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峰:香港经济陷入衰退?也许暂时还没那么糟
关键字: 香港香港经济衰退香港地价香港港香港旅游业然而对另三大支柱产业的荣衰,香港就绝不可能那么轻松了。金融业、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业既是全港数十万专业精英人士事业所系,是特区的主要财政来源之一,也维系着香港国际大都市、金融和工商业服务中心地位,维系着香港现在高度发达经济体的收入水平。贸易及物流行业不仅是香港规模最大、雇员最多的产业,近年占了全港GDP的约25%,雇用员工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21%左右。而且更是包括金融和专业服务业在内的,整个香港经济竞争力的根本基石——从历史经验上看,重要的商业和金融中心都必须依托于强大的经济腹地才能稳固。对于香港来说,只有借助枢纽港的地位,将珠三角乃于全国纳入自己的经济腹地范围,才能支持起自己作为主要国际金融和服务中心之一的体量。
所以,现在香港港的相对地位不仅遭到多个内地港口反超和紧追,甚至绝对运输量也呈连续下降趋势,这其实是一件很严重的警讯。中国或者至少华南贸易枢纽港的地位是香港不容有失的根本,甚至比其最引以为傲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加重要。毕竟皮之不存,毛之焉附。随着实物贸易流的转移,跟随客户和市场的各种专业和周边服务贸易,或早或晚必然会追随而去,这是人类经济史上无法违抗的规律。
事实上,先例已经产生了,只是早前很少人会预料到,第一批倒下的骨牌居然是文化产业。香港文化产业在80-90年代对整个中国流行文化曾经是统治性的,现下社会中坚的整整一代人几乎都是完全在香港文化产品的薰陶下长大的,基础好的令人艳慕。可近几年从影视、到音乐、到小说动漫,在所有细分领域下,比较纯粹的“香港出品”都急速萎缩到了无足轻重的地步。即使少数人擅长并愿意与内地合作,可最后除了几个明星人物的招牌外,还剩下了多少香港的份额也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就像现在正火热爆棚中的《美人鱼》,主要的资金来源、发行公司、大多数演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后期制作公司都已与香港没什么关系了,当然也就对香港经济做不出多少真正的贡献。
文化产业已经倒下了,是否会有下一张牌乃至更多跟着倒下?应该说,梁振英这届特区政府其实意识到了潜伏的危机,在2016年度施政报告里,可以看到他们从扶持影视、创意文化产业,到科技型创业、到“再工业化”的尝试,林林总总提出了许多设想。更把抓住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机会,推动香港经济与内地加快进一步融和,作为最重要的新增长点开拓方向。
香港港口
成亦自由港,败亦自由港?
然而,由于香港社会整体上极度推崇所谓“小政府”体制,一贯相信由市场自发调节经济结构才是好的。特别在立法会中存在着强大的反体制性反对派,更处处为反对而反对,特区政府受种种牵制,无论在财力物力上,还是在对社会的动员说服力上,都不足以引导香港以全面转型升级。
而且在香港内外一直存在着一种看法,认为香港最大的比较优势是香港的法治精神和继承的英美国系法律制度。只有凭借与内地制度的截然不同,与西方尤其是英美系法律、规范上的相近,和内地进行差异化竞争,才是香港经济长期安身立命的本钱。受此影响,很大一部分港人对特区政府推动与内地更深度融和的苦心,反而有着相当的抵触和反对。
笔者并不否认香港的法制程度仍然值得内地学习,也无意贬低香港现行的法律制度。但却越来越倾向认为,实际上对香港现行制度的过度迷信和原教旨主义化,可能已经成了诱使香港陷入长期慢性衰退的主要危险。
以往多数对此的担忧,往往都是顾虑两地基本制度不同而引发冲撞。这点不幸已经被近一年多来香港明显加剧的政治风险证明了。不过到目前为止,香港的政治风险还是可控的,除了对旅游观光及相关产业以外,其它产业受到的直接冲击不大。然而对于香港经济来说,更大的麻烦正在浮现,而且来源根植的更深。
先看一个例子:由于零关税政策执行,2015年1-8月,中国进口啤酒36.31万千升,同比增加65.7%。而厦门自贸区海沧保税港区,已经成为今年全国啤酒进口量最大的集散地。“我们线上的零售价格甚至比香港还要低10%,今年不少国内消费者更愿意选择网购、深圳保税店而放弃香港购物。”——某海淘网站厦门站店长。
