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彦宏委员谈“智能交通”、“低碳算力”等中国特色新基建
最后更新: 2022-03-11 09:05:01观察者网:这么乐观吗?
李彦宏:
乐观的。当然,中国的高等级自动驾驶汽车发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突破与技术、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政策瓶颈,激发自动驾驶领域创新能力。所以我们今年继续建议:
一是引导并支持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明确支持无安全员的无人车上路,打造全无人自动驾驶汽车的载人运营政策先行区。
二是加快《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修订和发布实施,从国家层面为加快自动驾驶汽车规模化商用、无人化奠定法律基础。
三是适度超前建设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发挥5G的远程控制优势,通过车路协同促进交通效率和安全性的大幅提升,带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和网联化的转型升级,让真正无人的智能网联汽车尽早行驶在中国道路上。
观察者网:实际上美国在智能交通上走得很早,“车路协同”路线在上世纪40年代就有人提出,“单车智能”路线1966年开始出现,这两条路线目前都在继续演进,但都没有完全取得成功。
您提到“中国模式”的自动驾驶和“技术全球领先地位”,中国采用融合上述两者的“车路协同”路线是原因之一吗?
李彦宏:
自动驾驶的普及,不能只依赖单车智能,道路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也很重要。自动驾驶的车,如果有路侧设备的配合,自动驾驶的能力就会比以前要更强,安全性要比以前更好。
比如,我们今天在城市道路,尤其是在繁华路段,大家看到晚上都是有路灯的。可是在农村,在偏远地区,路上没有路灯,没有路灯车能不能跑?也能跑。但是有路灯和没有路灯的差别是交通事故率大大下降了,它的安全性提升了。同样,当你有路侧设备来跟车进行沟通的时候,自动驾驶的能力就会大幅度提升,安全性会大幅度提升。
未来的城市智能交通,不仅要有“聪明的车”,还要有“智慧的路”。有了车路协同,我们未来的出行将更高效,无论是人类开的车,还是自动驾驶的车,都会更加安全。
车路协同是一个既立足长远,又兼容当下的智能交通技术方案。我认为,车路协同具有独特的中国优势,是未来智能交通最核心的技术方案。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可以降低自动驾驶汽车的成本,加快商业化落地的步伐。用这个方案做自动驾驶,是百度坚持、并且看好的技术路线。
车路协同示例:在十字路口,能为车辆提供更多路端信息
观察者网:路灯的比喻很形象,近年来国家强调“新基建”,特别是5G通信网络、超算中心等面向物联网的设施,这些与智能交通是怎样的关系?
李彦宏:
新一代通信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等,就组成了新的“路灯”。比如,因为5G的发展,自动驾驶的“云代驾”成为现实,无人车进入了平行驾驶时代,规模商业化成为可能。在“云代驾”模式下,驾驶员不在车里头,而在云端。当无人车需要人干预的时候,驾驶员在云端就可以操控,而且一个人可以远程控制很多台车。无人车“去安全员”,将会导致业态发生质变,比如共享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将提速。
再比如,云计算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可以使交通基础设施发挥最大的效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降低交通环境污染。拿智能信控来说,所有交通汇集信息由云平台集中处理,形成实时、精确的区域交通控制方案,统一调控联网信号机,实现基于云计算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提升通行效率,缓解拥堵。
未来,智能网联汽车逐渐发展成熟,城市每一辆车所在具体位置、每一个红绿灯路口有多少辆车、这些车移动的方向等情况,都可以用全量实时的数据来感知并全局调整,可以大幅度提升城市交通运营效率。
所以,总体来说,国家倡导的新基建,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在交通、能源等领域大大提升效率,推动经济增长。以车路协同为基础的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能够提升15%-30%的通行效率,从而为GDP贡献2.4%-4.8%的绝对增长。
在 “新基建”浪潮下,那些具有领先的技术水平、大数据优势,能提供丰富解决方案的平台型公司,将成为新基建中的关键力量,扮演着“助推器”和“放大器”的角色,为各地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在新基建的推动下,车路协同有望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降低自动驾驶的复杂度和车载成本,弥补中国在单车智能发展方面的不足,成为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让中国有望在全球率先实现 L4—L5 级高等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落地。
观察者网:目前的智能信控已经成熟了吗?
