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辜朝明对话余永定:“资产负债表衰退”与中国经济发展
最后更新: 2023-09-26 10:15:47【导读】 9月22-24日,第五届外滩金融峰会“迈向新征程的中国与世界:复苏与挑战”在上海市召开。
峰会首日,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与上海浦山新金融发展基金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围绕“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和日本在日美贸易摩擦时期的经验教训等问题展开对话。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缪延亮主持。
围绕近期经济学界热议的中国是否已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一问题,作为概念提出者,辜朝明在现场表示,如果想知道一个国家是否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就必须拿到资金流数据,弄清楚谁在储蓄、谁在借贷,但目前尚无法及时掌握中国的资金流数据。
余永定则明确表示,“目前为止,还不能认为中国正在经历‘资产负债表衰退’”,中国没有必要过于看重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标准(财政赤字对GDP比低于3%,国债对GDP比低于60%),应从现实出发决定财政政策;中国应考虑盯住某一通胀率的政策。
谈及对美贸易摩擦的经验教训,辜朝明认为日本的教训,一是要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保持灵活汇率,二是要清楚本国产品的市场所在。余永定表示,人民银行勇敢采取行动增强人民币汇率机制的灵活性值得称赞,目前中国经常账户仍有大量盈余,我们不必过于担心汇率问题。
以下为对谈译文,观察者网已获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授权转载。
2023年9月22日,第五届外滩金融峰会,辜朝明对话余永定,缪延亮主持。
主持人缪延亮:辜先生,您在中国被称为“资产负债表”先生,创造了“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个概念,什么是引发你灵感的苹果,就像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辜朝明:我在1996、1997年左右,也即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七年之后,提出“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一概念。当时,我正在研究日本企业从资本市场和银行系统中融资的实际情况,结果发现,日本企业当时并没有进行融资,而是在偿还债务。但理论上,在利率为零的情况下,企业不应该急着还债。因此,我开始思考,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企业会在利率为零时还在偿债,唯一的可能就是公司有财务问题或者资产负债表问题,这就是我整个思考的起点。
“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基本原理是这样的:经济泡沫期间,人们倾向于加杠杆、借钱,再用借来的钱去赚钱。泡沫破灭后,资产价格崩溃,但负债依然还在,所以他们的资产负债表陷入困境。一旦资产负债表陷入困境,基本上就意味着破产。但是破产也要分两种情况:如果现金流还不错,就可以用现金流偿还债务;如果没有现金流,那就意味着企业走到终点,别无他法。
以日本为例,1990年时,日本全国范围内商业地产价格下跌了87%,但日本对许多国家还保持着巨大的贸易顺差,各国都在进口日本车、日本相机,所以日本公司尽管资产负债表陷入困境,但还有现金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开始用现金流偿还债务。如此一来,就不必向股东报告糟糕的资产状况,不必让银行认为自己的债务都是不良贷款,也不必即刻裁员。因此,对所有利益相关方而言,用现金流偿还债务是一种正确且负责任的做法。
问题在于,当所有的公司同时这样做时,国民经济会怎样呢?在国民经济中,如果有人存钱或还债,就必须有人花钱和借债。经济正常时,储户的存款通过金融机构以贷款的方式流向有资金需求的人,经济由此持续发展。如果借款人太多,央行就会提高利率,如果借款人太少,央行又会降低利率,以确保借贷循环下去。
然而,当所有人都同时修复资产负债表时,即使利率降至零,大家也仍会选择继续偿还债务,不会有人借钱,这将导致严重的通货紧缩。
具体来说,假设我有1000美元的收入,花出去900美元之后,这900美元就成为了别人的收入,剩下的100美元储蓄之后通过金融机构借出去,变成了借款人的消费,因此1000美元都成为消费,推动经济向前发展。
但是,当资产负债表衰退时,因为没有借贷者,储蓄的100美元被困在金融体系里无法流出,导致经济的规模从1000美元缩水到900美元。接着,这900美元成为另一个人的收入之后,这个人也将其中的10%变为储蓄,那么他的消费就只有810美元,剩下的90美元继续被困在银行,因为资产负债表的修复需要很长时间,日本花了将近20年。
资料图来自第一财经
主持人缪延亮:这种情况和传统的流动性陷阱有何不同?
