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卫健委发文称国产虹鳟未检出寄生虫,一天后文章便被删除
关键字: 国产虹鳟卫健委据澎湃新闻9月8日消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9月6日发布的一则称“国产虹鳟抽样监测未检出寄生虫”的情况说明,在其官网公开、存续一天之后,便被删除,已无法找到。但该文仍令虹鳟“入籍”三文鱼事件波澜再起,从业内人士到普通网友,均对其中的样品来源、检测方法等关键内容提出质疑。
9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下称卫健委)在官网发布《水产品相关问题回复》一文。该文称,今年6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湖南、广东、青海三省组织开展了相关水产品中寄生虫应急监测,根据文献报道和舆情信息,针对淡水养殖中常见寄生虫和我国人群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开展了华支睾吸虫囊蚴、东方次睾吸虫囊蚴和颚口线虫三期幼虫监测。监测样品共92份,其中国产虹鳟63份和进口三文鱼29份,分别采样于养殖环节(50份)、流通环节(20份)和餐饮环节(22份),采样地点兼顾农村和城市。此次监测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均未检出华支睾吸虫囊蚴、东方次睾吸虫囊蚴和颚口线虫三期幼虫。
据官网资料,文中所述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是直属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公共卫生事业单位,成立于2011年10月13日。作为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国家级技术机构,其主要职能包括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标准管理等相关工作。
澎湃新闻9月7日致电评估中心询问此次监测相关事宜时,一位主任级别的专家称,此次监测结果只对本批次国产虹鳟有效,“只代表进行监测的这批虹鳟中没有寄生虫,不能证明其他的都没有。”对于如何更有效地预防国产虹鳟的寄生虫风险,该专家认为,最好的方法还是进行“专门的寄生虫实验”。
颇为蹊跷的是,卫健委的上述文章在发布一天之后,莫名被删除。9月7日13时30分许,澎湃新闻记者登录卫健委官网,在“新闻中心”一栏的“回应关切”中找到《水产品相关问题回复》一文,打开后可以正常阅读。但20分钟后刷新网页,“回应关切”栏目中已没有该文章。截至发稿,在卫健委网站上仍能以“三文鱼”为关键词搜索到《水产品相关问题回复》一文,但打开网页则是“404 Not Found”。
澎湃新闻就此询问卫健委,对方坚称未删除该文。
《水产品相关问题回复》原文
文章未删除的页面
文章已删除后的页面
相关抽样监测遭到质疑:样本数量太少、常见共患寄生虫未列入
《水产品相关问题回复》一文中的诸多细节,遭到了外界质疑。
有水产行业业内人士公开质疑称,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监测中只检查了3种寄生虫,而对国际公认的虹鳟身上的常见共患寄生虫,包括阔节裂头绦虫、复口吸虫、宽头鲤蠢绦虫、变头绦虫、直沟绦虫、棘头虫,则均未检查。此外,63份国产虹鳟的送检样本究竟是有关机构送检还是随机抽查,也不得而知。
不少网友也认为,63份国产虹鳟的样本数量太少,即便检测结果显示无寄生虫也不能说明问题,该批次检测无寄生虫不代表以后无寄生虫。也有网友对此次检测的目的及检测机构与三文鱼团体标准制定方的关系提出质疑。
针对评估中心上述监测的三类寄生虫中的华支睾吸虫囊蚴,澎湃新闻咨询了专业人士。
华支睾吸虫即大家所熟知的肝吸虫,囊蚴是肝吸虫成长的中间形态。在传播时,肝吸虫虫卵会先在淡水螺体内成长为蝌蚪一样的尾蚴,随后游动入侵至淡水鱼体内,在其中成长为囊蚴。如果人类生食含有囊蚴的鱼肉,则有染上肝吸虫病的风险。
一位渔业养殖领域的学者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肝吸虫的传播途径具有随机性与偶然性,仅对63条样本进行检测依然难以准确评估国产虹鳟的寄生虫风险。这位学者建议,如果希望得出全面可靠的结论,应进行高频次、大批量、长时间的检测。但即便如此,由于肝吸虫传播的随机性作祟,也难免出现“漏网之鱼”。
至于此次未被列为检测项的裂头绦虫,澎湃新闻此前通过采访专家与查询文献了解到,裂头绦虫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所列出的重要的人鱼共患寄生虫,其中感染案例最多的阔节裂头绦虫主要分布于北美与欧洲。文献记载显示,淡水环境下的虹鳟无论是养殖还是野生,都有过感染阔节裂头绦虫的案例。
