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家建言2024中国经济”系列|刘元春:中国转型关键期蕴含巨大潜能,不懂行的只看到风险
最后更新: 2024-03-03 08:47:58在中国结构转型和技术进步的关键期,很多人只看到我们在大国博弈、全球结构重构和我国进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而没有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支配整个民族发展的主要脉络。
我们一定要看到中国在基础研发、产业升级、科创金融领域的发展。由于新型举国体制的改革,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确定,各大研发机构、企业以及各个层级的政府全方位地进行发动,我国在国际发文、国际专利,在一些基础设施研发以及创新的核心参数上突飞猛进,已经进入到世界最前沿的方阵中。
同时,我们的产业升级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无论是我们目前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大量的汽车、轮船、精密仪器的生产,都已经证明中国是全世界制造的中心,我国正处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能化生产的阶段。
从市场化的金融体系、产业体系的支撑来看,我们不仅仅有 VC/PE这样的现代科创金融,同时还有大量的政府创新基金、产业基金进行全面支撑。美国所具有的科创金融元素中国都有,不仅如此,我们还有很多中国化的创新。
因此,从这“新三驾马车”来看,中国不像很多国外人说的,在需求端处于转型的艰难期,甚至可能处于“崩溃”的状态。恰恰相反,我们是处于持续升级和持续创新的前夜,甚至已经进入全面爆发的阶段。
这就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范式、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经济有更为全面、更为科学的把握,从而使我们的信心和中国经济光明论构建在更为客观的基础上。
观察者网:这些年“新三样”异军突起,已经是我国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典型代表,并且成为了我国出口的新增长点。但是这些领域目前也面临着过度投资、产能过剩的风险,对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怎样才能避免一个行业一旦成为新的增长极就引得大家“一哄而上”,从而导致过度竞争、不得不卷的情况?
刘元春:中国制度的优势,一定要看到它的另外一面,即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会付出代价和成本。
我国以新型举国体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这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这中间也会面临一些成本问题,这种问题在欧美也是存在的,创新的成本往往是巨大的。
在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这“新三样”上,我们利用一些产投基金,地方政府大规模地上项目,不同的民营企业也在政府的战略指导下纷纷上项目,这个过程是一个分散化进行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规模化、集约化的过程。
我们的新能源汽车有很多生产线,这可能产生两方面的效应:第一,大家在竞争中不断创新,使创新的内生动能提升至极致;第二,通过大规模的生产,快速降低成本,从而在国际上获得竞争优势和市场优势。
我国在“新三样”上的成功,得益于目前的一些新的创新体系,但新的创新体系构建在我们的分权体系和地方政府“锦标赛”的基础上,这就会导致一些重复建设。
因此,在创新提升和世界市场快速占有的前提下,我们必须要面对竞争后的清扫问题,我们要“打扫战场”。下一步,我们要通过购并,通过“关停并转”,把资源集中在几个大的战略性平台上,进一步实现生产创新的优势,而不是一窝蜂地上。
对于中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所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首先要在战略上有一个辩证的认识。不能简单地因为产能过剩,就放弃在这上面的布局,放弃利用企业主体所展开的创新的、内生的竞争。
二是要从机制、体制上通过改革来重构未来发展的制度基础,而不是简单化地把它与传统产能过剩等同起来,认为通过结构性改革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过去在分权体系、“分灶吃饭”体系下所构建的地方竞争模式,为中国经济奇迹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种模式依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但我们需要改革税收体系,需要改革目前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分层、分类进行考核。不是每一个地方政府或是每一个层级的地方政府都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基础研发产业升级上全力以赴。我们需要在功能性分类分层重构的基础上,为下一步现代化发展构建制度基础。
我认为,以上是我们目前改革的重点。
2024年2月18日,江西省赣州经开区的一家新能源汽车制造公司车间内,生产线上的智能机器人快速运转,工人忙着组装出口的新能源电动箱式汽车。 图源:IC photo
观察者网:面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高歌猛进,很多欧美国家坐不住了。通过反补贴调查、产业政策、贸易保护主义、推动产业链重构等方式打压中国产品。另外,美国“小院高墙”政策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程度不断收紧。目前这样一种外部形势,会对中国经济,尤其是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造成多大影响?我国应该如何应对?