辜朝明:流动性陷阱是一种描述,而非解释,我认为“资产负债表衰退”是对流动性陷阱的解释。大萧条发生后,美国的名义GDP在短短四年内损失了46%,基本上就是如前文所述,经济迅速从1000缩水至900、810、730,一缩再缩。在这种情况下,央行恐怕在很大程度上无能为力。作为一名前央行从业者,我必须要说,如果大家都在修复资产负债表,没有人借债的话,货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会失效。
有观点认为央行做得太多了,但为什么各国央行并没有实现通胀目标,其关键原因在于尽管各国央行采取了各种政策,但美国、欧洲和日本等经济体都面临着“资产负债表衰退”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借钱来维持经济发展,不得不承担起最后借款人的角色。日本就做到了这一点,尽管并非尽善尽美,但终究维持了经济发展。
主持人缪延亮:您的意思是,中国也陷入了“资产负债表衰退”吗?因为中国的通胀也低于目标。
辜朝明:如果想知道一个国家是否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就必须拿到资金流数据,弄清楚谁在储蓄、谁在借贷。然而,中国的资金流数据出得很慢,所以无法像当年的日本一样及时掌握数据。但我听说很多人都在偿还债务,即使利率很低也不愿意借贷。如果大家一方面不愿意借钱,另一方面又不断存钱,就会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情况。
主持人缪延亮:余教授,我知道您开出了与辜朝明先生类似的“药方”,即更多的政策宽松,那么您是否同意中国很可能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诊断?
余永定:我认为,目前为止,还不能认为中国正在经历“资产负债表衰退”,我们可能还没到那个阶段。我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最初使用了非常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因此,中国经济反弹非常强劲。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为12.2%,增速非常高。
当时,我们发现这种刺激计划有很多副作用,所以政府认为应该做一些调整,比如政府非常强调“压缩过剩产能”。矫正“四万亿刺激计划”造成的问题是必要的,但这些矫正实际上存在矫枉过正的问题。例如,2009年,中国的财政赤字对GDP比为2.8%,2011年就降到了1.1%,相较于中国,其他国家的政府继续采用扩张性政策。“四万亿”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但“四万亿”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应该充分肯定。
中国政府一直坚持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制定的标准:财政赤字对GDP比低于3%,国债对GDP比低于60%。这些“标准”西方国家早就放弃了。继续坚持这些标准,可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2012年3月以后,中国PPI经历了连续54个月的负增长,后来到了2019年,PPI再次进入负区间,这次持续了约17个月。去年10月,中国PPI又出现负增长。这样算下来,过去10年中,有相当7年的时间中国的PPI为负。从2012年5月开始,中国的CPI降到了3%以下,从那以后,就一直保持在很低的水平,约为2%。但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速也在稳步放缓,从12.2%降至2019年第四季度的6%。
可见,一方面,经济增速在下降,另一方面,通胀非常低。因此,理论上,中国政府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其中始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干扰因素,即房价的变动。每当房价快速上涨,政府就会推出调控措施。货币政策也随之从紧或不能执行更具扩张性的政策。
广州自2010年开始实施的限购政策,13年来出现首次松动。资料图
我不确定中国人民银行是否应该把调控房价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宏观审慎政策本身似乎不足以稳定房价)。在我看来,中国人民银行要兼顾的目标有些多,这太困难了。尽管中国没有设定具体的通胀目标,但政府会时不时提到通胀率应该在3%左右,大家或许已经习惯性地认为中国的通胀率目标应该是低于3%(不是盯住3%)。
简言之,首先,中国政府没有必要过于看重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标准,应该从现实出发决定财政政策。其次,中国或许应该考虑盯住某一通胀率的政策。比如说,中国把3%作为通胀率目标。但如果通胀率低于3%,那就需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主持人缪延亮:余教授,您说长期低通胀是因为中国的需求不足。那有没有可能中国低通胀是因为供应过剩带来的?或者说,是我们刺激经济的方式,通过过度的投资造成供应的过剩?
