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岑少宇:谈新冠,别再总盯着流感了
最后更新: 2022-03-24 08:49:28【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岑少宇】
疫情进入2022年,奥密克戎毒株在全球范围大规模传播。临床医生普遍认为,无论从致死率还是住院率来看,奥密克戎的毒性都要弱于德尔塔,更弱于疫情早期的毒株。
上周,《柳叶刀》杂志发布了关于奥密克戎毒性的大规模统计研究。英国卫生安全局(UKHSA)收集了从2021年11月29日到2022年1月9日的英国英格兰地区新冠确诊数据,总数高达151万例多患者,其中106万例多为奥密克戎感染,应该说能够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
和德尔塔相比,感染奥密克戎的整体住院风险下降59%,就医风险降低44%,感染后28天内死亡风险下降69%,充分印证了临床医生的“感觉”和一些小规模的统计。
在这样的背景下,是否真能把奥密克戎当作“大号流感”,就成了一个在国内外都非常热门的话题。
比如,英国的《金融时报》就煞有介事地发表文章,声称感染奥密克戎的致死率(IFR,infection fatality rate,也有用risk或proportion的)已经低于流感。只不过,它用来对比的数据是新西兰流感……
为什么这么麻烦要用千里之外、总是被人遗忘的新西兰?
因为它引用的新西兰流感IFR是0.039%,那么英国呢?哪怕在2009年H1N1大流行的时候,9-12月也只有0.009%,6-8月只有0.005%。
显然,拿英国的流感数据比,就不大好说是“大号流感”了,得说“大大大大大大……号流感”。
老牌媒体《金融时报》“从善如流”,受到批评后,马上改掉了数据的新西兰来源,但结论却不变,计算出的流感数据范围还是和新西兰那个差不多,反正其中有需要估计的部分,继续玩数据就行
暂且把《金融时报》玩弄数据的行为放在一边,我们其实本来就不必过于纠结在新冠与流感的比较上。
首先,季节性流感和新冠都没有什么将要“灭绝”的迹象,未来两者很可能同时与人类共存。
即使新冠的致死性真降到和季节性流感一样,也不意味着流行季的呼吸疾病死亡人数、对医疗系统的压力就会回到过去,极可能仍大大高于曾经只有季节性流感的时候(当然会小于两者的简单相加)。可见,考虑“常态化”的情况时,单看新冠或流感的数据未必恰当。
真实世界数据应当可以看出这种叠加的压力,但国内由于疫情管控得好,对此几乎没有一手的数据和体会;而海外由于疫情严重,新冠致死仍然大大高于季节性流感,大概也难以顾及真正的“常态化”是什么样,还没心思想这个“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的问题。
其次,流感并非什么“金标准”。
对于人类来说,防护疾病要付出经济社会代价,避免疾病的损害也可以挽回可能的经济社会损失,孰轻孰重,不同社会判断标准迥异,对死亡人数的承受力也各不相同。
人类与季节性流感共存的事实,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判断人类能否与其他疾病共存的标准。只是恰好有这么个疾病,其传播力、危害性、防治代价的组合,落在各个社会大致都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每一起死亡,对个人、家庭、朋友来说都是悲剧,但从社会角度而言,这个“可接受范围”不易估计,却真实存在。其他传染病在这些方面的组合,也可能落在“可接受范围”内,并非要与流感一模一样。
综合上述两点,在探讨时一味比较流感和新冠的数据没有多大意义。并不是说新冠的致死性降到流感水平,就必然要放松管控;同样,也不是说,只要还没降到流感水平,就一定不能放松管控。
放松的标准应该基于经济、社会、医学等等的综合考量。由于新冠疫情形势已可以分成“中国”与“外国”,评估经济得失要包括国内外循环,变得非常复杂。即使只看医学方面,也要考虑呼吸系统传染病带来的总体压力、死亡人数的社会承受力、后遗症的影响等等,绝非新冠PK流感就能概括。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被归为新冠后遗症的传言、报道很多,但目前还没有发现学界公认的严重后遗症。患者如果得小儿麻痹症致残了,可以定伤残等级,对社会生产、保障带来的影响,也有比较成熟的衡量方法,但新冠最多的后遗症只是乏力、气喘、疼痛,很小部分的患者据称有认知障碍等,准确评估这些症状对社会的影响并不容易。
而且,很多研究其实基于前期“更猛”的毒株,对奥密克戎的后遗症研究仍不充分。但目前也没有迹象表明,这个更弱的毒株,反而会产生更强的后遗症。
第三,放开管控很可能是个动态过程,过于注重新冠和流感的“静态”数据比较,反而容易误事。
新冠的一大威胁是医疗资源“挤兑”。即使“后疫情时代”呼吸系统传染病的各方面组合落在前面所说的“可接受范围”内,成为一种“新常态”,但只要在从目前的“管控常态”向“新常态”转换时举措失当,依然可能造成部分地区医疗资源“挤兑”,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跟踪当前及未来主要流行毒株在占据优势地位后的致死率、重症率、住院率等数据固然重要,也要关注它们在蔓延过程中,对重症率、住院率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制定动态策略。
进一步地,建模者是否能够深入理解中国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社会在生活方式、医疗资源上的不同,对新冠在不同地区的传播和“医疗挤兑”风险做出比较准确的估计,是颇具挑战的“技术活”。
能落在中国“可接受范围”的毒株目前还没有出现,如果哪天出现了,主要数据也在国外,如何获得准确数据?如何在模型中对接上中国国情?
