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唐晓阳:普利策奖得主盯上在非中企,如何打好海外舆论战?
最后更新: 2021-11-30 10:33:58观察者网:您提到刚果(金)的政府比较虚弱,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提到,刚果(金)的前总统卡比拉曾在中国接受军事训练,是比较亲华的一位总统,2019年上台的反对派总统齐赛克迪可能比较亲美,其实国内也有很多人喜欢从当地政府更迭,“亲美”或“亲中”这样的视角观察问题,您如何评价?
刚果(金)的前总统卡比拉,《纽约时报》报道配图
唐晓阳:我认为这样的视角不太可取。对非洲国家的领导人来讲,最重要的还是本国利益和国内政治,一些所谓个人背景对外交政策的倾向没有太大影响。
比如卡比拉确实在中国学习过,但在他就任总统的那段时间,并没有太明显的“亲华”表现。中国和刚果(金)最大的一笔签约是在2007年,总价高达90亿元的基础设施项目,当时卡比拉刚刚上台,很多协议内容不是他主导的。后来在卡比拉任内,由于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这个90亿元的项目后来并没有很好履行,目前合同总额已经缩减到30亿元,仍然没有完全完成。
此外,有很多在美国学习、生活过的非洲领导人,比如埃塞俄比亚的总理阿比,甚至连妻子都是美国籍,现在跟美国反而闹翻了。对于这些国家领导人来说,即使有时候在外交上想要跟某个国家靠近,如果政治经济上没有相应的现实抓手,也是难以推进的,无论对中国还是对美国都是这样。
赞比亚也是一个例子。前总统萨塔在上台前,是以“反中”著称的,上台以后反而跟中国达成了很多新协议,他所在党派的继任者也跟中国推进了很多合作。所以,合作基础还是来自非洲国家国内政治经济的实际需要。
相对来讲,我认为中国与非洲国家经济结构上的相近和互补,反而是很多双方合作和投资项目落地的推动力。
BBC 2008年报道截图
观察者网:您之前提到过中国的经济结构跟非洲比较相近和互补,因此通过“雁形阵”的产业链,能够把非洲经济纳入全球化,是不是能够从这个角度去看?
唐晓阳:是的,非洲很多国家处在迫切想从比较落后的经济结构进入工业化的阶段,而中国已经在过去40年中飞速完成工业化。
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有很多经验积累,中非的经济结构有很多契合点。比如中国企业对营商环境的要求方面更加灵活,在一些投资机会的把握上,也跟发达国家的大企业不一样,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往往追求非常高的附加值,对他们来说,非洲市场利润率太低,风险却很大,许多企业宁愿舍弃这样的微利市场。对于一些中国企业来讲,更能适应当地的市场环境。
观察者网:能不能说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唐晓阳:可以这么讲,但有点简单化,我认为中国企业在非洲的转型进程中,会找到更多共同语言,而经济基础这个词在我们国内用得比较多,但是在“走出去”过程中这么说,有很多意义不容易讲清楚,不容易被理解。
现在中国的外交强调正确的“义利观”,义和利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先利后义,我一直强调,中国帮助某个国家发展经济,这个过程其实不只是“让你吃饱”,同时也是帮助对方实现独立自强,这同时也是中国自身的经验:只有真正把经济搞好了,军事、政治上才能够真正独立,才能够保证主权和领土完整,反之亦然。
所以中国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经济的时候,其实也蕴含道义和政治上的追求。
观察者网:但是这种高尚的目标可能不太容易为人理解,甚至可能被人利用,就像《纽约时报》的报道中提到,中国帮助刚果(金)建了很多学校、医院、基础设施,但是对方用话术把一个逻辑强加给中国,说中国帮助刚果(金)做这些,是为了争夺矿产资源。
甚至还蕴含一种逻辑,让中国背负西方殖民者的道义负担,就是暗示当时西方的殖民者也帮非洲做了一些好事,最后的目的是殖民,那么现在中国一定也是这样。我们怎么破解这种话术?
