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弗雷德里克·斯坦纳:看到林徽因,我头脑中有一道闪电划过
当地时间5月18日傍晚,在2024年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宾大正式向林徽因颁发建筑学学士学位,以表彰她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的卓越贡献。毕业典礼现场,林徽因外孙女于葵代表林徽因,从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手中接过了这份迟到近百年的学位证书。观察者网就此事背后的更多细节,连线了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雷德里克·斯坦纳。
观察者网:斯坦纳院长您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宾大正式向林徽因颁发建筑学学位的新闻在中国建筑学界引发了热议,同时在历史学界也掀起了一场围绕林徽因的“历史钩沉”热潮。公开信息显示,您是林徽因学位追授的第一位也是主要的倡导者,一开始有什么因缘际会促发了这个想法?
弗雷德里克·斯坦纳:魏茨曼设计学院之前有过一次展览:“中国建筑:一个世纪的现代建筑对话”,其中的亮点之一是一幅15英尺长的画板,展示了1918年至1941年间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专业的23名学生。林徽因太特殊了,她是那23名学生中唯一的一名女性,也是唯一的一个没有拿到建筑学士学位的。
当时我的头脑中犹如一道闪电经过。我发现在林徽因毕业十年后,才陆续有女性学生开始进入美术和景观建筑专业,我决定要追寻一下背后的故事,做一种修复和弥补。
观察者网连线了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雷德里克·斯坦纳
观察者网:当时您提出这个倡议之后,就得到了同事们的积极响应?
弗雷德里克·斯坦纳:是的,我得到了各级院系的大力支持,而且我发现,当时除了两门课以外,林徽因课程修习和男同学一模一样,应该得到应有的学位。
观察者网:宾大建筑、设计学院确实在性别平权领域中做出了表率。目前学院的男女学生比例如何?在提高女生学习、就业比例方面有没有针对性的安排?
弗雷德里克·斯坦纳:目前我们学院60%的学生都是女性,女生确实占了多数。我们学院下辖五个专业,建筑系(Architecture),景观建筑系(Landscape Architecture),城市规划系(City Planning),历史建筑保护系(Historical Preservation)和纯艺系(Fine Art)。这五个系中有四个系的系主任都是女性。女性在院系的竞选活动中也处在主导地位,可以说我们学院有着非常强大的女性教师代表。
观察者网:林徽因不仅在建筑学方面功勋卓著,而且还在文学、诗词等等领域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同时她在上世纪中国积贫积弱时期展现出了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表率,“重新发现林徽因”需要多维度的研究视角。
弗雷德里克·斯坦纳:这就是为何林徽因的故事有如此的吸引力,如此引人入胜。她在建筑、艺术、诗歌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别说是女性了,就是把男女性综合起来看,也极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观察者网:我看到有一种评论认为,林徽因的成就某种程度上受益于当时教育体系和学科设置。现在大学课程都在高度专业化,“通才”很可能是上世纪某个年代的时代特色。
弗雷德里克·斯坦纳:林徽因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1920年代对中美两国来说都处在一种特殊状态,现在我们的学科专业肯定和当时不一样了。但我刚才说,建筑学院也分有好几个系,学生可以在各个科系自由选课。建筑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林徽因的精神不仅仅属于那个年代。我在三四个星期前去了中国一次,和中国的毕业生们做了很多互动,他们在跨学科的知识获取方面让我感到很惊奇,做得很棒。
2024年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毕业典礼上,宾大正式向林徽因追授建筑学学士学位(左为林徽因外孙女于葵,右为院长斯坦纳)
观察者网:现在大学生在选专业,或者毕业后找对口的工作,建筑学,土木工程学很可能不是一个能高薪,轻松体面工作的选择方向,不知道美国这种情况如何?
