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立刚:当年被逼“有所作为”,现在中国人正“重塑”芯片产业
最后更新: 2024-05-09 01:11:07【为低调开售最新机型Mate60系列和折叠屏手机MateX5在全球科技领域引发了海量的关注和讨论,在经历3年来自美国的技术打压和制裁后,中国是否已在高级制程芯片领域突破了封锁、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美国为获得竞争优势而强行打破原有国际产业链的行为在世界半导体行业引发了什么连锁反应?而中国在芯片制造领域的迅速崛起,将给原本以台积电、三星为代表的业内巨头带来什么冲击?如何看待华为新机中那些引人瞩目的“专有功能”?
针对以上问题,观察者网对话了中国通讯产业知名观察人士项立刚老师。】
【对话/观察者网 戴苏越】
观察者网:项老师您好,首先能否请您谈一谈近两年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和市场的总体形势,和行业巨头们当初的预判是否一致呢?
项立刚:最近两年,整个全球半导体产业可以说是“风云变幻”。2020年,美国开始加大在科技上对中国华为的制裁力度,导致了业内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华为为了生存和发展开始大量备货芯片,华为大量备货导致业内担心未来供货短缺,于是也跟进备货,需求的极剧增长引来很多国际炒家下场;所有人都开始囤货后,2020年至2021年期间,全球芯片市场出现了80%的缺口,很多依赖芯片的企业无法正常开工,一两块钱的芯片价格涨到20块。
这种局面进一步影响了整个世界半导体产业对于芯片生产的判断:大家认为,全球芯片大规模短缺的局面将会持续很长时间,于是美国逼迫台积电搬到美国,又逼迫三星到美国投资,英特尔也准备在美国大规模投资。中国、日本、韩国、欧洲和中国台湾都在芯片产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扩产和建设。
2020到2021年,中国也启动了大规模的芯片企业建设,每年从ASML购买80台以上的光刻机,从日本买20台左右的光刻机,上海微电子这样的本土企业每年大约生产10多台光刻机,加在一起中国大陆一年就添置了100多台光刻机,又重新建设了10家左右的芯片企业。
2023年7月,中国国际半导体设备、材料、制造展览会上上海微电子展台的国产光刻机展示。(图片来源:ICphoto)
这一切都导致了2022年芯片产业出现了重大转折,全世界的总体格局从短缺转向了过剩。当国际炒家把囤在手里的芯片开始往外吐的时候,产业出现了崩盘的现象。今年整个芯片产业一片哀鸿遍野,三星、高通、英特尔的经营都面临着一定困难,台积电1-7月份市场份额下降了13%,三星连续十几个月利润下降,而且这种情况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全世界对于芯片需求的增长是有限的,而近三年各国在芯片上的投入扩张却大大超出这个额度。虽然前一两年芯片涨价的时候,这些巨头也赚了不少,但很有可能未来会出现大量生产出来的芯片找不到买家的情况。
总的来说,这两年的芯片产业可以说像过山车一样风雨飘摇——芯片短缺时一片哀鸿,大量投入后芯片过剩时,又是一片哀鸿。
观察者网: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自主制造芯片的崛起会给全球芯片产业链带来不可逆改变?
项立刚:当中国的芯片自给率只有5%时,全球芯片贸易总额3500亿美元很大一部分卖给了中国,芯片进口是超过石油的第一大单,这就涉及3000亿美元以上的产值。以前,我们遵循国际分工的原则,拿着这么多钱去买芯片,然后给全世界提供便宜品质又好的新产品,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因为美国的打击,我们必须要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了。
我预测今年年底我们可以达到25%的芯片自给率,明年将会达到35%,明年后年产量会有大规模的“喷发”。2025年中国的50%自给率肯定没有问题,这个数字甚至会冲到70%。
如果中国芯片实现了50%的自给率,就意味着美国、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失去了1500亿美元的市场,如果自给率能达到70%,那就是2000亿美元的市场。也就是说世界上绝大部分的芯片贸易市场格局都被改变了,对于许多芯片企业将会带来巨大的冲击。
这种效应已经在最容易突破的芯片领域——存储芯片上初步显现出来了。以前存储芯片的主导国家是韩国,我们经常看到新闻,某个韩国芯片厂又失火了,某个韩国芯片厂被水淹了,紧接着就是存储芯片的大规模涨价,三星海力士赚得盆满钵满,一个TB的SSD移动硬盘卖到1500元。
中国的芯片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大规模投入市场后,现在一个T的移动硬盘降到了100多块钱,然后韩国的芯片厂再也不失火、再也不被水淹了,三星的利润也连续十几个月下降,下降了95%以上。
2018年韩国海力士位于无锡的工厂发生火灾(图片来源:网络)
先进制程芯片产业很快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7纳米以及再往上走的5纳米、3纳米的芯片主要应用在智能手机、GPU和部分智能汽车上,无论是市场需求还是增长空间都比较有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本来这就是一个不大的市场,在原本产业链上全球分工合作是可以良性循环的,现在我们被逼迫有所作为,一旦技术取得突破可以量产之后,很有可能会把先进制程芯片也打成“白菜价”,从美国的设计企业到台积电这样的代工企业,都要面临很大的冲击。
这不能怪我们,我们是被逼着有所作为的,《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中我们原本留了30%的缺口去买先进制程和其他国家进行技术合作和产业链分工,但现在是有先进技术的国家一定要卡我们脖子,逼迫我们90%、100%都要自己做。好的,现在我们做出来了,最后的结果对谁有好处呢?
