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鲁郑:地缘政治——巴黎恐袭改变了什么?
关键字: 巴黎杂志社恐袭欧洲伊斯兰宗教法国犹太人反恐查理周刊一幅漫画引发的血案最终演变成一场全球性事件:不仅四十多个国家领导人、一百五十多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巴黎支持《查理周刊》的共和大游行,更有全球伊斯兰国家走向街头与之对抗。这正如法国总统奥朗德所说:这场悲剧改变了法国。然而,一个影响全球的事件,它改变的可不仅仅是法国。
俄罗斯与以色列的意外收获
从地缘政治角度讲,受益最大的有三个国家:俄罗斯、以色列和中国。俄罗斯由于乌克兰危机而成为众矢之的,承受了西方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压力,甚至和恐怖主义并列成为西方的头号威胁。但《查理周刊》被袭击后,俄罗斯立即成为西方的次要矛盾,更有可能再度成为反恐盟友。这一次俄罗斯也见缝插针派外交部长参加了巴黎的共和大游行,这和美国缺席形成了很耐人寻味的对比。对于法国民众来讲,乌克兰实在远在天边和自己切身利益无关,相反为了响应美国的制裁还要付出不菲代价,但如今俄罗斯支持反恐却是看的见的友谊和国家利益需要。试想,一个没有欧洲参与的经济制裁还有什么意义?毕竟,美国和俄罗斯才区区上百亿美元的贸易额,对俄罗斯连隔靴搔痒的作用都没有。
一个影响全球的事件,它改变的可不仅仅是法国。
可以说,这场袭击相当程度上令俄罗斯摆脱了全球孤立,随后欧洲方面的各种制裁也将名存实亡——说不定欧盟正希望有个台阶来改变损人不利已、只利其他竞争者的经济制裁呢。
这次发生在巴黎的恐怖袭击,共造成四名犹太人死亡,使得以色列收获了更多同情。本来,极端伊斯兰主义制造的恐怖活动就有利于以色列。世人可能还记得“9·11”发生时,当被问到世贸袭击事件对美国和以色列的关系有何影响时,以色列前任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脱口而出:“非常好(的影响)”。随后他纠正说:“哦,不是很好,但是会产生同情。”后来本·拉登承认是他所为时,声称理由是美国偏袒以色列,但后果则是令美国更加偏袒。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为止,还有相当多的穆斯林相信,“9·11”是犹太人一手导演的。
以色列一向被视为西方一员,同时面临着伊斯兰国家的敌视和挑战。当伊斯兰社会和西方的矛盾越尖锐,获利的自然是以色列。这一次恐怖袭击发生在欧洲,更有利于以色列改变欧洲亲巴勒斯坦的立场。说句不客气的话,表面上以色列去哀悼,内心中说不定是多么兴高采烈。这样的例子历史上实在是太多了。当日本偷袭珍珠港时,英国首相丘吉尔闻讯后,高兴的老泪横流,高喊“好了,我们总算赢了”。据说正在洗澡的他连衣服都不穿,兴奋的赤身从浴盆中跳出。蒋介石更是欢喜异常,激动的一夜难眠,居然开心的唱起了京剧!(据韩素音回忆录)。可有哪一个国家为美国的惨重伤亡而真正难过?国际政治就是如此,没什么可好掩盖的。
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会有何变化?
至于中国,这次的收获或许比俄罗斯、以色列更大。一是有利于消除西方的反恐双重标准。我相信,刚刚受到重创的法国社会在面对中国之时,会有更多的感同身受。法国官方和媒体也实在不便于自打嘴巴。西方在支持“世维会”、热比娅等伊斯兰势力时,也会想想历史上一再重复的教训。
二是西方即使不主动请求中国参与反恐,也不会轻易再冒犯中国。毕竟,首要的威胁就在眼前,而中国崛起造成的革命性后果还在未来。
三是有利于减轻中国遭受极端伊斯兰恐怖主义袭击的危险。这场袭击令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冲突再度上升到全球地缘政治的首位,双方的报复和反报复很可能轮番上演。仅举一例,《查理周刊》受袭后出版的第一期,仍将矛头对准了伊斯兰教。封面上被漫画的又是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而且是落泪的穆罕默德,总理瓦尔斯在亮相时特意手持封面向媒体展示,并在电视上滚动播出。结果立即在全球引发穆斯林的抗议。世俗化最高的伊斯兰国家土耳其的总理公开谴责,副总理干脆声称蔑视穆斯林神圣价值、刊登先知形象的人,显然都因挑衅而有罪。埃及逊尼派认为这是“招仇恨”,就是埃及的正教教会的牧首都表示:“这种行为既缺乏人性、又缺乏道义,而且从社会角度也不可接受,对世界和平绝对没有贡献”。在巴基斯坦更发生支持两名嫌犯的游行.
