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燕婷:对加沙,特朗普真正想的是什么
编者按:继1月25日发表“清空加沙”的惊人之语后,美国总统特朗普解决巴以问题的计划又“加码”升级,给出了更清晰的“路线图”。
当地时间2月4日,特朗普在白宫与到访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会面,随后举行新闻发布会。在答记者问时,特朗普重申将“清空”加沙,埃及和约旦必须接收巴勒斯坦人;更声称美国将接管加沙地带,并重新开发该地区;他认为,美国可以长期拥有加沙。
特朗普还表示,为填补加沙地带的“安全真空”,不排除向该地派遣美军。至于未来谁会居住在加沙,他认为,加沙可以成为“世界人民”的家园。
此外,就以色列对约旦河西岸地区的主权问题,特朗普表示,美国可能会在未来四周内公布立场。
这个大胆且狂妄的计划,会在阿拉伯地区掀起多大风浪,巴以问题会迎来怎样的变局?而特朗普的“司马昭之心”,是否人人皆知?
当地时间2月4日,特朗普在白宫会见内塔尼亚胡。 X
【文/刘燕婷】
继宣传以哈停火是“自己的功劳”后,特朗普又在1月25日语出惊人,称自己正准备“清空”加沙,原因也非常直接:加沙已经成为拆卸现场、几乎所有东西都被摧毁,“所以我想与一些阿拉伯国家合作,在不同地方建造住屋,这样他们也许可以暂时过上和平生活。”
而被点名对象,首先就是邻近加沙的约旦与埃及。特朗普表示已经要求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接收更多巴勒斯坦人,“我说希望你能承担更多,因为我现在看到整个加沙地带一片混乱”,接着又称会与埃及总统塞西持续沟通,“我希望埃及能带走一些人”。
而关于“清空”本身,特朗普表示可以是临时性质、也可以是长期,总之在这位美国总统看来,这种作法有助解决反复发生的以色列-加沙冲突,“我们把这一切清理干净,你知道,都结束了。”
特朗普提出“清空加沙”计划 央视新闻
相关说法也在以色列引发回响,例如财政部长史莫特里奇(Bezalel Smotrich)就对计划表示欢迎,毕竟这位极右政客早在2023年11月就公开要求加沙的巴勒斯坦人“自愿移民”到其他国家,因为以色列将“不接受加沙作为独立实体存在”。
但阿拉伯相关方就不怎么买单。例如巴勒斯坦权力机构领导人阿巴斯办公室表示,“巴勒斯坦人民不会放弃他们的土地和圣地”;哈马斯政治局官员也称,“巴勒斯坦人不会接受任何提议或解决方案,即使这些提议看起来像是打着重建的幌子,例如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的建议”;阿拉伯联盟也表示拒绝,“强迫性的流离失所和驱逐人民离开他们的土地只能被称为种族清洗”。
被点名的约旦、埃及当然更加反对。约旦外交部长萨法迪(Ayman Safadi)便称,“我们坚决反对会造成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的情况。约旦是约旦人的,巴勒斯坦是巴勒斯坦人的”;埃及外交部也表示,反对任何侵犯巴勒斯坦人不可剥夺权利的行为,“不论是通过定居或吞并土地,或是通过强制流离失所、鼓励迁移或将巴勒斯坦人从其土地上赶出,无论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
显然,特朗普的计划不那么容易执行,但从他前一任期的作风来看,这种提议似乎也不令人意外。
以色列的“重返”呼声
回顾过去,特朗普当然不是第一个提议“清空加沙”的政治人物,甚至历史上也早有类似先例,例如1948年开始的“纳克巴”(Nakba)、1967年开始的“纳克萨”(Naksa),前者导致超过75万名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后者迫使超过28万名巴勒斯坦人从加沙、西岸逃往埃及与约旦。
这些事件无疑是当今以色列的立国基础,也是巴勒斯坦民族叙事的伤痕所在,“钥匙”则因此成为阿拉伯文艺创作的重要符号,隐喻民族虽然流离失所却仍心系故居,即便许多地方已被以色列定居点吞噬。
2023年“阿克萨洪水行动”引爆战争后,巴以再度出现“镜像”的叙事反应:由于以军铁蹄首先攻入北加沙,大量巴勒斯坦人只能仓皇南逃,“纳克巴2.0”于是成为同情巴勒斯坦方的舆论话题;但在复仇心切的以色列右翼社群内,“重返”加沙的呼声也是日益高涨,所以才有今日特朗普的“清空”加沙主张。
