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海林:只要中国市场能接纳,好莱坞可以一直持续反思
最后更新: 2024-06-22 10:08:53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放映市场,有着全世界最多的电影银幕。但另一方面,极速扩张的影院也存在上座率不高、能激发观众观影热情的电影不多的困境。
什么样的电影能够在当下的中国吸引观众?我们如何充分利用好电影的引进机制,让中国观众看到更多好看的电影?在中国市场面临“倒退”危机的好莱坞,又是如何调整自己的“中国元素”战略的?
针对这些问题,在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之际,观察者网与著名编剧汪海林围绕电影的市场和内容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观察者网:在最近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我们看到展映影片一票难求,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类不同题材的影片场场爆满,一些业内人士感到很振奋,希望这种“电影节模式”能够推广开来,提振市场,让“文青”影响更多普通观众。您对此怎么看?
汪海林:我认为电影节和展映针对的是电影爱好者,属于比较“垂类”的,它不能称之为市场,这类电影的受众是有限的。比如说电影资料馆的一些资料片在对外放映时也是一票难求,但是这样的放映一场也就1000人,这一千人的市场是很容易满足的。
而一部相对小众的电影,展映的热度和实际引进投入市场的热度也许完全是两回事。之前我们说流量明星去各地开演唱会可以做到场场爆满,全国各地的粉丝聚集在一起坐满一个几万人的场子没有问题,于是就给市场一个“国民度”很高很受全民欢迎的假象,但是当他们去演电影演电视剧的时候,大家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在第26届上海国家电影节上,丰富多彩的展映和见面会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我们国家如此大的一个市场,引进电影是有相当高的成本的,版权成本、发行成本、宣传成本都是很高的。进入我国市场是要买断版权的,比如说今年引进的爆款,《周处除三害》在引进时需要先付给对方几十万美金,当然最后这部电影大赚,有几个亿的票房,那其他“小众”的影片呢?如果用市场的眼光看,也许就是完全不同的结论,引进者一定会考虑其中的商业风险。
观察者网:有一些人认为,中国电影市场目前的问题是开放程度还不够,是否还应该加大力度,多引进像好莱坞电影这样竞争力强的影片进一步激活中国的市场呢?
汪海林:现在实际的情况是,其实好莱坞最赚钱的电影都已经来到中国市场了,但问题是这些影片在国际上卖座,来了中国之后现在不卖座了。比如去年的《芭比》,在全球市场表现特别好,赚了十几亿美金,但在中国票房也就2亿多人民币。
当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美国曾就“中国限制美国电影进口”向WTO投诉,之后2012年中美签署了备忘录,中国在每年20部海外分账电影的配额之外,再将分账电影的名额逐步提高到30部,也就是每年进口30部“美国大片”,我们也按照承诺这样去做了。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时,中国又同意在配额之外再增加17部3D和IMAX电影的引进。30+17,也就是说如果美国大片充分利用中国承诺的配额,40多部电影几乎可以涵盖当年各种类型的美国电影了——如果说中影集团把每年前40的美国电影统统引进,很多大家可能听都没听说过。
《芭比》成为2023全球电影票房冠军,但在中国市场表现平平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批片”制度,就是在这个额度之外你可以一部一部送到电影局批准引进,这个批片的数量我印象中是40家,目前送审的影片连有关部门允许的批准上限都达不到——现实不在于中国让不让进,而是可能真没有这么多好的、能赚到钱的,让片商愿意投入成本。
观察者网:为什么全球都卖座的电影到了中国就不灵了?问题出在哪里?
汪海林:这个问题这两年好莱坞自己也在反思——为什么中国人不爱看他们的电影了?
我觉得核心还是内容的问题。对比曾经的大片时代,好莱坞自己和自己比退步很大,所以虽然全球市场没有萎缩,但在中国市场上萎缩非常明显——中国票房一块很大的蛋糕被中国的国产片切掉了。唯一的原因是中国国产电影起来了。
观察者网:那他们反思出结果了吗?或者说有没有针对中国市场做相应的改变?
