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鹏鲲:400篇论文涉嫌抄袭 ,为何大部分来自中国?
最后更新: 2021-08-24 08:16:40【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余鹏鲲】
今年4月,法国图卢兹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Guillaume Cabanac等人发现,一些论文中作者有意回避已有的学术用语,而使用生造的同义词进行替换。对30个计算机短语的非学术同义词进行搜索后,他们发现有860多篇文章存在这样的问题,其中竟然有500多篇文章来自英文期刊《微处理器和微系统》。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些论文如此反常的背后,大部分都可能存在学术不端。
毕竟,把“大数据”改为“庞大的数据”,不太可能是研究者不知情,更大的可能是混淆文本,避免查重。
Guillaume Cabanac等人7月12日将他们的发现和这些文章学术不端的证据,发表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希望引起学术界更多的讨论。这一风波发酵到8月,已成为学术界较有影响的舆论事件。近期《自然》新闻(Nature News),作为学术界头部媒体,完整地将Guillaume Cabanac等人的看法和证据进行了转发,进一步将此事推向高潮。
Guillaume Cabanac等人在arxiv上公布了他们的发现和证据
针对这些情况,杂志的出版商爱思唯尔列出了在该期刊发表的400多篇可疑论文,并表示要对这些文章逐一进行“重新独立评估”。国内媒体也进行了跟踪报道,其中问题论文“大部分来自于中国”成了这些媒体标题中最刺眼的部分。中国的学术造假真的有这么严重吗?这次丑闻又会对中国科学家的学术声誉造成什么影响呢?
为何多数可疑论文来自中国作者
最初看到“大部分来自于中国”时,笔者是不愿意相信的。因为中国研究者虽然发生过“汉芯造假”、“基因编译婴儿”、“伪造博士证书当博后”等骇人听闻的学术丑闻,但总体还是相当正直的。
2019年同样是爱思唯尔针对强迫引用发起了大规模学术调查,通过对69000名论文审稿人进行追踪,爱思唯尔最终认定其中有0.1%的审稿人高度疑似强迫引用,表现可疑的总占比大约是0.8%。在这样的一个调查中,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中国审稿人存在类似行为,足以说明中国科研从业者的操守,绝没有某些人想的那么差。
那为何这次多数的可疑论文会来自中国呢?直觉告诉我们,是否这本期刊的投稿者主要来自中国?是否这本期刊根本就是以学术不端为卖点呢?
可惜并不是这样,从种种角度看《微处理器和微系统》都显得十分正常,来自中国大陆的文章占比排名第二,但和后几个地区并没有很悬殊。国内给该期刊投稿的人员所属的机构也比较平均,并没有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另一个尴尬的现实是,该杂志虽然并非什么权威的科研期刊,但确实在中科院评选出的高水平期刊的列表中。
该期刊主要投稿者所属的地区和机构(没有来自中国的机构)
问题出在哪?笔者注意到大部分可疑的文章都发表在该期刊的特刊上,而且时间大部分在今年早些时候。所谓的特刊,就是学术期刊针对某一主题发出邀约,研究者们在截止时间之前将与主题相关的稿件投给期刊,期刊进行评比并按照计划选用若干篇稿件和正刊同时进行刊发。
特刊稿件的审稿主要掌握在客座编辑(一般是与主编同等地位或该特刊主题领域内学有专精者)手中,不一定需要主编认可,很多时候也常常跳过同行评审就直接录用。
过去看特刊稿件的含金量,主要是看特刊的主题是否与学术相关,再就是特刊的客座编辑是否与多数投稿者存在需要回避的关系。一般而言,除了庆祝特刊(例如某大学成立若干周年特刊)或者给钱就能发的宣传特刊(一般是给民科的,尊重他们的“研究自由”),大部分特刊上的文章是和正刊同等看待的。
几十年来的学术发表实践证明,特刊这一发表方式是行之有效的。那些主题新颖或是社会急需的特刊,能够将尚不成熟的优秀研究内容征集出来,对后续研究者有明显的启发作用,从而带动一批高水平的研究。
因此,这次特刊出问题有其特殊的背景。首先是特刊的规模太大了,自2019年末特刊开始,到2021年第二季度结束的六期特刊甚至将整个杂志的发表量都明显拉高了,特刊收录的文章远超正刊。如此之高的收录量,必然导致文章泥沙俱下。
该期刊每一卷收录文章数量变化
