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留学生:我们不后悔去中国
关键字: 美国留学生中美大学交换项目中国留学留学中国外国人学中文外国留学生在中国中美民间交流【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的发展波澜起伏。多年来,由于两国政治、文化、传统、习俗存在巨大差异,再加上中国崛起对世界带来深远影响,美国政治界、舆论界、学术界总不乏跃跃欲试的“齐格弗里德”,他们随时能用宏大的话语将陌生的中国勾勒成一条恶龙,然后手握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宝剑斩断龙首。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之下,随着中美两国经济往来不断深化,两国人民直接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在许多领域,实实在在的双边互动拉近了两种迥异文化之间的距离,我们看对方时不再像过去那样“像雾像雨又像风”。
在过去三年里,中国赴美留学生数量暴增75%,上学年已超过27万人;而据最新可考数据,中国高校2012-2013学年接纳的美国留学生达1.4万人。国际时事刊物《外交政策》以“美国学生在中国,有风险,没遗憾”为题,刊登了有中国留学经历的美国学生对中国态度的问卷调查结果。此前, 观察者网曾报道过两国年轻人坦诚交流产生的思想火花,赴美求学的中国学生并不认为美国掌握了“政治和经济的真理”;而此次《外交政策》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在中国留学的美国学生发现,“原来中国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糟糕”。或许如今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在大洋此岸,你在彼岸;不是你我说着迥然相异的语言;而是双手明明已握在一起,你却傲娇地转开脸。
以下为《外交政策》杂志的报道,观察者网全文翻译以飨读者。】
1979年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以前,两国间的往来交流是件罕见的、甚至惊人的举动。那时,美国人只能站在香港的边界上向北窥探那片被美国学者奥维尔·谢尔称作“未知领域”的辽阔领土,感受人民共和国“不可渗入、不可占有的迷人气息”。而对那时的中国人来说,逃离贫穷和社会控制、奔向遍地流金的美国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
然而今天,对越来越多的全球公民来说,从纽约飞往北京的稀罕程度,大约只比从纽约前往休斯敦或旧金山稍微高一点。在所有飞越太平洋的乘客中,也许没有哪个群体比高校学生更受关注。在2013-2014学年,超过27.4万名中国学生赴美国接受高等教育;而根据美国最新的统计数据,2012-2013学年中,超过1.4万名美国学生远赴中国求学。
未来对中美关系轨迹最有影响力的群体,莫过于这些学生们——这个特殊的人群既充满摩擦,又不断进行新的接触。精通两国语言、文化、生意方式、世界观的人,极可能成为新世纪亟需的跨文化人才。那么,这些人究竟是谁?海外经历如何重塑了他们?他们对高等教育产业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将造成怎样的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对中美高等教育交流进行了专题报道,让343名在中国求学的美国人分享他们的经验,并从中发现了以下亮点:
为完成此项调查,210所美国学校和非营利组织向曾赴中国留学的学生和校友发出了问卷。在调查范围内,派遣美国留学生赴华的三大机构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及霍普金斯-南京中心)、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和杨百翰大学;而接待美国留学生最多的三大中国高校则是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
受调查对象近54%为男性,超过45%为女性。年龄介于18至24岁之间的约占64%;超过20%介于25至29岁之间;超过40岁的只占4%。在校生和校友大约各占一半。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能够读懂中文报纸。在大多数情况下,受访者年龄、性别和语言技能的差异,以及是否为在籍学生,都未对答卷产生实质性影响。
大多数受调查者都是自己家族里第一位出国留学的人。在343名美国受访者中,69.4%的人表示,他们是家族里第一位赴国外求学的人,另外28.9%的人表示家族中已有出国求学的先例:
也就是说,前往北京、上海等地的留学生不见得是从前去巴黎或伦敦留学的美国人的后代。
在中国求学的美国学生结交了一些中国朋友,但仍倾向于在外国人圈子里活动。美国留学生融入中国社会的程度令人喜忧参半。虽然只有11.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没有中国朋友,但55.9%的受访者承认,他们朋友圈里中国人的数量不足一半,只有3.8%的人表示自己所有的朋友都来自中国:
首次出国的美国人更倾向于在社交中融合两种文化,其中4%的人结交的所有朋友都是中国人,而47%的首次出国者表示中国朋友的比例至少占五成(对比上图的44.1%)。虽然美国学生完全融入中国社会的程度较低,但他们列举出了许多惊喜的亲身经历。就读于弗吉尼亚大学的大四学生维克多·郑曾于2014年赴华东师范大学交换,他告诉记者,他原本以为大多数时间会与美国同学呆在一起,后来却发现自己“每天都能交到上海的新朋友”。
在中国生活能让人对中国产生更亲近的感受。绝大多数情况下,在中国生活的经历使美国学生对中国产生更好的看法。78.4%的受访者表示,在中国生活使他们对这个国家抱有“更积极”的态度。只有12.2%的受访者表示对中国产生了“更负面”的印象,而9.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观点没有变化:
许多人表示,中国人的好奇与好客使他们放松了戒备心。虽然某些中国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要求中国学生与外国人保持距离,但多位受访者仍然描述了他们是如何与好奇的中国人结识或邂逅的。根据受访者的描述,他们在任何地方——从拥挤的火车,到星巴克咖啡厅,到寺庙——都能结交新朋友。美国国务院关键语言奖学金获得者、现就职于北卡罗来纳州世界事务委员会的阿什利·雷文巴克曾于2014年在杭州留学,她说:“中国人民也许是全世界最热情好客的民族。”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杨晗轶
-
伊朗港口大爆炸已致28死,与导弹燃料有关? 评论 41美国电商哀叹:关税不能这么高下去,太多人撑不过去 评论 104欧盟高层想让她走人?“上梁不正下梁歪” 评论 173见完泽连斯基,特朗普:普京也许只是在敷衍我 评论 308最新闻 Hot
-
超越DeepSeek,中国开源“集团军”重塑全球AI生态
-
“巴基斯坦已向中方提出请求”
-
“若勒庞被禁止参选,那么我上”
-
美国LNG行业明说了:我们无法遵守特朗普政府新规
-
又炒作:想赢中国,这件事至关重要
-
中日友好医院:开除肖某党籍,解除聘用关系
-
日本下一代战机要命名为“烈风”?
-
印巴再交火,印度未事先通知突然开闸放水
-
伊朗港口大爆炸已致28死,与导弹燃料有关?
-
“最美通缉犯”出狱直播当网红?抖音:已封禁
-
美国电商哀叹:关税不能这么高下去,太多人撑不过去
-
智方被曝阻挠中方天文台项目,“这不自相矛盾吗?”
-
欧盟高层想让她走人?“上梁不正下梁歪”
-
“美国人,包括一些共和党人越来越不满意特朗普”
-
世博会又出岔子了……“飞行汽车”表演时掉零件,被长期禁飞
-
“萝莉岛”关键证人,曾说不会自杀的她“自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