刘元春:目前中美之间掀起了技术战、人才战、金融战,我们在应对时必须要有战略布局和战略定力,不能慌。
我们的战略布局就是新发展格局战略,特别是以科技自立自强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战略,这是我们的战略根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受到欧美持续打压所产生的各种后遗症的影响,但我们要坚守这个战略,不能自乱阵脚。
在转型过程中,我们在一些关键技术零部件上会受到很多掣肘,传统行业市场的空间也会收缩,但我们一定要认清整个时代形势和时代格局,这很重要。
要坚定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坚定我们在新型举国体制、新型创新体系的改革,形成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几链融合的形式。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张菁娟 
-
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秘书长、副秘书长名单
2024-03-02 22:04 2024两会 -
吴燕生、刘石泉、王长青、王小军全国政协委员资格被追认撤销
2024-03-02 20:15 高层人事 -
韩正:欢迎更多美国企业界朋友来华投资兴业
2024-03-02 19:40 中美关系 -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于3月4日12时举行新闻发布会
2024-03-02 15:40 2024两会 -
-
全国两会|AI视角看中国的一天
2024-03-02 14:28 2024两会 -
首次完成舱外维修任务!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
2024-03-02 13:52 航空航天 -
政协委员:建议产业调整政策出台前多征求相关方意见
2024-03-02 13:48 -
人大代表:房地产下行期,正是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好时机
2024-03-02 13:48 中国房市 -
网传青海发生洪水致“数十人死亡”?官方辟谣:未造成人员伤亡
2024-03-02 11:14 -
东航第五架C919交付入列
2024-03-02 11:07 中国大飞机 -
住建部谈保障性住房:摸清工薪收入群体需求
2024-03-02 10:44 中国房市 -
2024年全国两会哪些看点值得期待?
2024-03-02 10:36 2024两会 -
蔡英文办公室卫兵举枪自杀身亡
2024-03-02 08:46 台湾 -
被批“极为冷血”后,管碧玲竟然摸了男记者的脸
2024-03-01 23:06 台湾 -
云南省原副省长张祖林被查
2024-03-01 21:30 廉政风暴 -
多部门:限定2024年最低收购价稻谷收购总量为5000万吨
2024-03-01 20:29 观网财经-宏观 -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通过
2024-03-01 20:25 中国经济 -
打造改革创新前沿阵地、链接全球重要门户、价值创造协同典范!虹桥国际开放枢纽2024年工作现场会在沪举行
2024-03-01 19:36 上海观察 -
山东德州10余名儿童被撞,警方:已致2死6重伤
2024-03-01 18:29
相关推荐 -
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评论 274和特朗普一起“孤立中国”?欧盟拒绝 评论 39“美国几代人的亚太布局被毁,盟友终将望向中国” 评论 132美媒吐槽:全员滑跪,除了中国… 评论 95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评论 121最新闻 Hot
-
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
美欧倒逼肯尼亚“转头”,“中国又拿下一局”
-
和特朗普一起“孤立中国”?欧盟拒绝
-
鲁比奥要重组美国务院:在大国竞争时代,难以履行使命
-
又变了!特朗普:无意解雇鲍威尔
-
“美国几代人的亚太布局被毁,盟友终将望向中国”
-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针对游客的枪击事件,致至少20死
-
“我们投给特朗普,现在他的关税搅乱了我们的行业”
-
美媒吐槽:全员滑跪,除了中国…
-
“别用中国的”,美国务院内部文件曝光
-
越南总理表态:越美谈判,不能影响其他市场
-
“关税正在扼杀企业对美投资意愿,市场重心或转向”
-
“谈判推迟,美国又提要求”
-
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
带着石破茂的亲笔信,他来中国了
-
斗争升级!哈佛大学起诉特朗普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