1993年,阿根廷科学家Jorge Eduardo Revenga在《寄生虫学杂志》(Th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6月刊上发表论文提出,在阿根廷南部的莫雷诺湖抽查114条虹鳟,发现其中同时存在包括阔节裂头绦虫在内的两种裂头绦虫。这是阿根廷首次出现阔节裂头绦虫,Revenga在论文中写道,虹鳟对这两种绦虫而言,似乎比红点鲑、金鲈、银汉鱼等其他湖中鱼类“更为重要”。
2010年,智利科学家Patricio Torres在《寄生虫学杂志》6月刊上发表论文。其中提到,研究团队自8家智利水产养殖场中抽查了90条虹鳟,其中感染裂头绦虫的比例为6.7%。同样的实验在智利的潘吉普伊湖中再度进行,发现野生虹鳟感染阔节裂头绦虫的比例为61%。研究同时指出,阿根廷与智利地区的阔节裂头绦虫都是自北美地区入侵的外来物种。
除了以上案例外,1980年代,美国西海岸曾大规模爆发绦虫感染。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估计,在1977年到1981年之间发生了多达200起阔节裂头绦虫感染事件。据调查,此次疫情的主要原因是生食虹鳟所属的马哈鱼属鱼类(Oncorhynchus)导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水产品相关问题回复》文末强调,预防寄生虫感染的最有效途径为切断其传播途径,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食品安全五大要点,尽量食用熟食,且要烧熟煮透,彻底杀灭寄生虫,降低感染的风险。加热不仅能杀死寄生虫,也能有效杀灭致病性微生物。
- 原标题:国家卫健委发文称国产虹鳟未检出寄生虫,一天后文章便被删除
- 责任编辑:何书睿
- 最后更新: 2018-09-08 10:21:56
-
大学生通宵打麻将后猝死 校方:学校无责
2018-09-08 09:29 -
长安剑:“娘炮”无罪,但时代呼唤更多的阳刚血气
2018-09-08 08:15 -
一公司26个微信公号被封 起诉腾讯垄断被驳回
2018-09-08 08:10 网络战线 -
大理黑社会投百万拍电影 演员多是手下马仔
2018-09-07 22:50 中国电影 -
官方回应“学生军训被逼吃泔水”:解聘涉事教官并向学生道歉
2018-09-07 22:03 -
一个“80后”官员的性犯罪
2018-09-07 20:21 依法治国 -
男生参加军训时中暑身亡 排除外力损伤致死
2018-09-07 19:51 依法治国 -
最全!广深港高铁票价表、时刻表来啦
2018-09-07 17:58 高铁世纪 -
不婚不育年轻人,是长寿时代的“老后破产预备军”?
2018-09-07 15:16 婚姻故事 -
养护工扫路时身亡,人社局2次认定工伤被法院撤销
2018-09-07 14:51 基层治理 -
云南小伙陷传销勒死监工,是不是正当防卫?
2018-09-07 12:08 依法治国 -
滴滴内部信确认巨亏:All in安全 程维柳青牵头
2018-09-07 12:03 -
增加的国宝熊猫,往何处去?
2018-09-07 09:45 熊猫政治 -
人民日报评论部:不认同所谓“娘炮”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
2018-09-07 09:39 -
民警枪杀2人受审:被抓前曾自杀 戴头盔出庭
2018-09-07 08:57 警察与枪 -
失联9年高考状元赶到苏州团聚 患癌母亲已开始治疗
2018-09-07 07:44 高考 -
原来,他夺刀反杀时,吼了一句…
2018-09-06 23:22 观察者头条 -
小学数学作业:数1亿粒米!
2018-09-06 22:11 -
工作人员一线全力救灾 女子却煽动对抗政府:被拘留
2018-09-06 21:43 网络战线 -
派卫星去拍MH370? 这家中企简直霸道总裁:调10颗去
2018-09-06 18:17 马来西亚飞机失联
相关推荐 -
“原来,中国早就有预判” 评论 191“MAGA巨星”唱反调,阿根廷业界:中国制造真香 评论 193特朗普喊话:俄乌别打了,一起跟美国做大生意发大财 评论 250MAGA基本盘还能“忍”特朗普多久? 评论 179从2000兆帕潜艇级热成型钢的“登天”说开去…… 评论 114最新闻 Hot
-
“美国牛肉太贵,换澳牛,味道一样”
-
特朗普、普京、泽连斯基等发文哀悼
-
“原来,中国早就有预判”
-
“拜他所赐,美国变成了流氓国家”
-
“特朗普会输,但中国不会轻易给他台阶下”
-
“MAGA巨星”唱反调,阿根廷业界:中国制造真香
-
又一起!白宫平面图遭万人共享
-
“特朗普非常愤怒:再砍10亿”
-
“我们被美国梦骗了,精英把我们出卖了”
-
“美国太自满,恐在这三方面落后中国”
-
泄密不止一次,美防长在“家人群”也发了
-
特朗普喊话:俄乌别打了,一起跟美国做大生意发大财
-
中方出手,日欧车企“慌了”
-
她被提名为联大主席,“德国完了”
-
美媒焦虑:哪怕只为跟上中国,美政府都不能这么干啊
-
特朗普“抱怨”后,日本考虑放宽汽车进口安全标准
-