李彦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和5G等基础设施的逐步普及,根据实时的车流信息,使用智能的算法进行预测,统筹全城所有路口和车道进行智能的、自适应的信号灯调节,逐渐成为趋势。
我举几个例子吧,百度在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城、知识城智能信控项目范围内,自适应路口数量占比达57%,日均优化次数3600多次,路口车均延误下降约20%,绿灯空放浪费下降约21%。
在河北保定,84个路口部署了百度AI智能信控系统,形成的一条条“绿波带”,车辆行程时间平均可以缩短约20%,效果都是比较明显的。
京雄高速在国内首设智慧驾驶专用道
观察者网:10年前,很多人说中国互联网还弱小,做不了自己的有影响力的技术,很多企业采用“跟随战略”。今天,中国互联网公司在体量和市值上已经进入世界前列,但是在最尖端的领域,我们是否还存在“跟跑”的惯性?
李彦宏:
百度是技术立身的公司,我们长期坚持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投资,我说一些数据吧。
2021年,百度核心研发费用是221亿元,占核心收入比例达23%。2020年,百度研发投入195亿元,研发投入营收占比达21.4%,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一名,研发投入强度位于全球大型科技公司前列。百度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过1.3万件,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4年排名国内第一。
我们打造了国内首个自主研发产业级深度学习开源开放平台,飞桨,目前拥 406万开发者,服务了超过15.7万家企事业单位,市场份额位居国内第一。不久前,我们与鹏城实验室联合发布了全球首个知识增强千亿大模型,文心大模型,参数规模达到2600亿,是目前全球最大中文单体模型。
从2013年开始布局,百度Apollo已成为全球最大、最活跃的自动驾驶开放平台,被评为全球四大自动驾驶领导者,也是唯一上榜的中国公司。
观察者网:您在2000年左右从美国回国创立百度,如今百度的智能驾驶事业群组也有大量人才来自美国,您如何看待“中国场景”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
李彦宏:
我们看到,过去这20多年,中国不断有新的机会产生,不断有伟大的公司诞生。当下的中国,无疑是科技从业者最好的时代。我们有足够多的技术应用场景,有全球最为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有不断完善的新型基础设施,有培育领军人才和战略科学家最好的土壤,大规模的创新成果必然会在中国涌现。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企业,我们也承诺,在未来几年,百度将为社会培养500万AI人才。
观察者网:您提到“应用场景”,科技与应用的结合非常重要。要做好智能交通,不但要走好科学路线,还要走好工程路线,能否讲一下智能交通为什么强调工程能力?
李彦宏:
2000年我回国创业,早期的创业团队在讨论工作的时候,经常能看出工程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差别。比如搜索结果的排序,我要求1秒钟出结果(那时候业界标准差不多是3秒钟),团队跟我说做不到,用户搜一个词,比如“电子商务”,网上带有这个词的网页可能上百万个,按相关性从第一个到第100万个排序,还要支持大批用户的并发访问请求,是不现实的,况且我们是个小公司,算力资源有限。我说不对,谁让你们从第一到第100万去排序了,哪一个用户会翻到第10万页结果去看?你们的算法只要能从无数网页中找到最相关的1000个结果,并且按相关性排序就好了,我们只需要让用户翻10页,真找不到他想要的,换个搜索词(query)就好。
知道把难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知道妥协,知道循序渐进,我认为是工程化思维和科学化思维的主要区别。
目前,全球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路线分为两种:一种是“跨越式”,走激进的全自动驾驶路线,追求的是一步到位,选择了以激光雷达传感器为主的融合感知技术,一步到位造出L4、L5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再逐步降低成本,典型代表如美国的Waymo;另一种是“渐进式”发展路线,考虑当下的车辆量产、成本等因素,选择以“摄像头传感器+视觉技术”为主,主张从L2级的辅助驾驶量产开始,沿着L2→L3→L4/L5级的无人驾驶等级,逐步升级,典型代表是特斯拉。
我认为还有一种渐变方式,就是自动驾驶行驶范围的渐变。现在在任意场景下的全无人驾驶做不到,那能不能先从最简单的5万公里、10万公里做起?我们可以先在一些地方跑起来,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逐步扩大无人车服务的地域范围,这样也能走到L5。
中国汽车市场足够庞大,带来显著的规模效应,也可支撑足够的细分场景,因此从技术的角度,百度得以选择“技术降维、数据反哺”的路径,结合“渐进式”和“跨越式”两种路线的优势,以更快实现L4级自动驾驶的规模商业化。
观察者网:您还提到了“加快发展绿色AI,引导算力算法低碳发展”,这与智能交通有关吗?