当然,重返加沙一说也不是毫无历史基础。1967年六日战争后,以色列成功占领加沙地带,并在1970年开始设立第一个定居点,接着持续扩张规模与人口,到了2001年已有近7000人。不过2000年“第二次大起义”爆发后,以色列总理沙龙为缓解国际压力、安抚巴勒斯坦,在2003年提议撤出加沙。可想而知,这个提议受到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以色列左翼的热烈欢迎,却被沙龙所属的利库德集团严重反对,时任财政部长内塔尼亚胡就是其中一员。
但即便反对声浪高涨,沙龙还是在2005年闯关成功:以色列国会在该年2月批准《脱离接触计划实施法》,撤离工作于是在8月陆续开展,并在9月正式完成。
从结果来看,以色列一共拆除21个加沙定居点、重新安置8000多名犹太定居者,以色列军队也为此撤出加沙,开始沿着边境重新部署。但回顾整个过程,撤出加沙始终没能成为以方内部的压倒性共识,除了部分定居者反复抵制、2名以极右人士愤而自焚外,内塔尼亚胡也因此辞去沙龙政府职务,表达强烈抗议。
多年来,随着以色列定居点持续渗透约旦河西岸,“重返加沙”的呼声也不断获得能量。当然,在整个以色列政治光谱中,“重返加沙”还是相对边缘的主张,但2023年10月“阿克萨洪水行动”的爆发,无疑是为“重返加沙”创造政治情境,让这个选项成了右翼眼中的“一劳永逸”。
2023年11月,以色列右翼社群开始发起各种“重返家园”活动,呼吁驱逐巴勒斯坦人、在加沙重建定居点,部分活动甚至有利库德集团人物参与,例如议员塔莉·戈特利夫(Tally Gotliv)就在一次活动上高喊,“立刻在加沙北部建造隔离墙和塔楼”。
2024年1月28日,以色列右翼召开“定居带来安全”(התיישבות מביאה ביטחון)会议,这次包括极右国家安全部长伊塔马尔·本·格维尔在内,共有11名政府部长和15名执政联盟的议员到场,讨论在加沙建立新定居点、驱逐巴勒斯坦人,与会人数超过5000人,其中有不少是十几岁的青少年。
2024年2月下旬,以色列定居者组织纳查拉(Nachala)发起行动,支持民众非法突破加沙北部与以色列之间的埃雷兹边境口岸、就地搭建新定居点,不过活动因为以色列军警取缔而告终。10月20日至21日,纳查拉和其他右翼团体在加沙边境举办“准备解决加沙问题”活动,参与者可以搭建棚屋观赏以军轰炸加沙的场景,纳查拉创始人丹妮拉·韦斯 (Daniella Weiss)开心地表示“加沙阿拉伯人失去了居住的权利”,一位与会者则在回答媒体询问“那加沙巴勒斯坦人怎么办”时,直接表示“我们应该杀死他们,把他们一个不剩地杀掉。”
资料图:纳查拉创始人丹妮拉·韦斯 (Daniella Weiss)
当然,以色列内部对这些声音也不是毫无批评。
例如以色列左翼媒体《国土报》(Haaretz)就撰文指出,重新安置加沙巴勒斯坦人等同强制迁移,是以上帝之名进行种族清洗。许多人质家属更是强烈抨击“定居带来安全”等活动,认为这不只会阻碍人质获释,更是在重复欧洲过去对犹太人的集体驱逐,例如人质罗米·戈南的母亲梅拉夫·莱舍姆-戈南就批评,“这不就是欧洲对我们做的吗?我们说我们要做更好的人,但我们正准备对其他民族做同样的事情”。以色列前总理埃胡德·巴拉克和西蒙·佩雷斯的顾问阿隆·平卡斯(Alon Pinkas)也撰文感叹,“这不是作为‘创业之国’的以色列、这不是获得13项诺贝尔奖的以色列、这不是自由民主的以色列。”
甚至就连内塔尼亚胡本人,也多次强调以色列不准备统治战后加沙、不打算重建加沙定居点。当然,内塔尼亚胡考量的不是巴勒斯坦人的艰难处境,而是达成这一目标需要的极高成本,不过有鉴于定居者是内塔尼亚胡政府的重要支持者,如果“重返”呼声持续喧嚣,这位政坛九命怪猫未必不会考虑软化立场。
埃及与约旦为什么反对
不过内塔尼亚胡之所以迟疑,如前所述,是因为“清空”加沙相当不易,除了以色列内部的舆论批评外,更关键的是周遭阿拉伯国家拒绝配合,尤其是约旦与埃及。
2023年10月13日,也就是“阿克萨洪水行动”后6天,以色列情报部起草了长达10页的“关于加沙平民人口的政策选择”(Options for a policy regarding Gaza's civilian population)文件,提出A、B、C三种战后方案:
“方案A”是恢复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在加沙的统治权,但文件认为这种作法无法有效阻止袭击,也无法保障以色列安全,是风险最大的选择;
