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洋:世界在变,但中国世界工厂的中心地位不会变
最后更新: 2023-07-01 12:48:056月21日,在中信书院、中金研究院和北大国发院主办的主题为《大国规模和产业链韧性》的分享会上,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就中国产业链韧性、美国脱钩,以及中国和跨国企业外迁等热点问题发表演讲。观察者网根据演讲录音整理,经作者确认。
我想分享的主题是,中国经济的韧性到底从哪里来?
我们一般认为,经过改革开放45年来的发展,中国积累了非常深厚的经济基础。但是也不要忘记,建国前30年为我们中国的产业发展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在建国初期我们选择了重工业优先的策略,我们没有先从消费品、农产品开始做起,而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一条比较困难的工业化道路。当时走得非常艰难,可今天回过头来一看,对后来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今天看中国的出口产品的构成,很重要的一个部门就是我们传统上就比较擅长的机械工业领域。当然现在出口的是自动化和电子化的机械工业产品,但无论如何依然是在原有的机械工业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所以当我们谈中国经济的韧性,特别是产业韧性的时候,要想到我们是有非常深厚的历史积淀的。在这个积淀基础之上,中国经济厚积薄发。因此我们中国才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就是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产品都能生产。
另一方面我们的技术进步又是非常快的。我不太赞同很多经济学家研究得到的结论,说过去10多年,中国经济的TLP(全劳动生产率)是下降的,甚至趋近负数。我觉得这是计算方法有问题,而不是说中国经济没有技术进步。
疫情期间,中国经济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整个世界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度反倒是上升了,世界和中国的连接是加强了,而不是削弱了。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临时性的情况,未来可能世界对中国的依赖度会下降。但是,往往当世界遭受巨大冲击之后,它会较长时间都停留在遭到冲击的状态上,不太可能完全回到过去。
所以从这点上来说,我们对产业链的重构要有自己的信心,整个世界离不开中国。
产业转移是规律使然
第二点,我想说产业的转移恐怕是有规律的。
回顾30多年前,当中国大陆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时候,港澳台资金还有韩国的资金大规模涌入中国大陆,我们承接了很多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当时,从中国大陆与亚洲四小龙以及日本的比较来看,我们的各项指标落后日本大概40-45年,落后亚洲四小龙大概22-25年。
2000年初,我们就提出了“走出去”战略。所以我们的产业那时候就已经开始向外转移了。
现在的产业向外转移,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当然和美国跟我们搞脱钩断链,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是有关系的。
很多中国企业,还有在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不得不采取所谓的China plus one战略。这个战略并不是说他们完全从中国退出,而是在中国之外再搞一个“备份”。这样做成本当然要提高,因为尽管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在亚洲发展中国家里最高了,但是中国整个工业的综合成本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比较低的。
我看了越南投资的中国企业传回来的信息,他们在越南设厂的综合成本,比在中国市场要高出30%-40%。就是说,美国制造的地缘政治风险,极大的抬高了全世界产业链的生产成本。
但是即使是给定这样的条件,我们要看到这背后的规律。产业的转移仍然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一方面,中国产业要升级,我们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上面;另一方面其他国家也在兴起,在承接中国产业的转移,就像30多年前我们承接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是一样的。
产业转移提升了中国和南方国家的联系
产业转移是不是对中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呢?我们现在还没有看到。
在过去十几年我们一直没有解决中国经济的产能过剩问题。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过剩产能,是因为本世纪前十年我们的增长实在是太快了。我们的储蓄急剧增长,不太可能一下子就转化成个人的消费,最后绝大部分变成了企业的投资。金融危机之后,企业的投资过剩问题暴露出来了。
所以今天中国经济的一大问题就是,企业的开工率就70%多一点。所以如果我们把部分产能转移到海外去,对于中国来说实际上是有利的。
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加强了我们与受转移国的联系,比方说我们和东盟的关系。这些年,我们和东盟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增加了: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上,东盟正在不断弥补我们退出后的缺口;而我们对东盟国家的出口也在增加,当然我们是出口一些技术含量更高的中间产品,是上了一个档次的产品。
所以,我觉得产业转移反倒是一个互赢的一个过程。美国跟中国搞脱钩断链,在某种意义上反倒是促进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联系,特别是我们和南方国家的联系。
