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雷:重回冒名顶替的案发现场“九十年代”,我们会发现什么?
最后更新: 2020-07-07 09:26:49【文/田雷】
我今天讲一个开脑洞的题目。
首先要说,我接下来所讲的,准备并不充分,思考很不成熟,充满着个人趣味,而且非常不法学。如题所示,我想从这一系列“冒名顶替”事件出发,做一场主要是时间的穿越,回到案发现场,就是“九十年代”,这至少是我接到会议通知、必须要讲点东西的时候的第一反应。
其实,任何事件,不光有时间背景,还有空间背景,目前媒体所关注的,重点在山东一省,但是否这类事件在历史上只局限于山东,恐怕并不是,只是这次是在山东揭开了盖子,很有可能,许多省份也曾流行过类似的问题。但我今天的发言不涉及地域,因为真的谈不上充分准备,谈地域容易引发争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何以“九十年代”会成为一个法学问题,我必须做些交待,不能只是我对这个问题有个人兴趣,断断续续积累了一星半点的思考。针对这个问题,我做个简单的回答,因为上世纪的90年代,是中国法制建设之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在新世纪之前的这10年里,先是1992年—1993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当化以及入宪,其次是1997年至1999年的依法治国的正当化以及入宪,可以说是90年代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两件大事,呼应某本近期热销的法学新著《想点大事》,我们在此也“想点大事”。而在此期间,法学学术界也有很多大讨论,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法制(rule by law)还是法治(rule of law),权利本位还是义务本位,普世主义还是本土资源,那个时代的法学也是大开大合的。不过落实在法学界的主流论述中,“九十年代”可能是中国法治实践和话语的一个原初场景,一个根,一个胜利的起点。故此,“九十年代”可以作为一个命题而提出。
刘晗新书《想点大事:法律是种思维方式》
接下来,我主要谈五点,每一点都只能简单做些阐释,不是篇幅所限,而是我自己的思考并不充分。
第一,“九十年代”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当然是在法制建设的意义上。最简单的,当然是指从1990年到1999年,20世纪的最后十年。这十年从法制大事记上有什么大事?前面已经说了,地标性的两个里程碑就是上半段的“市场经济”和下半段的“依法治国”,这是所有法律人都悲欢与共的事件。当然还有一些事情,感受未必是均匀的,比如说我就特别关注香港回归,“1997快些到吧”,而我最近也会在空余时间读一些小说,主要是双雪涛的(注意,他是吉林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我觉得他小说里所不断重返的九十年代东北社会,也是不可忘却的,虽然我的社会经验很不一样,但却非常有感触。
这么看来,似乎一南一北,悲欢并不相通,但历史进程却交汇在一处。当然,这十年,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中的第二个十年,同之前和之后相比较,这十年的特点是改革开放的狂飙突进,整个社会无比相信改革的力量,相信明天会更好,相信努力改变命运,相信把蛋糕做大后就会有“涓滴”效应。对我来说,赵本山在世纪末春晚上小品里的那句经典“改革春风吹满地”,就是九十年代最强烈的心声,那是1999年的春晚,我刚上大学一年级,在南京读法学院。总结一下,那是改革突飞猛进的时代,官方意识形态也讲的很清楚,“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很多时候,兼顾变成了不顾。
第二,“九十年代”的特点是什么?我只讲一点,那是一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可能逐渐忘记了,一个没有网络的社会曾是什么样子的,也许在座许多同学压根就没有经历过无网的生活,你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生来就有网,但我们至少曾经经历过,我第一次介入“因特网”是1998年国庆节假期,拨号联通后,记忆犹新,我相信自己也是上网较早的那一批人。换言之,整个九十年代,是一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没有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慢,信息传播尤其之慢,一方面,信息传播成本非常高,另一方面,阻断信息传播的代价非常低。
举个例子,在我高三那年(1997-1998年),同学中间开始流传一个消息,台湾歌星张雨生去世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消息就是这么流传着,我们没有任何途径能判断它的来源,以及它的真假。这种“慢”,也就意味着信息传播往往是以某个县为单位的,有个不那么容易突破的“细胞壁”,小地方也因此很多时候显得“天高皇帝远”,当发生什么事件/冤屈时,当事人很难有手段制造“舆情”,吸引眼球,这是我们理解九十年代的许多法制事件必须要记住的一个背景,包括“冒名顶替”事件,也包括去年我们都很关注的湖南某县中学的操场埋尸案,发生在2003年,但也是一个互联网不发达的年代。
- 原标题:“九十年代”的隐藏角落——从“冒名顶替”事件的一次穿越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吴立群 
-
恐怖主义头领也常争论:敌人是英美异教徒,还是不纯净的穆斯林?
