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不理解,自己“正常”查税,咋被看成对外企“重拳出击”…
税务职能部门在面对来自上级的压力时,倾向于采取抓大放小的手段以完成KPI。这种做法很容易被国际舆论理解为印度政府在施展对外资的铁拳,进而产生了诸如“税务恐怖主义”、“印度挣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的舆论印象。[全文]
-
美国“断粮”,尼泊尔急了,印度跟着瞎想了
如果印度真的要维持在尼泊尔的影响力,就应该少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全文]
-
“印度制造”,越来越魔怔
印度人的第一个较大规模的产业补贴计划,因为国内政治斗争的关系,效率起码降低了1/3以上。再加上这些党派和政治人物的从中抽成,效率只会更低。如果一直这么下去,“印度制造”只能制造个鬼。[全文]
-
印度东北,乱了
当地表现出来的族群矛盾和宗教矛盾,往往是当地政治矛盾、经济矛盾、甚至历史遗留问题的一种直观体现。[全文]
-
印度新国防参谋长,会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
目前,关于阿尼尔·乔汉的相关公开信息不多,因此外界暂时很难判断乔汉上台后会对与周边国家关系尤其是中印之间产生多大影响。不过,通过结合前任参谋长比平·拉瓦特的一些改革和言行、对印军内部问题的分析,也可以做出一些基本判断。[全文]
-
跟着中国,尼泊尔才能“站着把钱赚了”
我们更需要担心的,其实是美国对尼泊尔舆论传媒的渗透,尼社会对我国的态度至关重要。受印影响,尼国内反华活动延绵不绝,但规模、数量、影响力均难成气候。然而,2021年初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加强在尼活动,导致尼国内反华活动明显增多。[全文]
-
印度搞“税务恐怖主义”,把中企当“软柿子”?
在中印关系步入历史低谷,印财政部亲自赤膊上阵,直接出手对中资企业查税搞钱的行径,被外界视为印度主动谋求对华经济脱钩、努力打造本地产业,旋即在中国国内引起一轮风波。[全文]
-
为什么印军总是财大气粗买买买?
近几年,包括印度在内的国际舆论界普遍存在一种奇怪说法——虽然中国军费多、装备先进,但几十年没打过仗,已没什么战争经验;而印军拥有丰富的边境战斗与反恐维稳经验,这些中国都无法比拟……[全文]
-
美印真的要结盟?
中印的实力差距,由原来量的差距,变成了现在质的差距。印度赶超中国的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嫉妒的心理越来越大过羡慕的心理,对抗的忧虑越来越大过合作的期望。而这种心理转向悲观的具象化表现则是,对中国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敌对行为。[全文]
-
用印度制造取代中国制造?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每当中印之间爆发争端时,印度民间那种反华情绪,都会被印度官方有意无意的利用。如在2017年洞朗对峙期间,国民志愿团与其下属的本土觉醒组织高度配合,在印度大肆制造反华舆论,呼吁印度普通民众不使用任何中国产品。[全文]
-
为什么印度在这次对峙中,没有洞朗事件那么强硬
印度国力始终弱于中国,对抗中国意味着要支付巨大的成本。如果印度找不到一个大国来承接这种成本,它是绝对不敢挑战中国的。洞朗危机时,莫迪本以为可以借助中美矛盾从中渔利,却发现美国想利用中印争端趁火打劫。[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