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从2019年末开始,《微处理器和微系统》的审稿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地缩短了,从审稿到录用的平均时间从202天,缩短到42天。
不同时期《微处理器和微系统》杂志审稿周期
显然这背后存在着一条利益链,学术不端的参与者、论文掮客、客座编辑和负责学术期刊运营的责任编辑都是利益链上的重要环节。负责期刊运营的编辑在利益驱使下,设立大而无当的特刊;客座编辑对存在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出卖自己的学术名誉;论文掮客在其中上下其手,充当了润滑剂的作用;学术不端的参与者自不必说,这样的行为是很难以无心之举掩饰过去的。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一鸣 
-
英国调查报告出炉,Arm并购案或将生变
2021-08-23 20:42 大公司 -
美国求合作,就要有求人的态度
2021-08-22 08:30 中美关系 -
通过植物工厂技术,我国实现水稻生育周期减半重要突破
2021-08-21 20:57 -
自然资源部:去年卫星共识别出三峡库区等地疑似隐患8450处
2021-08-21 07:32 航空航天 -
我们的太空:神舟十二号今日上午将第2次出舱
2021-08-20 09:57 航空航天 -
不满Space X获登月合同 蓝色起源状告NASA
2021-08-18 16:28 -
累计行驶889米,祝融号完成既定探测任务
2021-08-17 19:14 航空航天 -
日媒:中国大学理工科排名突飞猛进,部分超越美国
2021-08-16 16:43 -
燕山大学成功合成迄今最硬最强非晶材料
2021-08-14 14:31 科技前沿 -
又一中国青年学者论文登上国际顶级期刊封面
2021-08-14 08:42 -
聊聊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背后的利益逻辑
2021-08-13 11:44 -
荣耀Magic3系列发布 致敬华为,苹果是终极目标
2021-08-13 09:12 大公司 -
韩国自研运载火箭“世界”号计划10月首射
2021-08-12 16:11 半岛火箭 -
印度首颗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失败
2021-08-12 11:02 航空航天 -
任正非签发旧文:到该炸掉研发金字塔的时候了
2021-08-12 10:10 华为 -
新航天服开发延迟,美国2024年载人登月计划或将延期
2021-08-11 17:23 -
科工早报|华为拟出售旗下X86服务器业务,美国与新冠“吹哨人”和解
2021-08-11 09:41 TMT观察 -
小米发布屏下摄像头手机MIX 4 ,雷军:下个目标三年做到全球第一
2021-08-11 06:29 手机 -
雷军宣布苏炳添成为小米代言人
2021-08-10 10:31 大公司 -
苹果将检测美国用户的虐童图片,斯诺登:这是大规模监控
2021-08-06 13:39 科技前沿
相关推荐 -
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评论 7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评论 133“英伟达很急:别再卡了,中国自研芯片已突围” 评论 100“痛苦!关税战被中方拿捏,美国只能二选一” 评论 86“中国人很团结,就连亲美人士都认为必须对抗美国” 评论 204最新闻 Hot
-
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
美国对中国再下黑手,“黄仁勋道出最大担忧…”
-
遭美施压限制对华接触?英财相:蠢死了
-
加总理扬言:除了中美,还有其他人
-
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
“英伟达很急:别再卡了,中国自研芯片已突围”
-
印尼让步了
-
“痛苦!关税战被中方拿捏,美国只能二选一”
-
西藏日喀则市原副市长张云宝被查,长期在水利系统工作
-
轮胎高速路上狂奔后滚进服务区致人死亡,重庆警方通报
-
中国在智利合建天文台项目,美国又伸黑手
-
哈佛一下子更有钱了
-
“再没进展,我们就撤”
-
“正事不干杂事一堆,特朗普让美国科研机构‘彻底崩溃’”
-
“中国人很团结,就连亲美人士都认为必须对抗美国”
-
又一位科学家回国!曾供职美顶尖能源实验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