李彦宏:
第一,交通本身是碳排放大户,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510亿吨,交通运输占16%。
在智能交通领域,一方面可以通过交通的整体规划调度、运营管理,减少交通拥堵,进而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交通出行模式会转变,由“出行即服务(MaaS)”模式代替私家车出行,让出行更低碳。
所谓MaaS,是以人的出行需求为中心,一体化联运公共交通、共享单车、出租车、汽车租赁等各种交通工具。对于用户而言,用单个应用程序,一次支付,就可以获得一站式出行服务。
在MaaS模式下,汽车消费由共享代替购买,会大大降低私家车的使用量和保有量,也会大幅降低城市拥堵。
第二,智能交通离不开算力算法,但算力本身的能耗也不容忽视。
“3060双碳”目标引领下,需要持续提升能效,发展绿色AI。一方面是发展绿色算力。数据中心是算力的重要载体。中国信通院测算,2020年,我国数据中心年均运行PUE为1.56,距国家设定的2023年底新建大型数据中心PUE降到1.3以下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是发展更绿色的算法。当前,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成为深度学习的重要演进方向之一,但能耗也随之增加。需要优化策略和参数设置,构建绿色集约的大模型,提升基础设施能效比。
我的具体建议,一是探索碳排放双控在数据中心率先落地。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测算,数据中心仅用约占全社会2%的用电量,支撑了占全国GDP约36.2%的数字经济规模。建议有关部门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对数据中心使用绿电部分的额度不计入能耗考核。
二是建立兼顾性能和能耗的绿色算法度量标准,倡导领军人工智能企业构建能效高、性能优的预训练大模型,并向行业开放。
三是加快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开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签发。加快建立科技减排的方法库和行业标准,强化绿色AI在降低碳排放领域的技术供给。
百度阳泉数据中心及楼顶的光伏发电系统
观察者网:目前关于自动驾驶的伦理问题有许多讨论,您作为一位科技公司的企业家,同时也作为一位全国政协委员,能否简单谈谈方向?