唐晓阳:也可能是西方本身无法理解中国的逻辑。西方在看待中国的时候,对我们行为逻辑的出发点和动机,有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西方往往把中国看成另一个新的殖民国家。
洛阳钼业已开始开发Kisanfu钴矿,这是该集团去年从美国矿业巨头Freeport-McMoRan收购的一个储量巨大的未开发钴矿,《纽约时报》报道配图
但事实恰恰相反。
中国自己的发展,以及中国同非洲的合作,确实跟殖民主义有关系,但恰是在反殖民斗争的过程中,中国意识到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中国推翻三座大山,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面对的是如何持续反对西方强权的问题。我们发现一定要实现工业化,一定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专注于经济建设,才能像现在这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升。
所以,当我们在外交工作中向非洲国家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重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背离过去五六十年代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传统,是在反殖民斗争的思想背景下,我们发现了一个新方法,不再单纯地做武装革命斗争,而是要走工业化和发展经济的道路。
因为单纯的武装革命斗争只能在短期内持续,独立以后,如果没有很好地进行工业化,没有可持续地发展经济建设,可能又会立刻落后,落后又会挨打。所以革命斗争要跟经济建设结合,中国是在认识到这一点以后,走上持续发展经济的道路,才能使我们真正把独立自主、反帝反殖民的理念坚持下来。
在对外交往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根本,不干涉他国内政,交往中不附加条件,这都是中国在反殖民反压迫的斗争过程中形成的认识。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们也告诉全世界的伙伴,发展经济是你们需要的,你们当然不希望被附加条件,但自己必须关注经济建设,提高生产力水平。明确了这样的目的,对外开放、市场化改革、推进工业化,都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由于西方无法从非西方国家被殖民国家的角度思考,所以他们只会认为中国要成为另一个殖民国,包括指责中国布设“债务陷阱”的话术也是站不住脚的。19世纪,日本和俄国贷款给清政府修筑铁路,然后派兵控制这条铁路,这种殖民时代的做法,需要与军事强权配合,但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共处、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与“债务陷阱”要实现的逻辑完全背道而驰。
观察者网:您提到中国现在的外交理念跟五六十年代是一脉相承的,现在就有一个问题,我们需要非洲人民能够理解我们的立场,甚至包括现在一些中国的年轻人自己也不理解,他们也用这种新殖民思维去看待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要取得互信的话,保持战略定力和坚持长期主义是不是特别重要?比如中国外长每年首访都会选择非洲,外交部反复宣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数十年如一日地完全按照这些原则行事,等等。
唐晓阳:你说得对,但这还不够。因为单单强调这一点的话,会让人觉得中国外交话语一成不变。特别是反殖民的政治主张,与经济上的不断扩张,没有在对外话语上找到结合点。这会导致我们在对外讲主张的时候,让人觉得老生常谈,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而没有把经济发展上的逻辑结合进去。
我认为,关键问题在于理论缺失,没有把对非政策上的政治和经济两条线在理论上结合起来。
尤其在经济理论方面,我们基本上仍然没有摆脱西方经济学框架,依然是对结构主义、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和微调,在政治理论方面,我们传承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论点。即使在中国国内,一些思想观点都需要与时俱进,进行调整,更不用说到国外宣传,让别人去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如何提炼为理论,这确实是一个难题,我认为这需要时间。
环球时报英文版图
观察者网:您之前提到,中国成功快速工业化,对非洲国家起到了比较显著的示范作用,很多非洲国家的官员和民众也想探寻中国经验的诀窍,思考如何借鉴,您是怎么观察到这样一种启蒙的?
唐晓阳:对中国经验的学习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了,当时中国连续20年取得年均GDP接近两位数的增长,对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讲是一个奇迹。现在中国成为能够跟美国抗衡的一个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更是对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西方道路之外的另一种思路。
但我现在有点担心这种“向中国学习”的风气,如果对方学得不到位,反而变成中国的包袱。如果学习“中国模式”没有学到精髓,最终效果可能还不如“华盛顿共识”,有没有这样的隐患?我认为有。
如果有些国家只看到中国共产党长期一党执政,那么像埃塞俄比亚、苏丹、委内瑞拉等国的强人政府一旦被推翻,或者经济发展不成功,这种“模式”就会遭遇挑战。再比如赞比亚经济发展大量依赖政府举债,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目前债务负担确实比较重,那么这种“模式”对不对?