“方案B”则是在加沙建立取代哈马斯的新地方政权,但也被以“成效不彰”否决。
接着就是“方案C”:将加沙地带的230万居民迁移至埃及西奈半岛,并以安全区阻止巴勒斯坦人重返加沙。
文件指出,埃及有义务允许人口转移,美国也应该向埃及施压,迫使该国接收难民,但埃及也可再将难民转移至土耳其、卡塔尔、沙特、阿联酋等国,移民政策宽松的加拿大也是潜在考虑对象。文件最后评估,方案C是首选,因为人口迁移最符合以色列安全,并且能产生积极且长期的战略成果。
当然文件也提到,方案C在国际合法性方面可能相当复杂。各方的后续反应也可想而知,这份文件在10月下旬被泄露给媒体后,引发埃及的强烈反弹,不少声音都批评这种作法等同于种族清洗。为此,内塔尼亚胡只能不断淡化该文件的重要性,称其只是作为假设的“概念性文件”,政府内部并没有针对文件进行实质讨论。
2025年1月19日,埃及拉法,在以哈停火期间,载有救援物资的卡车在埃及和加沙之间的拉法过境点附近等待。 路透
但即便如此,埃及还是把大规模接收巴勒斯坦难民划为“红线”,甚至不惜通过官员对外放话,表示如果以色列坚持越线,埃及有可能暂停1979年的和平条约,恢复两国的敌对状态。而开罗之所以拒不让步,背后考量除了政治原因,还有现实的安全问题。
首先是政治原因:如果埃及真的大规模接收难民,就等于变相协助以色列清空加沙、促成“纳克巴2.0”。虽说近年来阿拉伯国家普遍抛弃巴勒斯坦抵抗事业,并用各种空泛陈词掩护与以色列的私下互动,但在现实政治上,巴勒斯坦议题还是有一定的舆论影响力,最直接证据就是“阿克萨洪水行动”爆发后,沙特立即停止了与以色列的关系正常化谈判。在这种舆论氛围下,埃及当然也不会接以色列抛来的烫手山芋。
再来就是现实的安全问题:西奈始终是埃及直面威胁的第一前线。1967年六日战争后,西奈半岛遭到以色列占领,一直要到1973年赎罪日战争、1979年以埃签署和平条约后,埃及才终于在1982年完全收复西奈。但即便失地回归,“威胁来自西奈”的恐惧还是存在。在内部政治上,埃及军政府长期压制穆兄会,但后者正好与哈马斯存在联系,埃及始终担忧哈马斯会与穆兄会暗中勾结,在西奈建立新据点与武装基地;在反恐作战上,“伊斯兰国”(ISIS)曾在西奈半岛北部肆虐,背后不乏加沙武装分子的暗中协助,埃及政府也一度为此头痛。
从这两个角度来看,比起引爆国内舆论不满,埃及政府恐怕更担心大量巴勒斯坦人涌入西奈,会令穆兄会与“ISIS”渔翁得利,并让西奈成为某种袭击以色列的新基地,导致开罗面临尴尬两难:如果不镇压武装分子,就要直面以色列的军事报复。而不管选哪一个,西奈都会成为加沙的事实延伸,从观光胜地化为作战前线,届时不只影响民生,还可能干扰苏伊士运河营运,冲击埃及的经济动脉。
2025年1月26日,在加沙地带中部努赛赖特难民营,大量流离失所者希望返回加沙北部。新华社发(里泽克·阿卜杜勒贾瓦德摄)
类似担忧,对已经收容200万巴勒斯坦难民的约旦来说,当然更加刻骨铭心。1967年六日战争后,大量巴勒斯坦武装随着难民进入约旦,并将约旦国土当成攻击以色列的据点,导致以色列的报复波及约旦城镇;到了1970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已经成为约旦的“国中之国”,左派巴勒斯坦武装甚至密谋推翻约旦的哈希姆王朝,忍无可忍的侯赛因国王在同年9月下令军队围剿。
但冲突走向不完全掌握在约旦手中。当时巴勒斯坦武装派系背后各有阿拉伯国家支持,约旦与巴解的战争最后引来叙利亚的军事干预,以及伊拉克、埃及的政治施压,侯赛因国王只能在10月被迫同意停战。一直要到1971年1月,约旦军队才再度发动攻势,最后巴勒斯坦武装不敌炮火纷纷撤离,约旦政府也开始针对官僚与军队进行清洗,大量巴勒斯坦裔约旦人因此失去工作,支持巴勒斯坦武装的约旦媒体也被吊销许可证,军事冲突最后以政治肃清画下句点,但这场冲突的影响远在约旦之外。
1971年11月28日,在埃及参加阿拉伯联盟峰会的约旦总理瓦斯菲·塔尔惨遭暗杀,犯案者正是由法塔赫成员组成的“黑色九月”组织,目的就是报复约旦驱逐;而失去主要行动基地的巴解则转往黎巴嫩南部集结,再度把他国领土当成攻击以色列的基地,结果当然还是引发以色列报复,最后黎南混乱不断升级,成为引爆黎巴嫩15年内战的导火线,且这场冲突同样引来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介入,伊朗更是趁机渗入黎南扶持黎巴嫩真主党,成为来日“抵抗轴心”的重要支点。最后,黎巴嫩被内战摧残得千疮百孔,巴解则又被驱逐到突尼斯。