余永定: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有时我们会混淆供应过剩的不同性质,有时候供应过剩是结构性问题造成的,因为某个行业(某些企业)投资过多,例如,钢铁行业、汽车行业的供给过剩可能主要是结构性问题。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是由货币和财政紧缩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例如,由于2011年的货币紧缩政策,2012年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严重,压低了利润。这些不同的情况是我们需要区分的。
如果产能过剩是企业决策失误导致的过剩投资,就应该通过市场和价格机制而不是宏观经济政策来纠正。如果产能过剩是由前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紧缩过度引起的,就应该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 原标题:全文 | 辜朝明对话余永定:“资产负债表衰退”与中国经济发展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周子怡 
-
美国政府月底关门?美联储懵了
2023-09-25 16:53 观网财经-宏观 -
周鸿祎在香港举起了“镰刀”
2023-09-25 16:47 观网财经-金融 -
刘德华现身华为发布会
2023-09-25 16:22 华为 -
恒大境外债务紧急公告!许家印身家2年缩水90%
2023-09-25 07:44 -
恒大再发公告
2023-09-24 21:25 -
“腾笼换鸟”,中交集团系6家公司将借祁连山上市?
2023-09-22 17:36 观网财经-金融 -
来了!22条措施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2023-09-22 10:38 观网财经-宏观 -
在华大规模裁员、关闭办公室?高通回应
2023-09-22 10:02 手机 -
600亿市值工程机械龙头分拆子公司“借壳”,能否成功?
2023-09-21 21:51 观网财经-金融 -
高通被曝在华大规模裁员
2023-09-21 16:06 观网财经-科创 -
限购放松广州一夜未眠:开发商连夜调价,700多位业主放盘
2023-09-21 14:05 观网财经-房产 -
英国宣布推迟!“不会以让英国人破产来拯救地球”
2023-09-21 13:40 不列颠 -
ST板块是“A股最后净土”?专家提醒炒作风险
2023-09-20 20:36 观网财经-金融 -
雄安新区取消商品住房预售,公共服务“租售同权”
2023-09-20 17:21 观网财经-房产 -
对话荣耀CEO:由衷祝贺华为,但绝无可能回归华为
2023-09-20 17:08 观网财经-科创 -
孟晚舟:打造中国坚实算力底座,为世界构建第二选择
2023-09-20 11:12 观网财经-科创 -
央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非常重要,但并不是人民币汇率的全部
2023-09-20 10:51 观网财经-金融 -
杭州亚运会支持支付宝和10个境外钱包移动支付
2023-09-20 10:12 亚运经济 -
平台化战略深化 SHEIN再推500城产业带出海计划
2023-09-19 20:53 -
花西子致歉,首次回应“79元眉笔事件”
2023-09-19 20:16 观网财经-消费
相关推荐 -
“中国人很团结,就连亲美人士都认为必须对抗美国” 评论 67撑不住了?特朗普暗示降低对华关税 评论 349几经波折,美乌要签了? 评论 123“不吃够自己种的苦果,某国就不会放下身段老实谈判” 评论 195关键时刻,外贸大省如何突围? 评论 58最新闻 Hot
-
“中国人很团结,就连亲美人士都认为必须对抗美国”
-
又一位科学家回国!曾供职美顶尖能源实验室
-
撑不住了?特朗普暗示降低对华关税
-
国家发改委干将龚桢梽,“空降”广东
-
广西东兰干旱“农民求雨”?当地回应:视频系摆拍
-
外媒继续紧盯:中国,70天了…
-
中央巡视组刚进驻吉林,正厅级赵明任上被查
-
“中方把波音飞机退回美国”
-
巴西毛遂自荐:听说中国停了近400家美国牛肉商…
-
“特朗普破产过6次,想用这样的手段吓中国?”
-
“毛主席总讲,既要看到它是‘纸老虎’,又要看到它是‘真老虎’”
-
泽连斯基猛批美国特使:散布“俄罗斯叙事”
-
就因两张超速罚单,日籍博士被美国吊销签证
-
果然,特朗普对中国船只动手了!
-
“有人觉得需要跪?毛主席曾让国人读不怕鬼的故事”
-
CBA处罚:山西男篮核减15万经费,广东队多人被罚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