一季度,我们对欧美国家的出口份额在下降,但是对亚非拉国家的出口大幅度提高。而且我们也看到了亚非拉国家是一个更广阔的市场。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金砖五国对全球GDP的贡献(31.5%)已经超过了G7集团(30.7%)。这个世界在变,我们不能再以老眼光来看世界经济。
美国的脱钩断链不会成功
最后一个问题我想说,美国单方面的脱钩断链会不会成功?我觉得绝对不会成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美国的脱钩断链反倒刺激了中国的科技进步的速度。
比如芯片领域。本来我们的芯片进口是中国进口构成中最大的项目,最高每年2万多亿元人民币的进口。这些年芯片进口减少了,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国产芯片上来了。我们是被逼的,或者说由于脱钩断链给国产芯片创造了一个发展机会,他们迅速占领了国内的市场。
2020年中国进口重点商品价值,单位:亿美元
一旦国产芯片起来之后,就会形成一个势头,企业就一直会用下去,因为使用新的国产芯片,企业要做很多配套方面的改变,他们已经付出了这个成本,就不愿意再回去买进口的了。
我们国家现在还在加大对新一代芯片的研制。我的判断,很可能5年之内我们的新产品就会研发出来,那时候就会完全打破美国芯片的垄断。
第二,我们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美国对我们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255%的关税,这是没用的。为什么没用呢?我们的企业会到别的国家去设厂,从而绕过关税壁垒。所以美国单方面脱钩断链不可能成功。
山东德州,工人们正在组装太阳能电池板,图|Alamy
再有,美国想通过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来发展自己本国的产业,比方说发展太阳能电池板产业,我觉得这是在重复发展中国家进口替代的失败经验。
我觉得美国的做法很新奇很有意思。美国的经济学教科书说,进口替代是个失败的政策,现在非常讽刺的是,美国把这个政策捡起来了。美国在太阳能电子版方面落后中国20年,它想关起门来自己搞太阳能电池板,这是不可能成功的。
更别说,美国不能像过去发展中国家似的,对所有的国家都征收高关税。它只对中国征收高关税根本起不到作用。所以美国也是病急乱投医,我觉得不可能达到它的目标。
总结来说,整个世界在变,世界产业链在做调整,但这个调整过程中,中国世界工厂的中心地位仍然不会改变。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苏堤 
-
光刻机巨头回应荷兰出口管制新规
2023-06-30 21:59 观网财经-科创 -
央行:加快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推动建立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
2023-06-30 20:35 观网财经-房产 -
8城同开12店,盒马继续狂奔?
2023-06-30 19:29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千亿规模的垂直农业,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新赛道?
2023-06-30 19:24 观网财经-科创 -
今年一季度我国外债余额171169亿元,本币外债占45%
2023-06-30 17:45 中国经济 -
营收破百亿港元的银龙供水拟港股上市,最大业务的毛利率连续下滑
2023-06-30 17:19 观网财经-金融 -
网易游戏《逆水寒》炮轰微博:疑因广告投放少被禁言
2023-06-30 16:15 观网财经-互联网 -
明喆集团拟主板上市,“A股第二大物业公司”含金量几何?
2023-06-30 10:42 观网财经-金融 -
财政部:前5月国企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9%
2023-06-30 10:18 国企备忘录 -
6月制造业PMI为49.0%,比上月上升0.2%
2023-06-30 09:40 观察者头条 -
微信再回应:0.6%费率纯属误传
2023-06-30 08:11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关键技术获重大验证进展”,华为为何要大力推动5.5G?
2023-06-30 07:56 观网财经-科创 -
20.65亿,美团接手前高管AI大模型创业项目
2023-06-29 20:16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微信支付对部分校园场景收费引争议,背后有何考虑?
2023-06-29 18:00 观网财经-互联网 -
仰仗耐克集团旗下品牌的永兴东润国际拟港股上市
2023-06-29 10:26 观网财经-金融 -
多晶硅形势不佳,中圣科技能否市值超百亿?
2023-06-29 10:13 观网财经-金融 -
“5G网络演进的必然之路”,孟晚舟所说的5.5G是什么?
2023-06-28 20:52 观网财经-科创 -
财政部:截至5月末全国地方债余额375579亿 控制在批准限额之内
2023-06-28 18:16 观网财经-宏观 -
离岸人民币对美元跌破7.25关口
2023-06-28 18:09 观网财经-海外 -
全球最大镁合金汽车压铸件在重庆试制成功
2023-06-28 10:33 观网财经-汽车
相关推荐 -
几经波折,美乌要签了? 评论 62“不吃够自己种的苦果,某国就不会放下身段老实谈判” 评论 171关键时刻,外贸大省如何突围? 评论 50“特朗普会输,‘用谈判孤立中国’行不通” 评论 95“中国代表团访问巴西,探讨两洋铁路” 评论 197最新闻 Hot
-
几经波折,美乌要签了?
-
怕谈崩了,欧盟准备“留后手”
-
“特朗普收手吧!中国又要领先了”
-
靠中国,加拿大发上“美国财”
-
美股再跌,特朗普:鲍威尔越早走人越好
-
农文旅项目投资1700万后被告知是禁养区?南京浦口通报
-
“中国学生对赴美留学迟疑,英国成了热门地”
-
为获提拔,他送给中管干部张福生25万
-
7天内连发3起事故,主力机队飞行训练暂停?台军方回应
-
广西吃了自然保护地划得过多的亏?自治区党委书记要求廓清模糊认识
-
“美国GDP的水分在不断增加,他们慌了”
-
“对于欧洲,中国要做两手准备”
-
IMF:美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重启”将拖累增长
-
煤矿疑污水渗漏致数十亩耕地被淹,陕西榆阳区:成立调查组调查
-
“特朗普认为欧盟在占美国便宜,别指望梅洛尼能谈成”
-
“为防止被美国偷窥,连英国也支棱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