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曼:哪有什么“新清史”,我看就是“旧清史”
最后更新: 2021-04-21 07:29:42导读3月初,中国台湾历史学家吴启讷先生在观传媒《大师计划》中对“新清史”的一些观点进行了驳斥。近日,观察者网又采访了一位海外清史学家——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劳曼先生,请他就“新清史”“新”在何处,以及“新清史”是否为海外清史界主流等问题谈谈看法。
在他看来,抛开暗含的政治因素,“新清史”只是“新”在将少数民族语言的文本纳入研究,可这只是回归了1930年代之前的传统,所以应该被称为“旧清史”。
而在谈到少数民族问题时,劳曼先生批评了西方媒体在报道新疆问题上的无知,并表示,人权这样的概念应该在具体政策中体现出来,而非空谈。他认为,避免极端贫困是最基础的人权之一,因此中国在扶贫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是非常了不起的。
以下为采访全文。
【采访/观察者网 徐俊】
观察者网:您曾经说,“新清史”在研究方法上并无新意,请问“新清史”新在何处?
劳曼:“新清史”这个词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发明出来的,促成它出现的原因是满文文本的发现。那些满文文本有的曾被束之高阁,有的虽然被世人所知,但是已经被翻译成了汉语。由于满语是清朝朝廷的第一语言,整个清王朝的第二语言,所以这些文本非常重要,基本都和国家事务相关,比如清朝皇帝和汉族大臣以及其他族裔大臣之间的关系。这之中就有一部分机密的对话。
因此,“新清史”新在它重新让学者们意识到了满文文本研究的重要性。当然,他们也注意到了蒙古文以及藏文的文本,因为这两者也是清王朝的官方语言。我说“重新”是因为在清朝以及民国早期,那些传统学者是能够阅读满文文本的,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门很重要的语言。所以,我并不认为“新清史”这个称谓是准确的,它只是对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学者们比较“新”,因为在他们成长的阶段,学者们已经习惯于只阅读汉语文本了。
康熙三十五年十一月(1697年),康熙皇帝生了一场病。由于要对外保密,该文件只有满文版本。左侧的黑字部分为日期,右侧的红字部分为如何处理病情的建议(受访者提供)
除此之外,“新清史”还有一些很有争议的政治因素。西方学者,尤其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在研究清朝时非常关注中国的西部边疆地区,比如新疆。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从乾隆皇帝开始,清朝是一个搞殖民扩张的帝国,和英国、法国、荷兰等西方殖民国家一样。因此,他们认为“中国”和被清王朝“殖民”的地区应该作区分。
但在我看来,这个观点根本讲不通。因为它所本的逻辑是一个民族国家(nation-state)征服了它临近的民族国家,像纳粹德国在二战时对波兰所做的那样。但这不能用来解释清朝历史。引发这个争议的一本书是《中国西征》(China Marches West)。它的作者濮德培(Peter Perdue)与中国学界有很深的联系,我对他的想法也很了解,他并不认为清王朝是一个殖民国家。
然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把他的书政治化。比如他们会说,中国“西征”了,所以就是个殖民国家。我接下来会用三个理由来反驳这个观点。
第一,中国至少从秦汉时代开始就是个多民族国家,所以其领土很自然地包括了非汉族聚居的地区。
第二,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征服”很少是刚才所说的意义上的,通常情况下都是当两个派别(faction)产生矛盾时,中国的中央政府帮着一个攻打另一个。乾隆时代,中国西北地区的新疆和内蒙古交界处的准噶尔(Dzungaria)出现了反对清朝的蒙古势力,首领是葛尔丹。当时,那个地区的首领大约有一半支持葛尔丹,另一半支持清朝。
清朝的统治基础是满族、蒙古族、藏族和汉族的团结,但是这份团结在葛尔丹那里遭到了破坏,他分裂了蒙古。因此,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以及安抚西部地区的人民,乾隆皇帝选择征讨葛尔丹。
第三,清朝的政策是,中央政府尽可能不要卷入新疆、西藏、蒙古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管理之中,除非出现暴动。换言之,中央政府允许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很强的自主性来处理当地事务。
观察者网:根据您的观察,“新清史”在如今的西方清史学界的地位如何?是否为主流?
