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鹏| 米莱的阿根廷:迈向未来,还是回到过去?
米莱的改革:行得通吗?
目前,阿根廷处于持续的经济低迷之中。2023年,该国经济增长率在拉美国家之中垫底(预计为-3.0%),通胀率创下1991年以来最高值,还背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40亿美元的债务。
米莱表示要在就任总统的第一分钟就“让形势变得非常透明”:这个国家没有走渐进道路的可能,必须实施最严厉的休克紧缩。迪亚娜·蒙迪诺在就任外交部长之前公开表示,国家面对极为“严峻”的形势,政府“没钱”,全社会必须为勒紧裤腰带做好准备。内政部长吉列尔莫·弗兰科斯此前表示,阿根廷比索对美元官方汇率保持在1美元兑换600到650比索是“合理的”。这一表态意味着比索将迎来大幅的汇率贬值。
米莱的激进主张遭到外界的强烈质疑。2023年11月,也就是阿根廷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前夕,全球113名经济学家签署一封公开信,共同批评他的经济主张。在他们看来,大幅削减公共支出将加剧阿根廷本已严重的贫困和不平等,实行美元化和财政紧缩属于无视现代经济的复杂性和历史教训,米莱的主张可能导致整个国家陷入经济灾难和社会混乱。在签名者之中,既有托马斯·皮凯蒂这样的著名欧美学者,也有何塞·安东尼奥·奥坎波、阿莉西亚·希隆等来自拉美的著名经济学家。
在媒体评论看来,“米莱要做的事情在梅内姆执政时期都做过,都失败了”。经济的极端自由化,主要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关闭中央银行,经济的美元化,米莱的这些政策主张对于阿根廷或拉美并非新鲜事,其作用和局限性也是一目了然。
米莱曾经的好友、经济学家迭戈·贾科米尼强烈质疑米莱捍卫、效仿梅内姆的做法。在他看来,这种效仿之所以不可行,因为两人所在的时代非常不同。梅内姆在1989年就任总统之际,美国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华盛顿共识的影响力无人可比,自由市场成为阿根廷的唯一选择。现在,世界形势已经改变,中美成为世界两极,而且两国都强调政府的作用。
米莱的重大调整方案都需要得到国会的批准,因而将在国会面对反对党的牵制。新国会是一个政党构成十分碎片化的国会,没有任何党团在两院掌握过半数席位。“自由前进”在参众两院仅为第三大党团,而目前尚在执政的“团结为祖国”在参众两院均为第一大党。米莱现在已经与前总统马克里为首的中右翼政党联盟“我们变革”结成盟友;由于席位数量还是不足,他在重大表决时将不得不求助于“激进公民联盟”或更小的政党。在地方层面,“自由前进”既没有控制任何省长职位,也基本没有掌握市长职位。
阿根廷所需的任何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都会带来巨大的短期阵痛。如果米莱在执政之后取消汇率管制,币值被高估的比索势必出现大幅贬值,进而加剧通胀压力,下层民众将沦为直接受害者。
米莱迫切希望削减公共支出,但如何处理能源补贴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相关数据显示,阿根廷政府2022年能源补贴高达124亿美元。国家的巨额补贴使消费者享受低价燃料,但政府的财力越来越难以承受;如果取消燃料补贴,下层民众的生活将受到损害。可以想象,米莱的改革一旦启动,大规模的社会骚乱很可能接踵而至;如果抗议声浪不能得到遏止,政治基础薄弱的米莱政府甚至有无法维持之忧。
米莱外交:从中美中立转向亲美,走得通吗?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曾说过:“世界上有4种国家: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日本和阿根廷。”这个说法的含义是阿根廷走出一条非常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道路,一度通过出口农牧产品聚敛财富,却没有能够实现发展质量的突破,反而陷入衰落与破败。
在20世纪初的很长时间里,阿根廷曾是美国的竞争对手。在“大萧条”到来之前的许多年间,两国都是西半球最有活力的经济体,都向欧洲出口大量的农牧产品,都能够吸引众多的欧洲移民落户本国。按照安格斯·麦迪逊的统计分析,阿根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13年达到3797(国际)美元。这一收入水平不及美国和英国,但超过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在拉美则是遥遥领先。
阿根廷依靠自身经济实力而坚持与美国外交拉开距离。不同于巴西,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长期保持中立。1945年之后,胡安·庇隆治下的阿根廷坚持独立于美苏的“第三立场”,该国最终加入不结盟运动。
20世纪80年代,马岛战争落败、内外交困之中的阿根廷开始改变对抗美国的做法。梅内姆政府使该国外交政策发生巨大转变,完全放弃传统的民族主义立场和不结盟战略,采取非常亲西方的外交政策,寻求与美国“自动结盟”。在梅内姆政府长期担任外交部长的吉多·迪特利亚甚至用“肉体关系”定义阿根廷与美国的关系。
