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苟利军:科学知识的获取90%依赖设备,中国进入加速追赶期
最后更新: 2022-11-11 20:54:53【采访/观察者网 李泽西】
天文是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学科;在中国古代,观看天象与文字的出现密不可分。随着人类对宇宙形成更为科学的认知,人们的好奇心也增强了,疑问反而更多。随着我国近年快速经济发展,科技水平不断追赶西方,对于宇宙的知识也在迅速积累。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国家天文杂志》执行主编苟利军近日接受观察者网专访。他长期研究恒星级黑洞,参与翻译今年出版的《人类知道的太多了》宇宙科普书;他在此分享了自己对此书的想法,强调了科普的重要意义,以及讨论了中国在科学知识领域追赶西方的过程。
《人类知道的太多了》
以下为采访实录:
观察者网:您长期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你们具体从事哪些工作?
苟利军:天文台本身是做科研的,是中科院的一个院所。我们科研的内容主要是研究太空现象背后的一些物理知识。这其实包括几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看到什么,另一方面就是研究什么原因产生了这些天体。
观察者网:您为何选择研究黑洞?
苟利军:这是我在哈佛做博士后阶段的研究主题,受我的导师影响,我就转为直接研究黑洞了。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方向,我也一直在坚持下来了。除此之外,我还做一些引力波和伽马射线暴的工作。伽玛射线暴是我最早研究的方向,也通常是黑洞所产生的。除了做科研之外,我现在还在兼职做一本叫《中国国家天文》的科普杂志,它是国家天文台出版的,每月出一刊。
观察者网:那您近期翻译《人类知道的太多了》,是源于对天文的兴趣吗?
苟利军:对,其实在翻译《人类知道的太多了》之前,我已经翻译过其他类似的书。我对科普一直有些兴趣,一直挺喜欢的。科普一方面可以让公众了解国外一些比较有趣的天文方面内容;另外一方面,对我自己而言,我也是通过翻译书籍,了解到一些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内容。
到目前为止,我翻译了不少书,比如2014年电影“星际穿越”同名的书,英文叫《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中文还是叫做《星际穿越》;那本书也是我和同事一起翻译的。我还翻译了《人类知道的太多了》的上一本书,叫做《一想到还有 95% 的问题留给人类,我就放心了》。这是两本书的翻译都获得了我国的文津奖。
“星际穿越”剧照
除此之外,我还翻译了一些其他的书,比如关于星系演化、暗物质等方面的科普书。翻译书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观察者网:《人类知道的太多了》,为什么选这个中文标题?
苟利军:其实,这个标题不是我选定的,是出版社选的。大家看一本书的时候,除了期待书里面的内容有趣以外,其实我们希望它的标题也更加有趣。《人类知道的太多了》相当程度上是《一想到还有 95% 的问题留给人类,我就放心了》的延续,两本的英文标题与中文标题之间都有相当的出入。
《人类知道的太多了》的英文标题其实非常简单,可以直译为“经常问的一些问题”,但如果直接以此为标题,那大家看到书名的时候,就可能会产生“这本书应该是非常无聊吧”的感觉。通过选择一个有趣的标题,鼓励大家更多地了解其中的知识,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观察者网:在翻译的过程中,您是如何处理中国和西方文化、语境等差别可能造成的理解偏差问题?
苟利军:这种差异肯定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能够处理的时候,就会尽可能的去处理,用中文语境表达类似的概念;但是有些我们想不到中文所对应的概念时,还是按照原著的表述方式直接翻译。
相对而言,中国在科学知识这方面,当前处于学习的状态。我们当然有原创的东西,但是科学知识整体而言还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这意指我们并不是处于一种领先的状态,我们还是处于一种向西方学习的状态。
对于中国人而言,科学真正全方位发展也是得益于80年代之后,以及最近的一、二十年。中国建设了地面上一些非常强大的望远镜,比如郭守敬光学望远镜,也被称为lamost望远镜,已运行11年,共发布了约2000万条光谱数据,约为国际上所有其他光学巡天项目发布光谱数据总和的两倍。不过,相比较西方科学几百年的历史,我们科学发展的时间非常短暂。我们对于科学的态度,还很大程度处于学习和追赶的状态。
观察者网:那依您所见,在科研方面,中国较西方哪方面最有待提高?大概可以如何提高?
