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立华: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毛泽东知道其必败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纪念这个伟大胜利,我们在观察者网开设专题视频节目——宝塔山下的制胜法宝,一起学习抗战时期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文/王立华】
第一部分:扭转历史车轮
十六、倒行逆施逼出西安事变
这一节的主题是: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倒行逆施,逼出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1936年11月30日,山城堡战役胜利后,彭德怀致电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就红军的行动方针提出:“在一个月内,求得再打一仗,消灭胡部 4个团左右,可能引起战略上的变化,使敌不能不暂取守势。”[1]
毛主席回电说:“我军似须一面整理,一面准备作战,再打一仗则大局定了。十二月确定在现地区随时准备打胡姿势,加紧休息整理。一二月后绥远、西北、全国有起较大变化的可能。”[2]
尽管胡宗南在山城堡失败了,张学良在尽力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他还是要调集大军消灭红军,要毕其功于一役。下一步怎么应对?毛主席赞同彭德怀再打一仗的提议,以打胜仗来逼蒋抗日。而且认为,12月份红军在现地区再打一仗,大局就能定了,到明年一二月后,绥远、西北乃至全国,形势就有起较大变化的可能。
毛主席如此判断能相信吗?但历史展开后,事实不由得不信。做出这个判断的时间是1936年12月1日,11天后西安事变爆发,到1937年一二月后形势大变,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已是不可改变的大势。
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他并不是只看到战场博弈,而是着眼于天下大势和矛盾发展的度。他并不知道张、杨下一步会如何逼蒋抗日,但他知道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已经到了众叛亲离、非变不可的时候了,蒋介石与张、杨的矛盾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而蒋介石并不自觉,也不思改变,反而不断地激化矛盾,最后逼出了震惊中外的兵变。
据申伯纯回忆,[3]当时他是杨虎城十七路军交际处长,主要做东北军中上层联络工作,建国后周总理指定他为编写西安事变史料召集人,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在西安事变前的一个多月里,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劝谏、诤谏、苦谏、哭谏不成,最后被逼上梁山发起兵谏。
回望历史,反思西安事变,看似突然,实属必然。
两广事变结束后不久,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就匆匆忙忙飞赴西安部署“剿共”内战。他认为,残余的红军至多不过3万人,可在两三个月内歼灭在陕北地区。他还认为,只要他亲自到西安,张学良、杨虎城不敢不服从他的命令。
蒋介石到西安后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先是张学良、杨虎城、邵力子(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等陪同登华山、游终南山。在游山赏景时,蒋介石问张学良近来看什么书,张说看了两本书,一本是唯物辩证法,一本是政治经济学。这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作。蒋介石听后不高兴,像老子教训儿子一样对张学良说:这些书都是俄国人写的,不适合中国国情,你看了是会中毒的,以后不许你看这些书!你要好好地读《大学》和《曾文正公全集》等书,你把这些书读通了,将一生受用不尽。张学良只是笑了一下,没有同蒋介石争辩。一个正在追求进步,一个反革命起家,思想趣味完全不同啊!
两天后,蒋介石分别对张学良、杨虎城宣布他的“剿共”的计划,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张学良当场表示反对,提出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同时说明,这不只是他个人的意见,而是东北军全军的主张。杨虎城城府比较深,对蒋介石不敢公开表示不同意见,只是委婉地说,他个人服从命令没有问题,但是部队抗日的情绪高涨,“剿匪”士气低落,是值得忧虑的问题。蒋介石听后,重申他决心彻底“剿共”,势在必行,绝不动摇。张、杨这“一劝”比较委婉,蒋介石没有接受。
杨虎城与蒋介石
10月29日,蒋介石以躲避五十大寿为名,从西安到洛阳召集会议制订进攻红军的计划。张学良以祝寿为名,用飞机把阎锡山从太原接来,一起前往洛阳,与在那里为蒋祝寿的傅作义、徐永昌等劝蒋停止内战、联合抗日,请求蒋介石准许东北军出兵绥远援助傅作义。[4]蒋不但不听他的,还气急败坏地斥责他:“抗日,抗日,等我死了以后,你再去抗日好了!”蒋为洛阳军官学校训话时,还旁敲侧击地训斥张学良:“勾结日本者是汉奸,勾结共产党者也是汉奸!”
