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媒黑中国儿童体操,外国网友都看不下去了
关键字: 里约里约奥运会中国体操体操儿童体校少年体校每日邮报体操训练儿童体操训练黑中国训练到底残酷吗?
有些外国网友认为“有图有真相”,这样对待小孩,完全不能接受。但也有长期在中国的网友站出来辩护。
Murat Muri Eris说:“这绝对不残忍!!!我在中国的一家体育机构待了几乎10年,见到各年龄段的所有运动员都很快乐,即使训练很艰苦,他们仍比那些整天玩Pokemon的西方小孩要开心。这就是常见的黑中国的宣传,嫉妒的人们。”
但Jake Bain反问:“你在中国什么地方?我个人知道许多小孩留下了永久性的伤害,李连杰就公开说过,他是如何被送到训练营的,小孩如何受惩罚。”
Christopher Boyer说:“我曾有机会和中国跳伞队一起跳伞,他们是第一个告诉我在小时候就被挑中的。”
外国网友意见不一,不过Heather Daniels自称去过北京的两所这样的学校:“训练就是这样的,他们也确实被带离家庭,但这里没有显示另一面。学校很不错,而那些孩子大部分出自贫困家庭,在学校里反而能得到更好的照料。是的,训练环境是严格的,但他们接受顶尖的教育,住得好吃得好。”
那么体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旅居海外的中国网友沈先生说:“20年前,这或许是真的……在中国经济崛起前,成为国家培养的运动员,可以有稳定的收入,有更好的生活。现在不再是那样了。经历过那段时期的中国人都很了解,我们是有困难的时候。当生活水平提升后,这些现象渐渐消失了。”
美联社此前在相关报道中,引述国家体操队领队叶正楠的话说:“如今中国人钱包厚了,人生选择也更丰富。”国家体操全能冠军得主程亮说:“当下的家长只想让孩子享受普通人的生活。”
应该说,体校的存在是事实,去体校的人也确实减少了。但正如网友Dan Goaillard所说:“几乎每个国家的大部分运动员,都是在小时候被选中的,接受艰苦的训练,才成长为世界级的运动员。”
在发达国家,有天赋的运动人才很可能得到国家、地方、协会、学校、企业甚至私人的多重支持,但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如果不是包括少体校在内的“举国体制”,很多有天赋的运动人才将错失自己的辉煌,许多运动也将失去普及的前提条件。
至于体校本身,是否一定意味着严酷、不自由呢?
国家女子体操队原队员、地方体校教练吴晓玲则说:“有的孩子吃不了苦,来练几天后就放弃了。”从中可以看出,体校还是“来去自由”的。
吴晓玲说:“孩子们刚来时,因训练辛苦,有的还会哭鼻子,但最终坚持下来的孩子,都比一般的孩子更加独立和坚强。”
同样是从小训练,在以勤恳为美德的中国,这些“更加独立和坚强”的运动员们更努力也并不值得奇怪。
最公允的答案也许来自于摄影师乔纳森·安德森,他曾多次跟拍中国运动员,作品受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肯定。安德森接受英国《泰晤士报》的采访时说:“我们认识的一名美国前体操冠军看了我们的照片后说道:‘我原来觉得自己训练很刻苦,已经到了刻苦的极致。现在,我认识到自己那时候只能算玩玩而已。’”
但他也指出:“大多数不了解体操的人会惊呼:‘噢,天哪,这是在虐待儿童。’这完全是胡说八道。你能从(一个女孩的)脸上看出痛苦吗?完全没有,她非常平静。这就是她每天的生活。问题在于西方人喜欢把中国的体育部门看成一个没心没肺、残酷无情的机器,但我们没有见过任何极端错误的行为。你看到的并不是残忍;这只是一种非常高度的专注。”
“你会觉得他们是非常专注的人,他们也确实是这样。但他们也会开开玩笑,放松放松,彼此间打打闹闹。他们会聊着天,然后突然发出一阵傻笑。他们有时也会跟我们开玩笑,一边说话一边打手势。”
当然,大部分国内外媒体在谈论中国小运动员时的基调,仍是西方训练孩子出于兴趣,中国则出于职业选择、争金夺银,但这也是错误的。
一方面,国外从小争金夺银的大有人在。
据报道,美国著名影星汤姆·克鲁斯的爱女苏瑞,在伦敦奥运会后,受美国女子体操队的金牌鼓舞,开始参加体操训练,父母还鼓励她要以奥运金牌为目标。
另一方面,在多元化的中国,体育界也不是只有一种态度,舆论往往刻舟求剑。
“体操不仅仅是竞技体操,也可以是快乐体操。”吴晓玲说,她带教的孩子在体操训练中成长和锻炼,他们不光为追逐一个奥运梦,也能在体操运动中感受到快乐。
“快乐体操”是国家体育总局体操中心于2015年12月开始在全国幼儿中推广的新兴体操项目。
再回过头来看看《每日邮报》的报道,这并不是它第一次关注中国的小运动员。
观察者网查询发现,至少在2010年、2015年和今年5月,三次报道过。
虽然都以夸张的照片吸引眼球,但在2015年时,它还承认,“世界各地训练体操运动员都是从他们非常小的时候开始”。
在今年5月,该报还在报道中采访了某体育学校的党委书记。书记说:“在1990年代和1980年代,像我们这样的学校是极具吸引力的。现在,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体校。”这也算符合实际。
可3个月后,《每日邮报》脸书上的视频却是“一抹黑”。中国在发展,它的报道却越来越退步,难怪遭到了外国网友的反弹。
遗憾的是,截至发稿时,《每日邮报》只是换了张脸书图片(上图),既没有删除粗制滥造的视频,也没有根据读者提供的信息进行修正。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文/ 观察者网 陈轩甫)
为何说是粗制滥造?它只是照片拼成的“PPT式”视频而已,翻页请看全部截图。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轩甫
-
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评论 113美元主导地位遭削弱,“人民币必须抓住机会” 评论 205前十占九!“中国机构正在主导全球芯片研究” 评论 172罗马教皇方济各去世,曾呼吁“不要害怕中国崛起” 评论 118“原来,中国早就有预判” 评论 257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