苟利军:我记得有科学家说过,90%科学知识的获取都是利用非常先进的设备,而10%依靠人的因素,比如人的智商。
现在非常先进的一些科学知识,绝大多数都是国外的设备产生的。当然,中国也不是没有这种非常先进的设备。比如说,中国天眼就是现在单口径最大的一个射电望远镜。之前美国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直径达305米,这个已经非常大了。但是后来,“中国天眼”(观察者网注: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在贵州建成了。
因为其口径很大,所以很灵敏。在过去的几年,尽管目前大家对于快速射电暴的产生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凭借着其特别的灵敏度在捕获快速射电暴方面异常突出,比如它已经探测到上千个来自于同一天体源的重复射电暴,还探测到来自于磁星的快速射电暴,所以这些探测都有可能解开快速射电暴这个谜团。
“中国天眼”
除了中国天眼,中国在很多方面建成了“大国重器”的超大型设备。近年,中国发射一些空间望远镜,比如暗物质探测卫星,慧眼hxmt X射线卫星等等,这些都是试图通过不同的能量波段解开宇宙当中的一些谜团。中国的中子探测器在世界上也是非常领先的。中国现在正在建造一些非常重要或者说非常先进的设备,未来必将产出更多成果。但是相比较国外非常长的传统,我们还是处于追赶的状态。
标签 天文-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泽西 
-
手机拍照,“卷”进芯片
2022-11-11 18:13 手机 -
华为折叠屏销量同比增长95%, 竖折产品连续三季度第一
2022-11-11 14:14 手机 -
天舟五号完成发射前全区合练
2022-11-10 18:04 航空航天 -
游戏死亡=现实死亡!大佬真做了一个能杀死用户的VR头盔
2022-11-10 17:19 观网财经-科创 -
地球首位已知星际访客获确认
2022-11-10 07:57 天文 -
不只有鸿蒙,国产安卓厂商锚定操作系统
2022-11-09 18:51 手机 -
我国科学家成功创制多年生稻,种一次免耕收获3至4年
2022-11-09 15:18 聚焦三农 -
我国科学家实现多模量子态的长时间存储
2022-11-08 11:26 科技前沿 -
神舟十四号乘组在轨超150天,三名航天员已圆满完成多项既定任务
2022-11-07 19:40 航空航天 -
梦天实验舱8个科学柜陆续开机,即将开始在轨测试
2022-11-07 16:45 航空航天 -
美施压日荷围堵中国芯片,中方回应
2022-11-07 16:32 -
华为胡厚崑:释放数字生产力,激发行业新增长
2022-11-07 16:24 -
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颁奖典礼在沪举行
2022-11-06 19:44 -
我国成功发射中星19号卫星
2022-11-05 20:52 航空航天 -
我国最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首次整机试车圆满成功
2022-11-05 19:02 航空航天 -
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末级残骸已再入大气层
2022-11-04 19:46 航空航天 -
中外四方合作,我国首个开放式千万吨级CO₂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启动
2022-11-04 17:19 -
从无人机跨界智能驾驶,大疆凭什么搅动市场?
2022-11-04 14:47 人工智能 -
杨利伟: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标准有调整
2022-11-04 06:48 航空航天 -
长三角首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完成穹顶吊装,全面转入设备安装阶段
2022-11-03 18:53 核电
相关推荐 -
MAGA基本盘还能“忍”特朗普多久? 评论 102从2000兆帕潜艇级热成型钢的“登天”说开去…… 评论 83美媒焦虑:哪怕只为跟上中国,美政府都不能这么干啊 评论 143“趁纳瓦罗不在,他们冲进白宫劝说特朗普暂停关税” 评论 178最新闻 Hot
-
美媒焦虑:哪怕只为跟上中国,美政府都不能这么干啊
-
特朗普“抱怨”后,日本考虑放宽汽车进口安全标准
-
“五角大楼里完全崩溃了”,3名美国防部高官被解雇
-
“趁纳瓦罗不在,他们冲进白宫劝说特朗普暂停关税”
-
泽连斯基回应:停火30小时太短,建议30天
-
韩国一战机飞行训练中掉落机炮吊舱和空油箱
-
“美国在地球上跟中国争,却把太空主导地位拱手让出”
-
内塔尼亚胡:摧毁哈马斯前不会结束军事行动
-
超900人签署“反关税宣言”,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
“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
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
黄仁勋访华盼继续合作,特朗普回应
-
中国男子在TikTok“神评”美国关税,米尔斯海默秒答:赞同
-
“内地电影票房过亿那一刻,香港电影就被颠覆了”
-
美国税局代理局长刚上任三天就被免,“贝森特抱怨他是马斯克的人”
-
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