汪海林:我们经常说好莱坞被犹太人控制,犹太人的思路是只要做生意能挣到钱,什么都是可以调整的。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美国的主流商业片里,中国人以反派形象出现已经越来越少了。很多大制作电影也会安排一些华人演员出演——为了中国市场,加一个中国角色。或者像《碟中谍》《变形金刚》那样特意来中国取景。
能用的“中国元素”他们都想尽量用上,但是他们明显对所谓“中国元素”的理解不够深刻,中西方的文化隔阂还很深,就会出现“马屁拍到马腿上”的情况。漫威的《尚气》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一开始漫威是想针对中国人拍一部超级英雄片讨好一下的,没想到中国人很生气,甚至会觉得这部片子的元素和情节是“辱华”。
再比如说在人物造型妆容的审美上,中国人对于好莱坞电影选女演员刻意选单眼皮、深色皮肤、高颧骨、“东方妆容”非常敏感,认为这是歧视中国人、故意丑化。但我看过一个法国左翼学者写的文章,其实有一些西方具有左翼思想的人觉得“高鼻大眼白皮肤”是西方思维,如果找一个东方演员也按照西方人的审美是对“多元化”的不尊重——不能让西方长相的人代表东方——所以有的时候这种“东方主义”审美是左派在推动。但其实这是文化上的误解,我们中国人也喜欢白皮肤大眼睛。
本想讨好中国市场的《尚气》却得罪了中国观众
经历过几次中国市场激烈的反弹,他们中的有识之士现在正进一步反思,会更加重视和深入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想倾向。前段时间,有一部好莱坞的片子请我去给他们改剧本,他们邀请了一位香港著名的男明星主演一个抗日的剧本。男演员的团队看完剧本说,剧本里他饰演的男一号是一个国民党将军,他不演,因为这部剧要在中国大陆上映,除非演的是共产党的将军。于是好莱坞那边立刻改剧本,把原有的故事做了大幅的调整,男主成为共产党敌后游击队的干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好莱坞在这个问题上始终是把市场放在第一位的,如果中国市场可以接纳它,什么都可以调整,什么都好说。比如最新的《功夫熊猫4》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和表现,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观察者网:所以面对这种变化,中国的观众是不需要反思的。
汪海林:当然。是他们想来挣我们的钱,当然他们自己想办法。
观察者网:目前我们最需要向好莱坞学习什么?
汪海林:最需要好好学的,一是他们商业片成熟的类型叙事,二是他们在全球强大的发行网络。如果中国电影未来要和美国电影在全球进行竞争的话,除了内容,这些硬件的布局我们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观察者网:但目前中国院线在本土的困难就已经非常大了,去年的分线放映改革也不太成功。如果我们采取更灵活的引进方式,让更多小众的、美国以外的,甚至第三世界国家的优秀电影进来,能否缓解现在的危机?
汪海林:说到分线放映,目前我们的主流商业院线都有点入不敷出、难以为继了,要把艺术院线做起来还是有点强人所难。我们现在有全球第一的银幕硬件,如何源源不断地提供好的商业类型片把这些银幕填满是最重要的问题。
现在的危机不是中国电影不行,而是进口电影不行。以前,我们院线是靠海外片来“输血”的,什么时候吃不饱就进两个美国大片,然后这一个月就缓过来了。现在这些大片来中国不赚钱了,又没有替代的东西,拿更不赚钱的文艺片或者其他肯定更不行。
其实对于那些小众的、有赚钱潜力的片子,那些有批片资格的进口片商是很精明、很敏锐的。比如《周处除三害》,人家看了电影后立刻决定大胆引进,因为他们的评估这部片是可以的。前段时间上映的《美国内战》在美国国内拿到周票房冠军,中国这边很快就批片引进了。所以我不担心那些小众但是有潜力的日本、欧洲电影没有机会引进,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哪怕在配额之外,片商都会用批片机制让这些电影进来。但是如果这些电影不赚钱,或者说引进成本大于收益,那还是不行。
观察者网:最后,说到类型片,受大环境影响“缺钱”的风也吹进了电影市场。这是不是预示着那种像《封神》系列那样特效大片在未来几年很难看到了,而以沈腾、贾玲为代表的喜剧明星会在高票房电影领域唱主角?