卡洛斯·埃斯库德是梅内姆的外交顾问,他竭力鼓吹“外围现实主义”,为这种外交大转变呐喊助威。他撰文分析阿根廷在马岛战争失败之后的困境,反对阿根廷采取一种对抗性的外交-安全政策,因为这个国家“并不真的需要丢失已久的福克兰/马尔维纳斯群岛、核技术或不利于稳定的弹道导弹系统”。
阿根廷在2001年年底陷入危机之后,美国拒不伸出援手,两国关系渐行渐远。在基什内尔及其妻子克里斯蒂娜执政时期(2003-2015),阿美关系极为冷淡。马克里政府(2015-2019)和费尔南德斯政府(2019-2023)基本遵循“等距外交”,避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
米莱的执政意味着阿根廷外交再次经历大调整。相较于前几届政府,米莱毫不犹豫地转向亲美道路。他在大选期间的表态可以归纳为:疏远本国的前两大贸易伙伴巴西和中国,在政治和外交上倒向美国。
米莱(右四)访问美国,拜登避而不见
米莱在今年8月初选胜出不久之后即告访美;11月底,他在刚刚赢得第二轮投票之后再度访美。他之所以如此亲美,首先是因为他需要为未来的经济调整争取美国的支持。他与美方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进行会谈,专门讨论未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问题,得到美方的同意。其次,亲美立场源于他的保守意识形态,也就是对美国霸权、西方文明、民主体制的极度崇拜。换言之,他更加看好美国的发展前景。
米莱公开倒向美国,美阿关系上升空间却并不令人看好。在他访美期间,拜登总统避之不见。米莱政府和拜登政府有许多相悖的理念。后者支持改善公共医疗、严格管控枪支和应对气候变化,而米莱对这些主张嗤之以鼻。这种状况无疑将减少米莱政府和拜登政府的合作空间。不管谁在2024年当选美国总统,阿根廷都不能指望美国像中国这样提供大额度贷款或帮助修建大型基础设施。此外,美国不可能在马岛问题上支持阿根廷的立场。
考虑时代背景,梅内姆奉行亲美外交尚可理解,而时隔二十多年后的米莱,采取同等操作就难言乐观。在阿根廷陷入经济困境之际,米莱没有认真对待本国与前两大贸易伙伴——巴西和中国——的关系。
外交部长迪亚娜·蒙迪诺很明确地表示,阿根廷不会在2024年1月1日加入“金砖国家”机制;至于最终是否加入,新政府将另行“分析加入前景”。在对华关系方面,新政府始终声称要对中阿之间的“不透明交易”进行审查。在对巴关系方面,米莱坚持邀请博索纳罗参加他的就职典礼,而卢拉总统派外长代表自己参加这一活动。在阿根廷与两大贸易伙伴的关系同时趋冷之际,米莱这场激进改革的前景令人愈加感到悲观。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苏堤 
-
联大将恢复召开关于巴以冲突的紧急特别会议
2023-12-11 08:10 巴以恩仇录 -
援乌法案受阻后,白宫再次邀请泽连斯基访美
2023-12-11 07:42 乌克兰之殇 -
中国宣布牵头发起“昆蒙框架”实施倡议
2023-12-11 07:25 -
以军:在加沙城发现“隧道网络”,与希法医院相连
2023-12-11 07:04 巴以恩仇录 -
卡桑旅:不谈判,以色列将无法解救任何人质
2023-12-11 06:58 巴以恩仇录 -
以政府批准一项重建该国南部与加沙地带边境地区的计划
2023-12-11 06:50 巴以恩仇录 -
2023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
2023-12-11 06:37 诺贝尔奖 -
美媒承认:在这场竞赛中,中国获重大胜利
2023-12-10 23:32 航空航天 -
中方坚决反对!“敦促英方停止”
2023-12-10 22:28 -
内塔尼亚胡和普京通电话
2023-12-10 20:33 -
梅德韦杰夫:这个德国人睁眼说瞎话
2023-12-10 20:19 -
-
菲方蓄意“碰瓷”!中国海警局:不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023-12-10 16:46 南海局势 -
就领土争议问题,委内瑞拉总统与圭亚那总统将会晤
2023-12-10 15:41 -
乌克兰第一夫人警告:如果西方不给钱了,我们会死
2023-12-10 15:15 乌克兰之殇 -
马克龙因“一根蜡烛”遭围攻:违背立国之本,不可饶恕
2023-12-10 14:48 法国见闻 -
“安倍派完蛋了”,他又能撑多久?
2023-12-10 12:16 日本 -
加沙人极度沮丧:除非美国喊停…
2023-12-10 12:03 巴以恩仇录 -
“他告诉以色列:一个月内结束”
2023-12-10 11:11 巴以恩仇录 -
内塔尼亚胡:感谢美国否决,其他国家也需...
2023-12-10 10:59 巴以恩仇录
相关推荐 -
“中国行动计划”重启?FBI突袭知名华裔教授住宅 评论 279“这个禁令,欧洲企业也得听” 评论 101万斯“强登”,丹麦坐不住了 评论 165“我们很快会看到中国救援队,而美国却不见踪影” 评论 135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