观察者网:最近华为在芯片领域取得了突破,一方面高端芯片的国产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另一方面美国未来也会对中国进行更加严厉的封锁,您如何看待我国高端芯片领域未来的发展?
项立刚:作为一个行业观察者,我特别高兴华为的突破打破了美国的封锁,给中国的整个产业带来了信心。
对于中国的芯片产业,很多人有一个误解,认为中国政府投入了上万亿的资金但做不出像样的芯片,一说芯片就是“造假”,就说芯片产业存在问题。情况恰恰相反,可以说这二三十年来,直到2018年,中国政府虽然对芯片领域有一定的关注,但大的投入几乎没有。一直以来,我们国家遵循全球化中的产业分工,认为自己造芯片投入大,回报不高,而国际上的产业已经比较成熟,所以我们不如把精力集中在终端产品的制造上。所以直到2018年,我们的芯片自给率都只有5%,95%的份额都是从美国、韩国和中国台湾进口,留给中国芯片产业的空间是非常小的。
直到2018年贸易战开打,我们开始加在芯片上的投入,在极短的时间内我们要把厂建起来,要培养相关的人才、还要在原材料、设备、配件方面做支撑,虽然对我们是很大的考验,但最终的效果是非常好的。目前我们的自给率已经达到了17%,今年年底我个人分析可以做到25%。
但是,我们之前的投入产出主要集中在28nm以上的成熟制程的芯片,7nm、5nm这样先进制程芯片制造需要的EUV光刻机我们一直是被封锁的,社会上一直流传的是比较悲观的言论,甚至有人认为造光刻机比造原子弹还要难100倍,即使我们能做出来,至少也要10年、20年。
然而华为Mate60向我们证明了:第一,我们不但可以做成熟制程的芯片,先进制程的芯片也有所突破。我们不但能做出来,而且可以放在一个成熟的产品里,使用效果也是非常好的;第二,这是从设计到制造的综合能力;第三,它不仅仅是科研成果或是小批量的试点,而是大面积的量产和面市。
虽然我们还没有达到顶端,还需努力完善,但我们已经具有了芯片全产业链的基本能力,已经看到了曙光和希望。现在距离2020年过去了三年时间,三年内基本拿下,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才智和不屈不挠。有了更强的抗压和抗打击能力,我们未来面对制裁的反击能力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戴苏越 
-
理想L系列,真的是“廉颇老矣”吗?
2024-02-29 19:32 -
智己城市NOA上海首秀!优缺点都有啥?
2024-01-29 17:59 观方车讯 -
试驾极越01:谁说智能和操控是矛盾体?
2023-12-05 21:24 -
当“汽车”变身“机器人”,算不算拥有了灵魂?
2023-10-25 17:36 观方车讯 -
铁西区带给我的,是皮糙肉厚
2023-08-13 14:05 -
布林肯来了,“史上最低谷”的中美关系怎样才能往前走?
2023-06-20 08:05 中美关系 -
阳逻,走访大蓝图上的一座智慧小城
2023-05-31 14:26 数字化转型 -
在上海车展感受车界变化,德国专家怎么说?
2023-05-22 10:23 观方车讯 -
110万辆!特斯拉中国近年卖出的车,几乎全部召回
2023-05-16 18:08 观方车讯 -
再砸一万亿日元,丰田“死磕”电动车
2023-05-16 18:08 观方车讯 -
保时捷国产提上日程?最新回应来了
2023-05-10 17:56 观方车讯 -
国六b即将全面实施,约百万库存车受影响
2023-05-10 17:55 观方车讯 -
广汽月度产销快报,三菱不配有姓名了?
2023-05-08 18:43 观方车讯 -
巴菲特:不太可能投通用和福特这种车企
2023-05-08 18:42 观方车讯 -
汽车价格战持续,吉利、上汽“卷起来了”
2023-05-08 18:42 观方车讯 -
360八年来首亏,哪吒汽车成“元凶”
2023-05-06 18:14 观方车讯 -
德产特斯拉,用上了比亚迪电池
2023-05-06 18:13 观方车讯 -
新能源车、海外市场“双双”破百万,这家中国车企创造历史
2023-04-28 17:50 观方车讯 -
外地车轻微交通违法,多地“五一”期间不处罚
2023-04-28 17:11 观方车讯 -
进口车一季度暴跌30%,日系车最惨
2023-04-27 18:07 观方车讯
相关推荐 -
特朗普竟对中国征收34%“对等关税” 评论 773解放日?“对于市场而言这是‘屠戮日’” 评论 64“世界变了”,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巨头瞄准中国市场 评论 35“中国对美反制,巴西看到了机会” 评论 40“众叛亲离!要是再发生911,谁还同情美国人?” 评论 225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