长速度。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要进行根本性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包括现有的交通运输、生产方式、发电供气等等,要从根本上发生转变。
未来的10年到20年,整个的产业政策要怎样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冲击到底有多大?这些都需要科学的量化分析。最近也有论坛上说,我们不能抽象化地去看“碳中和”和“碳达峰”,还是要把账算清楚,心里才能有底。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刘惠 
-
“越南马来西亚都可以接受TPP,中国不能接受吗?”
2021-04-19 20:42 争议TPP -
日本3月对华出口同比增长近40%,创单月历史新高
2021-04-19 18:18 日本 -
欧盟划定30种关键原材料欲管控供应链风险,2/3中国有储量
2021-04-19 16:05 欧洲乱局 -
“今年亚洲经济增速有望超6.5%”
2021-04-19 11:38 博鳌论坛 -
这个“全国首例”,有何意义?
2021-04-19 10:57 大公司 -
央行副行长:正研究对比特币、稳定币的监管规则
2021-04-19 09:04 博鳌论坛 -
康美药业财务造假300亿,股民索赔方式开先河
2021-04-19 08:32 上市公司 -
周小川:发展央行数字货币应尊重各国货币主权
2021-04-19 07:31 博鳌论坛 -
花旗宣布退出中国等地个人银行业务
2021-04-16 17:18 上市公司 -
央企首季累计实现净利润4152.9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2021-04-16 15:27 国企备忘录 -
光刻机巨头ASML和伙伴们的声音,请美国倾听
2021-04-16 14:57 上市公司 -
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7576亿元 同比增长25.6%
2021-04-16 10:33 -
央行等7部门启动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
2021-04-16 09:59 乡村振兴 -
易纲:预计2030年前,中国碳减排需每年投入2.2万亿元
2021-04-16 09:36 中国梦 -
韩正:坚决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
2021-04-15 20:12 地方债 -
市值上冲1000亿美元,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base登陆美股
2021-04-15 17:26 疯狂比特币 -
央行: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在营P2P网贷机构全部停业
2021-04-15 13:30 -
最大客户遭美国打压,这家台企连续5天跌停
2021-04-15 10:43 上市公司 -
对日采购下降20%,华为:日企典型受到非自由贸易对待
2021-04-14 18:11 大公司 -
中科院院士:氢能是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的最佳途径
2021-04-14 14:13 科技前沿
相关推荐 -
“强度极大”!伊朗一港口突发爆炸,已致406伤 评论 25大错特错!“给特朗普献计的人,压根不懂中国” 评论 122比较见真章,美国车主心态崩了:怎么中国啥啥都有… 评论 111特朗普称“克里米亚归俄罗斯”,泽连斯基回应 评论 288NASA资助的高校借到月壤,美国尴尬不? 评论 176最新闻 Hot
-
“强度极大”!伊朗一港口发生爆炸,已致406伤
-
白宫争吵后,他俩首度会谈
-
罗马教皇方济各葬礼举行,英法美等多国领导人出席
-
大错特错!“给特朗普献计的人,压根不懂中国”
-
比较见真章,美国车主心态崩了:怎么中国啥啥都有…
-
特朗普称“克里米亚归俄罗斯”,泽连斯基回应
-
“美国百年优势,特朗普百日玩完,中国要赶上了”
-
领英创始人:若欧洲这么看中国,美国就惨了
-
“特朗普虚晃一招,中国没上钩”
-
日本:中国不买,我们想买美国玉米
-
特朗普:我开玩笑的
-
爱泼斯坦案关键证人自杀,曾称遭英王子性侵
-
“不跟中国做生意,美国货架要空”
-
杨瀚森参加2025年NBA选秀
-
美国务院警告:孕妇或遭拒签
-
63岁徐锦江已向儿子交代后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