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此刻才醒悟,美国霸权的维系存在一个致命缺陷”
在潜在的大国冲突情境下,基础制造业被掏空的美国,还能像二战中那样进行有效的工业动员吗?[全文]
-
比亚非独立得早,拉美为何赶不上工业化的早班车?
当美国能够从其前宗主国的重商主义文化中汲取养分构筑美国体系时,拉美国家从其前宗主国那里无法继承有助于现代化的文化遗产。独立后的拉美国家仍然保留着殖民地时期经济的重要成分,其种植园、大庄园、小农庄、印第安人公共土地等经济制度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全文]
-
隐性产业政策的作用,美国人是公开承认的
隐性产业政策的一大优势就在于,国家通过投资来提供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各类生产要素,但国家本身并不去挑选具体的企业或产业加以扶植,而由不同的企业在竞争性的市场中自主寻求所需的要素,并利用各类要素实现竞争所需的创新。[全文]
-
老牌制造企业的“工匠神话”为何最终破灭?
并不是只有日本的工匠神话破灭,德国、美国的老牌制造企业亦未能幸免。究其原因,量的压力所导致的残酷市场竞争,侵蚀了质的原则,而人的惰性与投机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制度的不稳定性,如历史上反复出现过的那样,再一次产生了不良的结果。[全文]
-
工业举国体制的抗疫奇功背后,潜藏何种隐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赋予了中国特殊的国家能力,国家在中国的工业动员中具有更强的直接参与能力。但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也表明,政府自身的人力是有限的,国家直接参与的模式主要适合于基础设施建设等劳动密集型投入领域。[全文]
-
新中国工业,从来都是“两条腿走路”
中国工业生态的多样性,是国家和市场这两种力量塑造的,或许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佳诠释。国家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中国工业受制于地缘政治的宿命,在当前大背景下来看,仍然是很清晰的,只不过,对一个拥有核力量的大国来说,安全形势与从前已不可同日而语。[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