2020-06-17 07:56 -
浙江温岭一槽罐车爆炸,致10死117伤
2020-06-13 18:20 安全生产 -
最新排名:清华首进前15,英美高校显疲态
2020-06-10 16:01 中西教育 -
武大老牌坊遭搅拌车撞击后受损,建于1937年
2020-06-06 16:18 -
网信办等8部门集中开展网络直播行业专项整治
2020-06-05 14:05 -
全力救治109天 四省医护接力救回的小伙回家了
2020-05-30 11:31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总书记与我们在一起丨听党指挥 闻令而动 做党和人民信赖的英雄军队
2020-05-28 09:30 2020两会 -
某法律团体曲解香港国安法,全国人大香港代表团发表声明
2020-05-27 06:43 香港 -
教育部:不盲目追求来华留学生规模
2020-05-26 11:42 中西教育 -
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要编制好“十四五”规划
2020-05-22 10:00 2020两会 -
多年来,习近平始终惦记着这些“小事”
2020-05-22 08:41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第一观察 | 两会前夕,总书记作出一个重要指示
2020-05-21 08:20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民政部:整治低俗婚闹等不正之风
2020-05-20 19:25 婚姻故事 -
中国人喝的鸡汤,一代不如一代
2020-05-18 07:42 -
应对疫情要靠“政治能力”,它从何而来?
2020-05-17 08:34 -
担心中国或学习中国,是硬币的两面
2020-05-17 08:20 这就是中国 -
著名作家叶永烈去世,享年79岁
2020-05-15 16:29 -
虎门大桥今天上午9时恢复交通
2020-05-15 09:18 安全生产 -
复苏,衰退,还是大萧条?我们讲述的故事,影响着经济危机
2020-05-12 11:35 -
广州一男子持刀与疫情卡点人员打斗,已立为刑事案件
2020-05-04 08:28 新冠肺炎抗疫战
相关推荐 -
“如果处理不当,还有比美国衰退更可怕的事情” 评论 104回过味了?“不该抗中,是时候‘去美国风险’” 评论 97美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 评论 343朝令夕改!“没人知道特朗普五天后的规定是啥样” 评论 242最新闻 Hot
-
“不能太依赖美国,欧洲得买点俄气”
-
“仅靠美国?休想”
-
“抛售美债是对美国经济政策丧失信心”
-
“如果处理不当,还有比美国衰退更可怕的事情”
-
“哈马斯愿释放所有以色列人质,但有个前提”
-
“印度这行业要玩完了”
-
回过味了?“不该抗中,是时候‘去美国风险’”
-
“豁免是对中国实力的认可,不豁免更是机会”
-
“离了中国货,清凉一夏都难…”
-
“还跟我提投资?等美国稳定了再说吧”
-
俄副外长:中国需要多少石油,俄罗斯就准备供应多少
-
英国反华议员赴香港探亲被拒入境
-
石破茂对美发出“迄今最强烈警告”
-
美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
-
关税成本暴涨40多倍,美企CEO叫苦:这是末日
-
朝令夕改!“没人知道特朗普五天后的规定是啥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