我认为真正应该让各国学习的,不是“中国模式”的“形”,而是其中的精神内核,激发每个国家根据国情探索自身发展道路的主观能动性。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形成全社会对发展经济的共识。
我认为,中国在过去40年中能够在经济上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全社会很大程度上对经济发展形成了一个共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在中国人现在看来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但几乎在其他任何国家,这句话都会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
什么叫实践?别国政党上台执政,是不是实践?对很多政党来说,执政时间长一些,多获得一些党派利益、部族利益或个体利益,算不算实践?在很多国家没有形成一个共同体,作为一个整体谋求经济发展的共识。
中国在1978年也经过了激烈的辩论,甚至是通过经济建设实践以后,大家都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才凝聚起这样的共识,后来大家都慢慢都领会到,标准就是要让整个国家的生产力得到发展,其他目标至少阶段性地围绕这个目标服务。
这样一个以国家的生产力发展为目标的共识,在其他大多数国家都是不存在的,很多还是为了党派、部族和个人的利益。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周远方 
-
纽约联储成立新机构,鲍威尔:支持央行数字货币研究
2021-11-30 09:27 观网财经-金融 -
国家统计局:11月制造业PMI重返扩张区间 基建进度有所加快
2021-11-30 09:18 观网财经-宏观 -
管清友:中国资产市场受新毒株冲击或比欧美小
2021-11-30 08:00 观网财经-金融 -
英国“大事不妙”?部分奥密克戎病例无旅行史
2021-11-29 22:34 不列颠 -
维他奶利润暴跌95% ,港股股价近“腰斩”
2021-11-29 21:57 观网财经-消费 -
最低只要3.5元,昔日地产大佬在北京卖包子?
2021-11-29 20:16 观网财经-消费 -
想靠“爱国”洗白自己的黑社会,还是栽了
2021-11-29 20:08 观网财经-金融 -
利空出尽,电子烟行业要触底反弹了?
2021-11-29 19:32 观网财经-消费 -
-
美企发起337调查,TCL成被告
2021-11-29 17:30 观网财经-海外 -
澳门“小赌王”周焯华被捕,花旗竟来荐股:快抄底
2021-11-29 17:07 观网财经-金融 -
中国电子总部将迁往深圳,年内7家央企宣布“离京”
2021-11-29 15:23 观网财经-宏观 -
光大证券前董事长薛峰被调查,或涉暴风52亿收购案
2021-11-29 11:50 观网财经-金融 -
手握千亿美元现金,三星要挖台积电墙脚?
2021-11-29 10:50 观网财经-海外 -
市场监管总局拟出新规:互联网广告应能“一键关闭”
2021-11-29 10:28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商户码费率是个人码6倍,“路边摊”们怎么办?
2021-11-29 09:50 -
“骨折价”工抵房,天上掉馅饼还是天大的套路?
2021-11-29 09:24 观网财经-房产 -
美团单季亏损百亿 创3年来最糟纪录
2021-11-28 15:45 观网财经-消费 -
外管局开多张罚单,腾讯财付通外汇业务违规被罚没278万元
2021-11-28 10:03 观网财经-金融 -
于学军:本轮通胀短期内难以平息
2021-11-27 15:37 中国经济
相关推荐 -
“中国打贸易战有秘密武器:AI机器人大军” 评论 85中国不买美国液化气了,换中东 评论 105把中国货“藏”在加拿大,“我们赌特朗普会认怂” 评论 97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评论 474最新闻 Hot
-
“共和党人气坏了,但碍于特朗普只能保持不安的沉默”
-
美媒放风:特朗普考虑大幅下调对华关税,或降至50%-65%
-
“纯关税壁垒最粗暴,欧盟快和中国谈吧”
-
总计7亿欧元,欧盟对苹果、Meta“罚酒三杯”
-
“俄乌都得在领土上让步,再不同意美国就退出”
-
中国不买美国液化气了,换中东
-
把中国货“藏”在加拿大,“我们赌特朗普会认怂”
-
涉及稀土,马斯克:正与中方协商
-
美国着急放风“即将与日印达成协议”,其实只是…
-
通用电气CEO:别打了,我们还没给中国交付...
-
哥伦比亚总统:我认为特朗普政府把我的签证吊销了
-
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
“孤立中国?东盟不会跟,否则…”
-
“中方对美方鸣枪示警:这回来真的,能一票否决”
-
“特朗普一声令下,美国几十年联越制华努力,白干了”
-
特斯拉净收入锐减71%,马斯克“认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