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雯娜:为什么公众普遍认为德国热衷于“人权道德审判”?
我曾经与美国某个人权活动家就中国的民族政策进行过十分激烈的辩论。当时他对我抛出这样一句: “作为一名德国人,你应该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人都知道人权是多么重要,而你在这里为中国的民族政策进行辩护,怎么对得起那些被纳粹德国屠杀的六百万犹太人?”
可能这句话对于中国群众而言极其荒谬、缺乏逻辑,但是对于德国人来说此话的分量非常沉重。我只要稍微有一句话反击不恰当,就极易让我被指责为维护和同情德国纳粹主义。这话居然一时让我无法回答,还是我的中国朋友帮我解围成功反击。这类的案例是如此之多。曾经还有人在网上十分严肃地认为我是一个假的德国人,她的判断依据就是因为我不像其他德国人那样积极地“维护人权”。
就我个人感受而言,我作为一个德国人,尚无法区分另一个德国人高调地对“人权问题”进行发声,有多大程度上是出于自己的本心善意,有多大程度上是社会舆论压力的要求,还有多少是出于纯粹的政治斗争所需。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德国对人权的维护是道德和法律的共同要求。人们通过表达出对人权的支持,来体现出对国家宪法和民主制度的政治忠诚。同时通过这一表态,将自己置于舆论里安全的道德位置上。
德国在世界版图中仍然是一个小地方,这里没有足够的素材和故事来使得人们不断开展政治站队和立场表态。因此,转向国际议题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举动了。
我认为这是德国所表现出来的对外道德审判的直接原因。遗憾的是,德国“人权问题”的探讨越发偏离了改善人权的目标,而变得越来越像一个网络流量关键字。当一个国际“人权议题”出现时,各路人马竞相展示震惊,表态对人权的支持,但当其他的社会热点问题产生时,没有任何人再去关注那些人权问题。
上述情况确实被亲美的大西洋主义者捕捉到了,但是他们提出的改进方案是更加激进地贯彻身份政治,站在道德高位上去审判他人,甚至协助传播虚假信息。
实际上,没有任何国家的人能够并愿意接收这种说教,因为它暗含了被说教对象知识匮乏、智力昏聩、道德低下这样的消极评价,以及批评者知识渊博、社会文明、道德优良这种积极描述。
当被批判的对象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时,这种说教会惹恼目标国的主流民意。但凡了解人际交往的人都知道,这种坦率的对话只有在彼此高度信任之后,才可以在合适的场合说出来。如果确实有要求对方做出改变的强烈诉求,也应该是彼此关上门、在幕布后面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来尝试沟通。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某些领域产生一些细微的改变。
德国很多人不用这样的方式来沟通,说明他们的目的根本就不是试图改变对方,而是为了应对和讨好德国国内的社会舆论。
当然,我认为德国精英阶层确实有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认为口头施压会使得别人听从他们,或许他们需要这种膨胀起来的巨大自尊来掩盖自己能力不足所带来的自卑。相对于这些愚蠢的人,那些在世界杯期间推动德国队员卷入他国“人权问题”的人更加值得谴责。
德国内政部长南希·费瑟佩戴彩虹色袖标坐在国际足联主席詹尼·因凡蒂诺旁边。图源社交媒体
这些推动者坚定地认为,“人权问题”不容探讨,因此敦促德国足球涉足政治和人权议题是绝对正确的。他们并没有帮助我们的球员认真备战球赛,而是让他们深度卷入到同他国的政治和文化冲突中。遭遇比赛失利本来已经非常屈辱,组建毫无意义的“赛场道德十字军”使得德国蒙受的屈辱倍增。
人权的很多内容是应该被探讨的。中东的沙特、伊朗都在以自己的节奏慢慢适应着现代社会。这种改变速度或许不是德国人观念中最舒适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们在以自己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前进着。
虽然这些变化都有着伊斯兰世界以外观念的影响,但是真正的改变靠的他们国民内部之间互动(可能是和平的、也可能是冲突的),这是当地人自己的选择。尊重这种选择并报以耐心绝非是一种孤立主义或者对压迫的绥靖。一旦我们成为了干涉者,却在每次干涉后都不会去承担干涉所带来的风险和后果,这才是不道德的。