在这个例子中,香港并没有做错任何事,但还是丢掉了原来占有的市场份额。而这种事例绝不仅是在进口啤酒上发生着。
作为一个紧邻内地的单独关税区以及自由港,很多年来,香港从自身的这种法律定位中获益无数。对绝大多数商品零关税的政策,以及当年中国最优质的航运和物流设施,吸引了大批企业和商人将香港作为自己商品打入内地的跳板。这些多企业、商人集聚在香港,这么多商品经过香港流转,造就了香港物流与贸易中心的地位。也正是在为巨量的贸易和物流服务的基石上,香港的专业服务和金融产业也渐渐积累起了现今的家底。
但近年来,世界各经济体间的主要贸易保护手段已经从直接的关税转移各种非关税壁垒,香港凭借自由港减免大多数商品关税的传统优势越来越小,而不同关税区间人员和商品互相流通不便的弱点却在迅速放大。以上例的进口啤酒为例,从香港转口至少要多办一次海关手续,而利用国内的自贸区为基地,不仅流程上更为简单,物流时间和距离更短,能够进一步压缩成本。而且由于同在内地,对客户意见的反应速度,以及能够实际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范围,也都具有更好的优势。于是这个市场的份额在竞争中逐渐向内地转移,也就实在不足为奇了。
虽然这两年全球贸易形势相当困难,但中国通过与诸多经济体签定了自贸协议,加上增设和扩大自贸区主动扩大开放,实际贸易量仍然保持着增长。内地主要港口的吞吐量也继续保持着稳定上扬,唯有香港港却连续大幅下降。内地货物进出口贸易加速本地化的趋势可以说已经非常明显了。
而正如历史上其它地方发生的,在实体经济发生转移后,虽然可能有一个滞后期,但相关的金融和专业服务产业终究会随着生产、贸易和物流的转移而转移。尤其是内地与香港的CEPA协议更打开了香港专业人士直接在内地工作的通道,现在香港专业人士中“北上”已经蔚然成风。而之所以是人员“北上”,而非生意“南下”成为主流模式,除了顾客天然有“懒惰”的权利外,香港与内地间往来方便程度完全落后于时代,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以深港间陆路口岸为例,至今为止仍只有皇岗一处实现了24小时通关。而港深高铁通车尚遥遥无期,即使通车后,能否实现一地两检充分发挥效用,也还是未知数。这种交通的不便,加上内地与香港间人员往来的单向限制,导致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北上”压倒“南下”恐怕仍然会是各种两地间专业服务贸易上的基本形势。于是很讽刺的,原意更多支持香港的政策、给予香港居民的“特权”,反而在加速促使香港的专业服务产业继制造业后,也在走上空心化的道路。
至于香港如何避免这种前景,答案其实很简单,排除激进分子的干扰,加大加快特区与内地进一步深度融合,甚至实现近似“欧盟共同市场”式的统一市场。没有广阔经济腹地可恃的贸易、物流、服务和金融中心,终究难以避免退居二线城市的下场,而有强大经济腹地支撑,连小渔村也能成长为光彩炫目的东方明珠。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小婷
-
“眼下是美国痛感更强、压力更大,想重回谈判桌” 评论 89“华裔科学家五年前在美坠亡,与美方调查有关?” 评论 130义乌有信心挺过去,心疼美国一秒:他们上哪儿找袜子? 评论 196恐遭监视,欧盟为赴美出差高官发放一次性手机 评论 217“人人都想制造业回流美国,但没多少人想自己下工厂” 评论 174最新闻 Hot
-
欧盟抱怨:谈了两小时,不知道美国要什么
-
隔空互怼,万斯批泽连斯基:荒谬
-
“眼下是美国痛感更强、压力更大,想重回谈判桌”
-
“他俩激烈争吵,姆努钦还被拉出来鞭尸”
-
哈梅内伊表态
-
尴尬!万斯举起奖杯,底儿掉了......网友:美国制造?
-
“华裔科学家五年前在美坠亡,与美方调查有关?”
-
“特朗普,白日做梦”
-
英国人也火大:中国对特朗普的评价,很难不赞同
-
义乌有信心挺过去,心疼美国一秒:他们上哪儿找袜子?
-
美财长污蔑中国“夺走”拉美矿权,中方驳斥
-
果然,又威胁欧洲:中国还是美国?
-
摇摆州共和党人急死:中国都说奉陪到底了…
-
“美对华牛肉出口停滞,澳大利亚火速补位”
-
“美国客户急电:SOS!90天内,能发多少发多少”
-
AI生成“吉卜力风格”图片席卷网络,争议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