张学良听后神色大变,未等蒋介石训完话便与何柱国返回西安,他在飞机上对何柱国说:“我现在想干什么,连我的太太都无从知道。”[5]这“二劝”违逆了蒋介石,基本成对立面了。
11月17日,蒋介石乘飞机到太原,委托阎锡山转告傅作义,现在不是大举抗日的时候,不许绥东抗战再继续扩大,要设法把战事停止下来。他保证南京政府从外交方面设法缓和日伪进攻,以争取绥东停战。阎锡山立即派人向傅作义传达,果然绥东抗战在收复百灵庙以后就停止了。蒋介石还飞到济南去会韩复榘,要他促宋哲元“共同与日方调停”。[6]说来说去,就是不能与日本打起来。11月23日,蒋介石以“危害民国”的罪名,下令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领导人沈钧儒等“七君子”逮捕,并查封了14种国内著名刊物,在大打内战前,对抗日救国舆论进行一次大镇压。
张学良对此极为不满,亲自驾飞机再到洛阳见蒋介石。张学良对蒋说,东北军的抗日情绪已经高涨到无法抑制的程度,“剿共”军事行动太不得人心,要求无论如何应派东北军开赴抗日前线。而蒋介石却对他说,日本根本无意将当前冲突扩大为全面战争,没有必要再派军队前往绥远,首要任务是必须集中全力消灭共产党,不同意东北军援绥抗日。[7]
张学良请求蒋介石释放“七君子”。他说,上海的几位救国领袖究竟犯了什么罪,我想全国大多数谁也不晓得。事实上,他们根本就没有罪。如果说他们有罪,那就真成了沈钧儒所说的,是“爱国未遂罪”了。恳求蒋介石释放他们,免得失去人心。但蒋介石断然表示,决不采纳张学良的意见。
张学良气愤地说:“委员长这样专制,这样摧残爱国人士,同袁世凯、张宗昌有什么区别!”蒋介石怒视着张学良说:“全中国只有你一个人这样看!除了在西北,除了你张学良,没有人敢这样对我讲话和批评我的!我是委员长,我是革命政府,我这样做,就是革命!不服从我,就是反革命!革命的进来,不革命的滚出去!”张学良听到这话后,拉开房门摔门而去。这说明,矛盾已难以化解了。[8]这“三劝”已经撕破脸皮了。
张学良回到西安后,情绪抑郁,坐立不安,半夜里让孙铭九请叶剑英到他公馆紧急会晤。[9]张说与蒋谈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结果非常不好。叶剑英发回的电报说“此路已绝,张将无能作为”。杨虎城在谒蒋时,提停止“剿匪”事也碰了钉子,心情一直很沉闷,有主张捉蒋的说法。
那晚密谈后,叶剑英11月29日急电毛主席,要回去详细报告情况。[10]几天后,也就是蒋介石带着大批随从到西安时,叶剑英悄然离开西安。临行前,张学良让他带走借给红军的10万银圆。当叶带着银圆到达保安城外时,时任苏区财政部长的林伯渠早就守候在那里,笑眯眯地迎上前来。叶剑英说:林老啊,你不是来接我的,你是来接这许多光洋的!说罢,两人哈哈大笑。叶汇报时谈到,张学良无意间露出一句:“必要时进行兵谏。”[11]
此时,蒋介石已经把嫡系精锐部队统统北调,下令扩大西安、兰州两个机场和战时地勤设备建设,战斗机和轰炸机陆续调往西安和兰州集结待命。蒋介石还任命蒋鼎文为西北“剿总” 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陕甘绥宁四省边区“剿共”总指挥,陈诚以军政部次长身份驻前方督“剿”。这些新任命等于撤销了张学良西北“剿总”副司令,也撤销了杨虎城的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的职权,而且事先并未与张、杨商量。张学良还从蒋介石侍从室的内线那里获悉,已经看到拟好的调东北军去福建的电稿,这让张、杨如芒在背。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郑乐欢 
-
抗战史上的今天:4月6日
2025-04-06 10:18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4月5日
2025-04-05 16:10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4月4日
2025-04-04 21:34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4月3日
2025-04-03 18:24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4月2日
2025-04-02 17:34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4月1日
2025-04-01 20:52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3月31日
2025-03-31 23:06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3月30日
2025-03-30 16:59 -
抗战史上的今天:3月29日
2025-03-29 17:38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3月28日
2025-03-28 21:49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3月27日
2025-03-27 22:24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3月26日
2025-03-26 21:52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3月25日
2025-03-25 17:30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3月24日
2025-03-24 21:57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3月23日
2025-03-23 14:28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3月22日
2025-03-22 17:21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3月21日
2025-03-21 15:16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3月20日
2025-03-20 22:33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3月19日
2025-03-19 22:20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3月18日
2025-03-18 18:48 抗战史上的今天
相关推荐 -
“拿出关税昏招,特朗普今后要负总责” 评论 126关税战刚开打,马斯克:希望美欧建零关税自贸区 评论 154“美国救援人员刚到缅甸,就收到了解雇通知” 评论 108受不了特朗普,美财长打算“跳船”了? 评论 127全美数十万人涌上街头,“住手吧!特朗普” 评论 495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