我始终认为,靠人权和价值观来构建德国的国际影响力是一条行不通的路。德国虽然赔偿了二战期间的各国战争损失,却像所有西方国家一样拥有殖民主义原罪。
我们自认为通过鼓吹民主和人权价值观就可以实现同过去的切割,从而构建起国际影响力,但这并不是广大殖民地国家人民的历史记忆。
不恰当的沟通方式、特别是武断的指责,会使得他国人民迅速将我们同过去不堪的历史相关联,从而迅速消解掉我们在对外工作上做出的其它投入。从结果上看这是十分不明智的。我们的海外形象和影响力最好的时候恰恰是在低调地开展务实合作的时候。
而最近几年,德国跟随美国在世界各地进行战争干涉使得我们在发展中国家的形象不断受损。目前德国政界和社会上一些被美国豢养的大西洋主义者,秉承着双重标准,对美国监控他国公民、霸凌和非法制裁他国公民这些侵犯人权的事实却视而不见。
迄今为止,欧盟和德国从来没有就美国国内的人权问题制定过一部法案,也没有推出过任何一项制裁措施。这种双重标准本身就完全掏空了价值观外交的道德基础,因此它也根本无法产生其预想的国际吸引力,甚至都不足以凝聚欧盟内部成员国。
(文章作者及观察者网感谢两名匿名德国青年学者对本文提出修改建议)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刘惠 
-
俄罗斯一处通往欧洲天然气管道发生爆炸,已致3死
2022-12-21 07:26 俄罗斯之声 -
“一个排除中国的贸易体系该如何运作?没有答案”
2022-12-20 21:56 中美关系 -
习近平同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通电话
2022-12-20 21:31 德意志 -
习近平同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通电话
2022-12-20 20:34 中国外交 -
颁奖典礼这一幕,西方媒体不乐意了
2022-12-20 19:21 -
乌克兰发布涉港、涉台错误信息,驻港公署回应
2022-12-20 18:36 香港 -
“中国做好自己,美国再着急也没用”
2022-12-20 18:33 -
肯尼亚总统调侃法国队:我的非洲队踢得很精彩
2022-12-20 18:28 2022世界杯 -
基辅亮灯,美媒记者累够呛…
2022-12-20 18:13 -
“英国人把马岛还给阿根廷!”
2022-12-20 18:07 俄罗斯之声 -
美国务院称希望中国妥善应对疫情,我外交部回应
2022-12-20 16:06 中美关系 -
乌克兰国防部将香港列为国家还展示“黑暴”旗帜,李家超回应
2022-12-20 15:52 -
我外交部:民进党当局利用所谓“邦交国”搞政治操弄,注定失败
2022-12-20 15:50 中国外交 -
“中国通”陆克文将任澳大利亚驻美国大使
2022-12-20 15:16 -
澳大利亚足球最黑暗的一天
2022-12-20 14:14 -
泰国军舰沉没,仍有30人失联
2022-12-20 13:33 -
英国防参谋长急了
2022-12-20 11:59 -
普京时隔三年再次访问:俄罗斯无意吞并白俄罗斯
2022-12-20 10:11 俄罗斯之声 -
特朗普或面临4项指控,包括叛乱罪
2022-12-20 08:30 特朗普 -
欧盟各国就天然气价格上限达成协议:每兆瓦时180欧元
2022-12-20 08:23
相关推荐 -
NASA资助的高校借到月壤,美国尴尬不? 评论 56“美方高估了自己,以为中国很急…” 评论 109“美企库存只够用60天,要是中国还不批准…” 评论 164“特朗普执意破坏全球规则,中国会打败我们” 评论 89关税风暴下,日德巨头“对中国投下信任票” 评论 68最新闻 Hot
-
NASA资助的高校借到月壤,美国尴尬不?
-
中方出手,“肯尼亚完全转向中国”
-
信中国还是信特朗普?CNN直播吵起来了
-
俄方定性:恐袭
-
加速!被欧美阻击,中国车绕道非洲
-
“美方高估了自己,以为中国很急…”
-
被中方约谈后,沃尔玛找补:积极响应号召
-
“为了和平,我们可能不得不放弃部分领土”
-
巴防长警告:可能爆发“全面战争”
-
“美企库存只够用60天,要是中国还不批准…”
-
“西方企业从中国买零件,运到全球组装,太蠢了”
-
“特朗普执意破坏全球规则,中国会打败我们”
-
暴跌72%!5年来,中国取消美国猪肉订单最大规模
-
“美国开始找台阶了,中国没停手”
-
关税风暴下,日德巨头“对中国投下信任票”
-
日本也不跟,“拟抵制特朗普联手遏华贸易的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