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涯、陈靖:金钱永不眠 80年代美国的杠杆收购浪潮
关键字: 80年代美国的杠杆收购浪潮香帅的金融江湖中国并购市场中国杠杆收购案例中国美国经济【保监会终于挥起了大棒,开启了对门口野蛮人的监管。延续一年有余的宝万股权之争、险资大肆举牌上市公司的争议,要暂告一个段落。
由险企“万能险”所掀起的高杠杆并购潮,与美国80年代的杆杆并购潮有类似之处。而中国的万能险跟美国的1980年代的垃圾债类似。根据方正宏观任泽平的分析,其共同之处就是,募集资金成本高,为了获取高收益,就会拉长杠杆,放开担保,导致资产与债务不匹配、资产风险过高等问题。
美国当时也奉行的是金融管制放松的政策。虽说“资本不问出处”在中国很流行。但毕竟中国不是美国。
本文作者系唐涯和她的弟子陈靖。唐涯长期关注公司金融,是知名微信公众号“香帅的金融江湖”幕后堂主,财经界爱慕其才者众。她近期著文回顾80年代美国杠杆收购浪潮的详细细节,值得一读。本文首发于“香帅的金融江湖”,观察者网授权发布】
金钱永不眠。对于资本为王的世界,某个企业的命运只是恰巧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暗流涌动的背后,是一个时代到来的必然。
据Wind中国并购库的统计,2015年我国共进行6446单并购交易,交易总金额约3.04万亿元,并购数量同比增长55.74%。其中,二级市场收购(含产权交易所)共1083单,同比增长205.07%。
为什么这一切开始发生在中国的当下?
为什么这一切开始发生在中国的2015?如果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我们不妨顺着历史的河流往回溯——代杠杆收购(LBO)业务产生于1970年代的美国,1980年代开始加速,并在1989年达到巅峰。1979-1989年间,美国共发生了2000多笔LBO案例,交易价值2500亿美元。
在媒体和政客的笔下,80年代是个贪婪与浮华的并存的时代。资本的野蛮与无情,华尔街的纸醉金迷被渲染得淋漓尽致。
然而剥开文艺作品的春秋笔法,美国上个世纪80年代杠杆收购浪潮其实有着最深刻的经济根源。经济下行与公司利润下滑、管理层的代理问题与公司治理问题、公司价值低估和游资流动是几个最为关键的时代因素。
镜头中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
二战后的50-60年代,被称为美国经济腾飞的“黄金时代”。美国1950年GDP同比增速为8.7%,在随后近20年间,美国GDP增速多次突破6、7、8的关口。
美好的时光总是留不住。进入70年代,美国经济开始了一段“动荡之旅”。
根据美国经济研究局(NBER)的研究,美国分别于1970年11月、1975年3月、1980年7月、1982年11月4次经济触底。期间1971年8月尼克松政府宣布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义务,以黄金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霸主地位不保。
随着战争对经济增长的刺激逐渐消失,美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经常账户上开始出现赤字:1971年逆差22亿美元,1972年逆差68亿美元,从此贸易逆差持续扩大。1973年越战结束后,美国背负巨额财政赤字。
同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宣布石油禁运,油价暴涨,导致美国需求萎缩加剧,建筑、汽车、钢铁三大支柱产业受打击尤为严重,失业率高达9.1%,企业和银行倒闭数量均创下战后纪录。
1974年美国消费物价上涨11.4%,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使美国陷入滞胀泥潭。同期美国企业利润大幅下滑,从1950年的22%跌至1975年的12%。在经济下行和企业利润下滑的催生下,以“敌意收购”为主的兼并潮(hostile acquisitions)开始出现。
此外,经过60年代以“风险分散”(diversification)为目标的兼并潮(mergers),美国产生大量“多元化经营”的巨型公司,比如收购了350多家公司的ITT公司(ITT Corporation)、多元化战略推动的利顿工业公司(Litton Industries)。
在这些股权分散的多元化企业中,管理层的代理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低效投资,盲目扩张公司业务版图(empire building),甚至挥霍股东的利润,公司治理的问题越来越多的被媒体曝光。
在内部治理乏力的情况下,兼并收购的压力被视为外部公司治理的手段。70年代以后,部分巨型企业被重新拆分,重新回到主业。比如1987年艾乐吉公司(Allegis Corp)就被迫出售先前收购的赫兹汽车租赁(Hertz)、威斯汀酒店(Westin)以及希尔顿酒店(Hilton)。