劳曼:与过去相比,现在的西方学界更加注重少数民族语言文本的研究。所以学者们不仅读汉语文本,也会读满文、蒙古文、藏文文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清史”的确已经成为了主流。不过,这种现象其实也出现在了中国。我和中国学者一直有合作,他们也会阅读少数民族语言的文献。
我认为,研究清朝历史的人至少要掌握两到三种当时的官方语言,否则的话他们所掌握的信息是非常不全面的。北京与西藏、西藏与蒙古之间的很多信件都不是用汉语写成的。
观察者网:我们发现,一些“新清史”学者对中国的解读很奇怪。比如,《中国西征》一书的作者说他所认为的“西征”并非中国的西征,而是清朝的西征,因为主要的参与者并非汉人。可是,中国在清代以前就是多民族国家,中国人不等同于汉人。在您看来,作者将中国人等同于汉人的目的是什么?
劳曼:我认为这确实是濮德培等学者犯的错误。在面对一个国家时,人们倾向于用其主体民族和最通用的语言来指代整个国家的人民和语言。许多人看待中国、美国、俄罗斯、缅甸、越南等就是如此。
不过,在多民族国家中,确实会出现一种最强势的语言和文化同化少数民族的情况。以清朝为例,如果一个人想离开自己的村庄,与尽可能多的人接触或者做贸易,那他就必须懂汉语,因为汉语是最强势的语言。可是,我认为支持“新清史”中所暗含的政治因素,认为“中国人都说汉语”或者“只有汉人才是中国人”的人是无知的。
标签 新清史-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徐俊 
-
“中国抗战的希望在西北”
2021-04-20 08:24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他是国家占人口80%的农民的化身”
2021-04-19 07:10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将是我度过余生的地方”——“纸老虎女士”的六次访华
2021-04-15 10:19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打仗总要死人的…不要是我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2021-04-04 15:32 -
抗美援朝老兵的遗憾:没能看到台湾解放,祖国统一
2021-04-04 08:38 人间正道·中共建党100周年 -
这件国宝级器物,证明三星堆人是“龙的传人”!
2021-03-24 08:49 -
仅剩7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蔡丽华逝世
2021-03-01 11:24 -
大明之耻,为何后世史官要抹白?
2021-01-28 08:49 观学院 -
登上《国家宝藏》的王贞仪,是当时“才女”无奈的缩影
2021-01-07 08:27 -
航天603基地入选国家工业遗产:中国第一个探空火箭发射场
2020-12-31 08:08 航空航天 -
中组部部长:历史的苦难不能忘记,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息
2020-12-13 11:41 -
南京大屠杀史实展62天,收到20550条留言
2020-12-13 10:24 -
志哀!国家公祭日,南京下半旗
2020-12-13 09:35 观察者头条 -
河南发现2600多年前戎人王级大墓
2020-11-29 22:09 考古 -
央视首次公开毛岸英一段珍贵影像
2020-10-23 09:48 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2020-08-29 11:07 -
专访谢晋元将军之子谢继民,听他讲述《八佰》背后的故事
2020-08-15 10:03 -
《北史》中鲜有美人故事,鲜卑人真的颜值不在线吗?
2020-07-20 07:36 -
从全民族抗战汲取复兴力量,习近平这样论述
2020-07-08 12:59 -
不忘“七七事变”,听习近平这样论述“战争与和平”
2020-07-08 08:56
相关推荐 -
美码头工人集体声讨:这是对工人阶级的经济战争! 评论 72“短短100天,特朗普就把美国推向危机边缘” 评论 83美国工人造手机?“做大头梦,最小螺丝都是中国造…” 评论 1300人付款!美国人买美国货还是中国货?结果扎心了… 评论 271最新闻 Hot
-
尴尬!“特朗普上回庆百日的美国工厂,已迁至中国”
-
美码头工人集体声讨:这是对工人阶级的经济战争!
-
“特朗普关税反倒加强了中国决心,危机正化为机遇”
-
“我们无法在美生产任何产品,销美商品将涨价”
-
“我们努力实现100%美国制造,但连个轴承都买不到”
-
“短短100天,特朗普就把美国推向危机边缘”
-
微软总裁着急:这项竞争不能落后中国,美国输不起!
-
美国工人造手机?“做大头梦,最小螺丝都是中国造…”
-
中方直说了,美农彻底崩溃
-
“中国发货吧,关税美国人自己出”
-
卡尼宣布胜选:对美国,决不“跪”
-
董袭莹本科相当于国内三本?“什么是协和4+4”冲上热搜
-
0人付款!美国人买美国货还是中国货?结果扎心了…
-
中国取得EUV技术重要突破,阿斯麦CEO还在嘴硬?
-
美学者出新书《日本大屠杀》,日本右翼坐不住了
-
清华“挖”来美国顶尖AI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