只是这样的话西方能听的进去吗?《查理周刊》以及法国各界像是觉得极端伊斯兰势力在全球部分穆斯林社会中还不够得人心,再以此助一臂之力。与此同时,总统奥朗德登上极具象征意义的、目前法国唯一一艘正在服役、第二天就开向伊拉克的核动力航空母舰戴高乐号,其展示甚至炫耀武力的意味十分浓厚。
显然,中国不仅远离西方的“关注”,也将很大程度上远离极端伊斯兰势力的视野。其他温和的伊斯兰国家,对西方敢怒不敢言,但会以和中国更加友好来表达对西方的不满。
四是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冲突,也令世俗化的中华文明及其价值观意外的凸现。
极端伊斯兰主义的暴力屠杀虽然不能等同于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明,但却伤害了伊斯兰文明。至少让世人看到伊斯兰文明没有经历宗教改革,没有走出政教分离,未能实现世俗化的不足。虽然哪怕在当代任何宗教都有极端势力,比如最为温和的佛教,2014年也发生缅甸的佛教徒暴力攻击穆斯林的事件,此前震动世界的挪威大屠杀也是基督徒所为。但相对而言,打着伊斯兰教旗号的极端恐怖主义行为最多。这反过来必然损害其文明的软实力。
虽然这一次西方是受害者,但也令世人看到了西方文明的极端性和傲慢,更让国人领教了什么是西方的新闻自由以及这种自由所带来的后果。正如我此前说过的,别说有宿怨的两大文明之间,就是普通人之间,如果采用《查理周刊》方式交流和对话,其后果可想而知。然而,袭击发生之后,西方不但不进行反思,反而将新闻自由大旗举得更高。
非常奇特的是,罗马教皇反而发出和《环球时报》一样的声音:“言论自由是有限度的,你不能挑衅,不能侮辱他人的信仰”。他进而举例表明自己的态度:“我认为不能以暴力回应,但如果我的朋友加斯帕里说了一句诅咒我母亲的话,他就要预期会挨一拳,这是正常的”(这挨一拳的行算不算暴力,这个表态算不算是某种辩护呢?)。不成想,卡梅伦竟公开反驳教皇,恍惚间,世俗政权似乎比宗教更“狂热”,实在是匪夷所思。或许世俗政权宗教化、宗教世俗化是未来西方的演变方向?
不过这一次受伤最重的恰是新闻自由这一价值观。面对这样的后果,全球都不得不思考新闻自由的界线及造成的代价。而且法国接连抓捕为官方定性的恐怖分子辩护人士,人数达上百人,也在全球引发争议。特别是法国最新的反恐法律,居然规定:口头违法言论,五年徒刑罚款9万美元,网上发表,七年徒刑罚款12万美元——如果中国也有这样的法律,得有多少网民被抓、被罚?更荒唐的是,从起诉到审讯和监禁竟然只需要三天时间!比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特殊的严打时期都要高效!于是在这部法律下,就出现了许多难以置信的案例:一名醉汉周六因为声称支持嫌犯两兄弟,周一就被判处四年徒刑!甚至一位法国公民由默哀时没有遵守礼节(如要起立和脱帽),竟被吊销驾驶执照!汶川地震时,全国默哀悼念,相信也肯定有人没参与,但却没有人受到惩罚,两相对照,究竟哪个是言论自由国家?哪个是人权国家?哪个是法治国家?
袭击后,法国强调加强教育,可是在学校里,老师面临穆斯林学生这样的质疑:“为什么污辱伊斯兰先知是新闻自由,为报复行为辩护就违法?就要被逮捕?”更何况,穆斯林群体日常的感受是:他们才是种族歧视的真正受害者!
在法国许多学校里这种价值观已经无法解释现实,也无法说服学生。这也是为什么不少老师表明早已放弃品德教育,很多问题无法解答,因为和现实太脱节了。所以据媒体报道,袭击发生以来,出现了如下现象和言论:穆斯林学生拒绝参加全国静默哀悼一分钟的活动、声称记者该受袭击、“我不是查理,我是KOUACHI兄弟”、“我们要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等等。
人们自然要问:一个连本国民众都无法说服、不被接受的价值观怎么还想搞成普世价值全球推广?恐怕随着对立和冲突的日益尖锐化,西方彻底撕下面具的那一天也不远了。
应该说,这一次冲突,两大文明价值观的正当性都受到冲击和损害,唯独向来以无宗教的世俗文化和实用理性而著称的中华文明脱颖而出。在今天全球化时代,价值观的博弈同样也是地缘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大文明的正当性受损,自然意味着中国文化和制度模式正当性的上升。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李楚悦
-
“特朗普误判啊,中国未来几十年都将是硬核玩家” 评论 24印度断水、停签、赶人,巴基斯坦“以牙还牙” 评论 91“特朗普已经输掉了对华贸易战” 评论 205“中国知道,特朗普何时会眨眼” 评论 129特朗普又“眨眼”:中方来谈吧,签个“特殊协议” 评论 536最新闻 Hot
-
马哈蒂尔:特郎普的高关税撑不了3个月
-
“特朗普错判啊,中国未来几十年都将是硬核玩家”
-
印度断水、停签、赶人,巴基斯坦“以牙还牙”
-
“美官员私下承认:误判了!特朗普原以为中国会最早…”
-
“特朗普这伙人,别砸了‘美国’这块‘金字招牌’”
-
白宫激辩解除“北溪-2”制裁?他俩火速回应
-
“特朗普已经输掉了对华贸易战”
-
“收到中方警告”,韩国业界:后果很严重
-
中企直说了:不会妥协,现在是美国人没的选
-
“这就是中美的不同之处”
-
“中国知道,特朗普何时会眨眼”
-
美财长不痛快:IMF和世界银行,与中国走太近
-
“前220名持币大户可与总统共进晚餐”,特朗普币飙升60%
-
六大重磅团体罕见联名抗议,“特朗普考虑豁免中国汽车零件”
-
“脏话满天飞”,马斯克与贝森特被曝激烈争吵
-
在中美之间二选一?韩国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