利润的下滑、公司治理的恶化使得企业的市场估值越来越低迷。1979年道琼斯指数为838.74点,相比1969年底的800.36点涨幅几乎为零,市场整体市盈率仅为7.5,估值达到近30年最低点。
许多上市公司市净率接近于1,股价被严重低估——这些优质又廉价的企业毋庸置疑进入了资本的视野,成为目标企业(target)。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杠杆收购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不断上演小鱼吃大鱼的资本游戏。
与此同时,宏观信贷环境也为杠杆收购的盛行提供了土壤。70年代的滞胀导致信贷持续扩张,货币政策极度宽松,1974至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前夕,共有55个月的实际利率为负,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与通胀率一度倒挂近-5%。
到70年代末期,垃圾债券市场急剧膨胀,资金四处寻找机会。
1986至1988年间,投资者往垃圾债券市场投入了180亿美元的资金,让杠杆收购之王KKR公司大受其益,其13个大型收购中均有垃圾债资金的参与。
最有名的,是1989年KKR以1比12倍杠杆成功收购了RJR纳比斯科(RJR Nabisco)。这笔250亿元的交易中,除了银团贷款的145亿美元外,德崇(Drexel)和美林提供了50亿美元的短期过桥贷款,其中有30亿元靠发行高收益垃圾债融资。
市场低迷之时期,高收益的杠杆收购成为市场游资竞相追逐的目标。[1]
电影《华尔街》
“金钱永不眠”、“贪婪是好的”——影帝道格拉斯在《华尔街》中的精湛表演、畅销书《门口的野蛮人》多年的热卖……对这个时代的批判和反思成为一时之风潮。
美国证监会(SEC)的法律顾问、并购大律师Marty Lipton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对于1976年到1990年间高达35000的并购事件,Lipton认为美国的收购活动带来了短期利润的最大化,却牺牲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投资,这不利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增长力。
这种观点得到了媒体和影视作品的青睐。但在随后的几年中,学者们基于大量的实证数据进行深度研究,发现对于杠杆并购潮的批评过于肤浅,流于表面。
美国最顶尖的学者(SSRN创始人,JFE创始人),哈佛大学的Michael C.Jensen在他1993年的论文中指出,活跃于80年代的收购活动解决了一系列美国公司治理的重要问题,在公司真正在产品市场上遭遇到严重冲击之前,让公司健康地进行调整,为世界范围内的过剩产能问题,提供了非常早期的预警机制。
细致的学术研究表明,在35000个收购案例中,只有364件受到争议,而其中只有172件是恶意收购。
Jensen更进一步指出,来自资本市场的力量不容小觑。1980年代的并购交易得益于垃圾债券市场的发展,当资本不再成为收购的阻碍,目标公司的体量不论大小,都有可能成为被收购标的。
直接的后果,不仅使得美国大型公司在资本市场中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还帮助为新进入者提供了资金,让产品市场竞争加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垃圾债市场(high yield bond market)的兴起,是美国经济活力的源头之一。
中美GDP增速对比
- 原标题:金钱永不眠 | 80年代美国的杠杆收购浪潮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李泠
-
“连共同敌人都没共识,谁还乐意分享情报?” 评论 33中国数学,迎来“奇迹年” 评论 80创投领域“航母级”基金来了!聚焦AI、量子科技… 评论 36关税钱中国出?“拉倒吧!是从我兜里抢钱” 评论 142“欧洲发愁:每天想着花钱买装备,直到特朗普死了” 评论 235最新闻 Hot
-
“连共同敌人都没共识,谁还乐意分享情报?”
-
泽连斯基“学乖了”?“他俩给开了5天小灶”
-
“逃到美国的24万乌克兰人,特朗普也要驱逐”
-
“找到对付欧尔班的方法已成为欧盟的‘头等大事’”
-
“字一签,乌克兰就成美国殖民地了”
-
嘲讽特朗普不懂历史,新西兰外交官48小时内遭解职
-
“3次纠正的机会,都错过了”
-
石破茂:没法一下子搞亚洲版北约,可以先搞这个
-
“欧洲不会再当美国奴隶了,中国成意外赢家”
-
“特朗普派人去乌克兰秘密见他俩”
-
关税钱中国出?“拉倒吧!是从我兜里抢钱”
-
“特朗普关税引发的动荡,比人们预想的还要糟”
-
卢卡申科喊话特朗普:还要鲁莽攻击中国?小心被胖揍
-
“美国关税难撼中国制造业强国地位”
-
“欧洲不能再吃和平红利”
-
卢卡申科:我和泽连斯基情同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