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但如果这方面的工作没有做好,那么为求保险,也就不得不进一步延后放开管控的时间。这些都远远超出目前舆论中常见的新冠与流感的数据比较。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陈轩甫 
-
“天宫课堂”第二课,圆满成功!
2022-03-23 15:05 航空航天 -
“天宫课堂”第二课,15时40分开课!
2022-03-23 09:30 航空航天 -
科技部拟规定:不得向境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
2022-03-22 19:34 国家安全 -
钉钉宣布硬件全面生态化,开放音视频、钉闪会、XR等多项能力
2022-03-22 15:50 -
中国生物灭活疫苗对老年人预防死亡有效率为85%
2022-03-20 15:28 抗疫进行时 -
“中国天眼”观测到宇宙极端爆炸起源证据
2022-03-18 21:49 -
赵明:荣耀不会造车,将专注精力攻克国内高端市场
2022-03-18 17:46 大公司 -
长四丙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四号02星
2022-03-17 15:51 航空航天 -
第二次太空授课活动将于近期开展
2022-03-15 16:09 航空航天 -
大推力氢氧发动机,今年首次试车成功
2022-03-14 16:01 航空航天 -
我国首列全自主研发磁浮3.0列车完成调试
2022-03-11 07:26 科技前沿 -
中美等多国溯源新研究进一步支持新冠病毒起源于自然界
2022-03-10 20:24 抗疫进行时 -
我国计划2030年前后实施火星采样返回
2022-03-10 14:44 航空航天 -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拟于2049年实现太阳系边际探测
2022-03-08 19:50 航空航天 -
我国成第三个有能力自主探测全球重力场的国家
2022-03-08 16:29 2022两会 -
中国探月工程总师:未来的月球科研站或有WIFI
2022-03-07 19:45 2022两会 -
蔚来换电站,电动车的“加油站”
2022-03-07 10:13 科技前沿 -
杨利伟:十年内或将实现普通人进入空间站
2022-03-07 07:57 航空航天 -
一箭七星!银河航天02批批产卫星成功发射,做什么用?
2022-03-05 15:57 航空航天 -
直击MWC2022:IPv6+已经在全球实现了100+的商用
2022-03-03 13:46 大公司
相关推荐 -
这场贸易战,美国就是个“纸老虎” 评论 52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评论 222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评论 235“英伟达很急:别再卡了,中国自研芯片已突围” 评论 146“痛苦!关税战被中方拿捏,美国只能二选一” 评论 99最新闻 Hot
-
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
“中国深知‘广场协议’是致命的,特朗普别想了”
-
“中国稀土,关乎美国人生死”
-
美军高官着急:中国速度太快了,是美国3倍
-
德银:中国客户减持美债,转头买欧洲资产
-
美国对中国再下黑手,“黄仁勋道出最大担忧…”
-
跟特朗普谈,拿中国当筹码?英财相:蠢死了
-
加总理扬言:除了中美,还有其他人
-
美方将不再斡旋?梅德韦杰夫喊话欧盟:学着点
-
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
“英伟达很急:别再卡了,中国自研芯片已突围”
-
印尼让步了
-
“痛苦!关税战被中方拿捏,美国只能二选一”
-
西藏日喀则市原副市长张云宝被查,长期在水利系统工作
-
轮胎高速路上狂奔后滚进服务区致人死亡,重庆警方通报
-
中国在智利合建天文台项目,美国又伸黑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