弗雷德里克·斯坦纳:在美国,建筑学的就业前景时好时坏。一般情况下,当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时,对建筑的需求就很大,建筑系的就业就会相对好一些。所以我认为总体来看,就业环境会时好时坏。
另外一点我必须要指出的是,美国和中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中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两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如果我们要为地球的未来做点什么,建筑学是一个很好的拓展方向。总体来看,中美两国50%的温室气体其实都来自建筑物,25%-30%来自交通系统。而且从更宏观视角看,75%到80%的温室气体产生与建筑环境紧密。如果我们要解决或应对气候变化,那么就必须重新思考如何设计整个建筑环境,这对建筑师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这就不是仅仅需要建筑学本身的知识了,还必须具备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以及其他人的专业知识来为我们的生活创造更多低碳绿色空间。可以说,低碳环保是未来二三十年建筑学重大的发展机遇。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武守哲 
-
113岁新四军老战士施平逝世,系施一公院士祖父
2024-06-29 23:14 -
宁夏一村民驾驶铲车取土损毁宋代古城遗址被判刑
2024-05-25 08:28 考古 -
首次公开!侵华日军731部队再添新罪证
2024-05-04 10:51 日本战犯笔供 -
我国再添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23-11-04 19:11 申遗竞赛 -
河北滦平发现戚继光督建长城石碑,内容与史料记载高度吻合
2023-08-16 14:29 考古 -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8周年
2023-08-15 06:52 -
为什么梁启超不看好的社会主义,最后拯救了中国?
2023-03-20 08:04 -
甲午战争沉舰发现大口径炮弹,辟谣“炮弹掺沙”
2023-03-04 17:03 考古 -
为什么西方考古研究都爱去希腊搞发掘?
2023-02-23 08:46 -
中国历史上的“叶文洁”,比小说要让人头疼得多
2023-02-14 08:46 -
紫禁城两次破防,勤恳务实的嘉庆也救不了清朝?
2023-02-05 08:51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周湘萍去世,享年94岁
2023-01-31 16:55 -
日本外交的这套“传统手艺”,让人想到鲁迅的一句话
2023-01-19 09:07 日本 -
秦始皇帝陵发布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成果
2023-01-12 16:15 考古 -
刘统教授逝世,著有《北上》《大审判》等
2022-12-22 07:17 -
他在人生的最后十年,如何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
2022-11-22 07:56 -
清代宫廷比明代更节俭?宫女的待遇是……
2022-10-31 08:15 -
清代选秀女就是选妃?其实皇帝更在意的是“防汉化”
2022-10-19 08:43 -
为了“去中国化”,日本考古还出过这样的大乌龙
2022-10-03 08:29 -
清代盛行“厚嫁”,对女性是福是祸?
2022-09-19 08:02
相关推荐 -
“短短100天,特朗普就把美国推向危机边缘” 评论 31美国工人造手机?“做大头梦,最小螺丝都是中国造…” 评论 1270人付款!美国人买美国货还是中国货?结果扎心了… 评论 262冲突升级?巴防长:印军“入侵”迫在眉睫 评论 203“这将是美国盟友对特朗普的第一场民意公投” 评论 61最新闻 Hot
-
“我们努力实现100%美国制造,但连个轴承都买不到”
-
“短短100天,特朗普就把美国推向危机边缘”
-
微软总裁着急:这项竞争不能落后中国,美国输不起!
-
美国工人造手机?“做大头梦,最小螺丝都是中国造…”
-
中方直说了,美农彻底崩溃
-
“中国发货吧,关税美国人自己出”
-
卡尼宣布胜选:对美国,决不“跪”
-
董袭莹本科相当于国内三本?“什么是协和4+4”冲上热搜
-
0人付款!美国人买美国货还是中国货?结果扎心了…
-
中国取得EUV技术重要突破,阿斯麦CEO还在嘴硬?
-
美学者出新书《日本大屠杀》,日本右翼坐不住了
-
清华“挖”来美国顶尖AI学者
-
“这是逼中国放弃美债,特朗普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如果中国垮了,地球上每个国家都会垮,包括美国”
-
冲突升级?巴防长:印军“入侵”迫在眉睫
-
新增三省两市,西湖大学将招收浙江外本科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