李彦宏:
人工智能在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确实在安全、隐私、公平等方面,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挑战。然而,菜刀是用于做饭还是作案,核能是用于发电还是发射,全都取决于控制者。人工智能也一样,能否打造出负责任、可持续的AI,全都取决于创造者的历史责任感。
2018年5月,百度就提出了人工智能伦理的四原则,即AI 的最高原则是安全可控;AI的创新愿景是促进人类更平等地获取技术和能力;AI的存在价值是教人学习,让人成长,而非超越人、代替人;AI的终极理想是为人类带来更多自由与可能。这是技术可以有所作为,也应当有所作为的方向。无论何时,我们谈论技术伦理问题,都应该在这个前提下去思考。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对潜在风险足够重视,又对技术创新充分信任。
这里说的信任,更是希望每一个用户、每一个关注科技的朋友能对技术创新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包容。比如,搭乘萝卜快跑每多走一公里、和智能音箱每多一次交互、用智能搜索每多识别一株植物,都在让我们的人工智能更聪明、更安全、更值得信赖,也让人与技术共同进步、共同进化的人机共生愿景离我们更近一步。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周远方 
-
五家中概股被认定为有退市风险,证监会回应
2022-03-11 07:40 观网财经-海外 -
京东“慢跑”:营收增速放缓,重投实体相关业务
2022-03-10 23:59 观网财经-互联网 -
高盛宣布退出俄罗斯,系首家华尔街投行
2022-03-10 23:12 乌克兰之殇 -
敢规避对俄制裁就让中芯国际关门?美商务部长澄清“没证据”
2022-03-10 21:34 观网财经-科创 -
网传四月恢复发放网游版号?游戏工委:不实
2022-03-10 19:55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台积电64%营收来自美国,中国大陆降至第三大市场
2022-03-10 19:03 观网财经-科创 -
被暂停用户注册的BOSS直聘,反而活得不错?
2022-03-10 18:27 观网财经-互联网 -
涉嫌洗钱被FBI调查?“币圈大佬”孙宇晨回应
2022-03-10 18:26 观网财经-海外 -
层层外包、缺失社保、前景不明…2亿灵活就业者保障如何解?
2022-03-10 16:32 观网财经2022两会专题 -
德国一私立医院:拒收俄罗斯病人
2022-03-10 16:06 乌克兰之殇 -
李书福、曾毓群站换电,雷军押快充,为何会有充换电之争?
2022-03-10 14:40 观网财经-汽车 -
俄罗斯拟立法,苹果、英特尔、麦当劳等在俄资产将被国有化?
2022-03-10 14:31 观网财经-海外 -
直播:“妖镍”横行!解读LME连改规则背后的大国金融博弈
2022-03-10 13:38 观网财经-海外 -
大公司早报|五粮液去年净利润234亿 快手海外管理层变动
2022-03-10 09:05 大公司 -
反转!上期所镍期货部分合约跌停,青山称已有充足镍板交割
2022-03-10 00:19 观网财经-金融 -
中兴财报:净利润同比增长59.9%,拟用28亿美元投资保值型衍生品
2022-03-09 22:21 上市公司 -
青山集团:已调配充足现货进行交割
2022-03-09 19:39 观网财经-金融 -
央行上缴利润≈降准?分析人士:有类降准效应
2022-03-09 19:20 -
上期所:9日晚夜盘起,镍期货部分合约暂停交易一天
2022-03-09 18:56 -
如何助推数实融合、实现双碳目标,互联网企业有话说
2022-03-09 18:42 观网财经2022两会专题
相关推荐 -
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评论 355和特朗普一起“孤立中国”?欧盟拒绝 评论 43“美国几代人的亚太布局被毁,盟友终将望向中国” 评论 138美媒吐槽:全员滑跪,除了中国… 评论 98最新闻 Hot
-
把中国货“藏”在加拿大,“我们赌特朗普会认怂”
-
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
“中方对美方鸣枪示警:这回来真的,能一票否决”
-
“特朗普一声令下,美国几十年联越制华努力,白干了”
-
特斯拉净收入锐减71%,马斯克“认怂”
-
普京送给特朗普的肖像画长这样
-
美欧倒逼肯尼亚“转头”,“中国又拿下一局”
-
和特朗普一起“孤立中国”?欧盟拒绝
-
“特朗普把科研领导权让给中国,10年才能恢复过来”
-
鲁比奥要重组美国务院:在大国竞争时代,难以履行使命
-
又变了!特朗普:无意解雇鲍威尔
-
“美国几代人的亚太布局被毁,盟友终将望向中国”
-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针对游客的枪击事件,致至少20死
-
“我们投给特朗普,现在他的关税搅乱了我们的行业”
-
美媒吐槽:全员滑跪,除了中国…
-
“别用中国的”,美国务院内部文件曝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