无论如何,经历与驱逐巴解的政治与军事动荡后,约旦不只对支持巴勒斯坦意兴阑珊,也连带提防巴勒斯坦难民。1994年约旦与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时,约旦就坚持加入防范大规模人口转移的相关条款,例如条约第2.6条就规定,“在双方控制范围内,不应允许人员非自愿流动,以致对任何一方的安全造成不利损害”;之后以色列时任总理沙龙也曾多次提议,将巴勒斯坦人大规模转移到约旦,但后者的红线还是分毫未动,直到今日。
- 原标题:特朗普建議「清空」加沙:種族清洗能不能解決以巴問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英国也要“选边站”了?
2025-02-05 11:36 不列颠 -
“我已准备好与普京会谈”
2025-02-05 11:13 乌克兰之殇 -
习近平同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会谈
2025-02-05 10:44 -
泰国正式对泰缅边境的缅甸地区断电
2025-02-05 10:13 -
特朗普抛出震撼发言:美国将接管加沙
2025-02-05 10:03 巴以恩仇录 -
澳部长辩称:不是针对中国…
2025-02-05 09:47 人工智能 -
泰国内阁批准中泰高铁二期工程
2025-02-05 09:22 -
“中方考虑对英特尔展开调查”
2025-02-05 09:12 中美关系 -
特朗普希望乌克兰用稀土矿换援助,朔尔茨:自私
2025-02-05 09:05 -
“瑞典最严重枪击事件”,已致11人死亡
2025-02-05 08:44 -
这时候,她对华态度“软”了
2025-02-05 08:06 欧洲乱局 -
特朗普提议“永久驱逐”,内塔尼亚胡“一脸满意”
2025-02-05 07:50 巴以恩仇录 -
特朗普将恢复对伊朗“最大施压”,称愿意会见伊朗领导人
2025-02-05 06:54 伊朗局势 -
阿航空难初步调查报告:机身损伤疑为外部物体所致,排除鸟击
2025-02-05 06:46 航空航天 -
“碰撞时直升机位于300英尺高处,超出200英尺限制”
2025-02-05 06:40 -
“反美联盟正在形成!他拔枪就射,极其危险”
2025-02-04 23:32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要起诉DeepSeek?他回应了
2025-02-04 22:34 -
瑞典一学校发生枪击 至少5人被击中
2025-02-04 21:12 -
泰国宣布:明早断网、断电、断油!
2025-02-04 20:42 打击网络诈骗 -
“中方反击较为克制,留了余地”
2025-02-04 19:52 中美关系
相关推荐 -
美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 评论 255朝令夕改!“没人知道特朗普五天后的规定是啥样” 评论 228日本人大幅抛售美国国债,逼停特朗普? 评论 264“关税犹如泰山压顶,将‘不可逆转’伤害美国经济” 评论 119“史无前例”,英国政府将接管英国钢铁公司 评论 208最新闻 Hot
-
美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
-
关税成本暴涨40多倍,美企CEO叫苦:这是末日
-
朝令夕改!“没人知道特朗普五天后的规定是啥样”
-
加州住房危机!“学生不得不在汽车里睡觉”
-
“如果关税战长期持续,相当数量的美国农民将破产”
-
特朗普对华贸易战注定失败,原因如下↓
-
美防长“挥舞大棒”:伊朗,美军已准备好了
-
被马斯克骂“傻蛋”后,纳瓦罗:我们关系很好
-
乌克兰这下有戏了?
-
“特朗普关税增加金融危机风险,欧洲需要答案”
-
美伊首轮间接谈判结束,伊朗外长:双方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达成协议
-
美国小企业哀叹:我们呢?我们的活路在哪里?
-
“特朗普家族全面参与加密货币项目,获利近10亿美元”
-
旅美数十年后,中国明星数学家夫妇回国
-
美国低调豁免部分商品,“对华关税现首个松动信号”
-
探访义乌后,法媒感叹:美国订单少了,士气反而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