汪海林:前些年出现了电影金融化的趋势,所以电影的投资也水涨船高。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变成了一个金融产品,票房高不高和赚不赚钱已经没有太大关系了。现在,金融化的趋势已经很明显被抑制了,所以再要有那种几亿甚至超过5亿投资的影片已经很难了。
至于说喜剧演员,其实放眼全世界,最贵的永远是喜剧演员——香港有周星驰、美国有金凯瑞,喜剧电影也永远会是最卖座最受欢迎的电影体裁,这是一直不变的。
喜剧演员沈腾和马丽
所以总的来说我们要对中国电影有信心。电影在很多情况下,它既是一个精神产品,也是一个工业产品,我们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这样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会一直存在。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世界电影的未来和主流只会存在于三个国家——美国、中国和印度。现在,我还是这么认为。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戴苏越 
-
证监会江苏监管局局长凌峰被查
2024-06-21 15:21 廉政风暴 -
他找黄晓明来演智障人士,原因是…
2024-06-19 21:29 直击上影节:电影之城 -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洪礼和被查,已退休7年
2024-06-19 15:06 廉政风暴 -
为什么很多年轻创作者转向短视频?日籍导演竹內亮这样说
2024-06-18 17:46 -
“不要一心奔着‘出海’去拍电影”
2024-06-18 11:42 直击上影节:电影之城 -
“中国这类影片太少,希望张艺谋抓住《三体》精髓”
2024-06-17 17:06 直击上影节:电影之城 -
“还原度最高”,宫廷西洋画家绘《康熙大帝肖像》来华展出
2024-06-17 08:32 -
“最懂中餐”西方人:老外嫌中国人啥都吃,是不懂奥妙
2024-06-08 13:57 观察者头条 -
读者出版集团原董事长吉西平被查,已退休近7年
2024-06-07 16:19 廉政风暴 -
山西唐代墓壁画发现“泡澡图”?“是在淘洗食物”
2024-06-05 14:51 考古 -
李书磊: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2024-06-02 17:30 -
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入围名单揭晓
2024-05-29 18:36 直击上影节:电影之城 -
茅仲华,已任最高法党组成员
2024-05-21 15:50 高层人事 -
上海国际电影节“SIFF纪录”单元首批片单发布
2024-05-16 19:05 直击上影节:电影之城 -
上海国际电影节“名导新作”单元第一批片单发布
2024-05-15 20:03 直击上影节:电影之城 -
上海国际电影节“影展精粹”单元第一部分片单发布
2024-05-13 16:27 直击上影节:电影之城 -
韩国人为什么会拍出“主旋律抗日鬼片”?
2024-05-13 07:59 -
导演陈英雄出任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
2024-04-29 15:18 直击上影节:电影之城 -
网络短剧,如何才能成为中国文化的“新质生产力”?
2024-04-26 11:58 -
知名女星演唱会全场喊退票?官方回应
2024-04-21 15:31
相关推荐 -
全美数十万人涌上街头,“住手吧!特朗普” 评论 177“中方清单上的每一项,都瞄准要害” 评论 176“特朗普不代表所有美国人,请别报复我们州” 评论 299中柬云壤港联合保障和训练中心正式挂牌运行 评论 159美股蒸发超5万亿美元,“95年来最大政策失误” 评论 365最新闻 Hot
-
越南越捷航空将使用中国商飞客机运营国内航线
-
全美数十万人涌上街头,“住手吧!特朗普”
-
泽连斯基准备用测谎仪“抓内鬼”
-
欧盟报复美国?西班牙和意大利跳出来反对
-
“中方清单上的每一项,都瞄准要害”
-
罕见!党内盟友与特朗普唱反调:明年我们可能面临“血洗”
-
“崇拜了美国这么多年,我们还能信什么?”
-
“特朗普不代表所有美国人,请别报复我们州”
-
中柬挂牌,洪玛奈感谢中国
-
特朗普转发“巴菲特支持特朗普经济政策”,巴菲特回应了
-
演都不演了,特朗普顾问直说:阿根廷得结束这份中国协议,不然…
-
中柬云壤港联合保障和训练中心正式挂牌运行
-
这一重大科研装置,成功部署!
-
美媒关注:辛辣回击特朗普关税,中国媒体用上AI歌曲和短片
-
特朗普再要求降息,鲍威尔:关税远超预期,再等等
-
美股蒸发超5万亿美元,“95年来最大政策失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